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其他民族缔结友好关系。这表明秦汉王朝( )
A.注重分权制衡 B.加强边疆治理
C.推行守内虚外 D.怀柔少数民族
2.(2023四川成都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3.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下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
久丧 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
让爵 父有高爵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
避聘 避聘不就或让亲属
报仇 家有仇怨,奋身图报
报恩 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
与这种士风形成的相关制度是( )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4.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据此可知( )
地区 苏南、浙北 安徽 四川 湖北 江西、湖南 闽、粤、桂
人口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少量
A.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
5.汉文帝即位后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汉文帝的做法表明( )
A.儒家独尊局面形成
B.治国理念灵活务实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6.(2023四川绵阳三模)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
A.宗法观念淡化
B.君主集权削弱
C.门阀士族衰落
D.监察制度周密
7.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当时的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此同时,荆州地区却“沃野万里,士民殷富”,江东一带“煮海为盐,境内富饶”,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这一状况( )
A.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B.影响了人口的区域分布
C.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
D.引起了地方制度的剧变
8.(2023四川南充一模)《南史》载:梁武帝喜集文士策经史事。在会策锦被(华丽被子)典故中,众人均说帝已举完。帝试问正在编《类苑》的刘峻,他列举出十余个,“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
B.专制统治钳制文化发展
C.南梁政权推行文化立国
D.知识分子崇尚功利主义
9.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10.(2023河南洛阳高三摸底)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种桑养蚕的地区,男子每人给桑田20亩。北朝晚期的文人颜之推说:“河北妇人……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 )
A.北方纺织手工业较发达
B.手工业的发展超越农业
C.丝织业区域生产专业化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11.(2023四川泸州二模)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 ( )
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B.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
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12.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辞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先经审查”。以执政官为例,其资格先由五百人议事会审查,如果有问题提交法庭裁决,以确定其是否能够担任这个职务。执政官和将军在每一主席团期中都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们是否称职。如果这种投票反对其中任何一个官员,他便应在陪审法庭中受审,如有罪,则决定他的刑罚或罚金,但是如果无罪,他即复职。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职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
——摘编自于江《雅典民主制评析》
材料二 汉朝时期,中央监察机构开始独立设置,并形成全方位监察体制,监察官员在皇帝领导下独立行使监察职能。地方监察机构实行中央垂直领导体制,与地方政府无隶属关系。汉武帝时期,每个州设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后来设立的司隶校尉负责京畿七郡的监察事宜,尔后逐渐设立十三部刺史。刺史最初由丞相府司直节制,汉武帝晚期至汉昭宣时期则逐渐转归御史府管辖,这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诸多事宜具体由御史中丞执掌。
——摘编自赵青娟《汉代监察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中国汉代监察官员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与中国汉代监察制度的共同意义。
14.(2023河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期 语言发展概况
西周和 东周 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
汉代 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
魏晋南 北朝 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
隋唐 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二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B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
2.C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通过设祠堂、修祠庙祭祀天地,强化自身统治,并宣扬大一统的思想理念,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中地区与其他地域的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儒学在国家礼仪中的地位,排除D项。
3.C 材料反映的是孝、廉,孝、廉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故选C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以美德高行为主”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材料中强调的美德无关,排除D项。
4.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南、浙北的迁入人口最多,而偏远的闽、粤、桂只有少量人口迁入,迁入人口数量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南方经济的开发,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南方迁入人口数量不同,不能反映南方自然环境的状况,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南方各地区迁入人口数量不同,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D项。
5.B 由材料可知,汉文帝既采纳了道家的治国理念,又采纳了儒家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说明汉文帝兼采儒、道的思想,体现出灵活务实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形成儒家独尊局面,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文帝的治国基于汉初社会发展的现实,且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说明这并不是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排除D项。
6.B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依靠于皇权的外戚、宦官崛起,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而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崛起,君主集权削弱,外戚、宦官的权力随之削弱,故选B项;宦官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不属于宗法观念,排除A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崛起,排除C项;外戚、宦官的兴衰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方战乱不断,使得中原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北民南迁,使得人口的区域分布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军阀割据,军阀割据影响了人口的区域分布,排除A项;这种局势并不会促进商业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当时处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并没有引起地方制度的剧变,排除D项。
8.A 由材料可知,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因素影响了文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梁武帝是专制统治的代表,但是他的举措并未钳制文化发展,反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仅仅叙述了一个关于文化方面编撰书籍的事例,并不能单凭这一件事就得出南梁政权推行文化立国的政策,只能说明皇帝在文化方面争强好胜,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刘峻作为知识分子,并不崇尚功利主义,排除D项。
9.A 由材料可知,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阶层固化现象逐渐严重,平民阶层不能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遂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说明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传统主流思想,排除C项;爱国情怀是热爱、维护自己国家的一种情结,材料并未涉及爱国情怀,排除D项。
10.A 由材料可知,政府授田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河北地区纺织业发达,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纺织手工业发达,故选A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时期丝织业生产呈现出区域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纺织品投入市场的情况,不能得出农民与市场间的联系,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士人重视通过启蒙教育和通俗读本的形式将儒家道德伦理向基层民众进行普及,体现了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故选B项;古代的女性被排除在了官学的范畴之外,而且材料中的幼童教育同时包括了官学和私学,排除A项;《列女传》《女诫》等书加强了对妇女的束缚,并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C项;社会动荡引发的思想巨变主要体现在佛道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D项。
12.A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与南方经济开发,促使南方文化发展,而北方因战乱等原因导致文学成就不及南方,南方文化在北方流行,体现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北齐、北周之时,北魏早已灭亡,排除B项;魏晋到隋朝的发展趋势是北方统一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古代雅典:审查官员的任职资格;监督官员任职期间的表现;由专人审查官员任职期间的活动和账目。
中国汉代:设立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建立全方位的监察体制;由皇帝亲自领导;建立直属中央的地方监察机构;建立刺史制度。
(2)意义: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澄清吏治;保障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为后世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4.参考答案 示例
历史时期:西周和东周、汉代。
观点: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
阐述: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进程是与人口流动、民族交融密不可分的。西周时期虽有“雅言”这一官方语言,但各地方言差别很大,种类也很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日趋激烈,人口流动频繁,四周游牧民族不断涌入农耕文化地区,与华夏族的交流和交融加强。秦朝,尤其是汉朝建立之后,人民的生活渐趋稳定,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也实现了大融合,基本上形成南北两大方言系统,“官话”也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综上所述,西周和东周、汉代,我国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了语言融合与发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练习--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