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11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年11月份第1周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距今大约1.32万年的赵家徐姚遗址,总计出土遗物1000余件,火塘3处。遗址内出土遗物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陶片有穿孔痕迹,穿孔内壁较平整,体现出相对成熟的制陶工艺,蚌器上也见有规整的穿孔痕迹。赵家徐姚遗址的发现( )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 B.当时中国的制陶技术领先世界
C.提供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 D.印证了渔猎是食物的唯一来源
2、《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子路在生死攸关的搏杀时刻不肯“免冠”,这折射出( )
A.礼乐制度塑造士人品格 B.先秦思想家的道德诉求
C.代表封建贵族价值标准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3、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
时期 “诈病官员”人数 任职区域 “诈病官员”人数
东汉前期(光武至和帝) 30 地方 44
东汉后期(殇帝至献帝) 91 中央 84
(注:部分官员任中央官与地方官期间均出现诈病现象。)
表格数据体现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
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 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4、金朝统治者十分崇拜孔子,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各种官员。除了尊重孔子,重视孔子的子孙之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同时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来教育、录用官员。这反映出金( )
A.崇尚正统观念 B.步入文明时代 C.彻底推行汉化 D.民族隔阂消除
5、雍正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驱逐西方传教士,雍正帝直言不讳地对传教士说:“你们培养的基督徒只承认你们,若遇风吹草动,他们可能惟你们之命是从。朕知道目前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当成千上万的船只到来时就可能出乱子。”这反映出( )
A.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教士传教方式存在分歧
C.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D.夷夏之防观念根深蒂固
6、元朝中央政府将财政赤字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地方,也就酿成了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集权中放权”模式。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也被迫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进而引发元代地方治理模式的变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B.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崛起
7、下表为1894年三种资本形态估值及比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估值(万元) 比重(%)
外国资本 5406 44.47
中国资本 6749 政府资本 4757 55.53 政府资本 39.14
私人资本 1992 私人资本 16.39
注:本表统计的是产业资本,包含工商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A.甲午中日战前外商已在华大量设厂 B.洋务运动防范了外国经济侵略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D.中国私人资本的发展空间有限
8、1908年,《时事报图画杂俎》刊发讽刺漫画《父破女腹》,该画中的父亲“颇得西医之意”,为治疗女儿疾病为其剖腹。1913年发行于《大共和星期报》的《孕异》中的女性病人主动选择了西医为之剖腹取胎。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近代医疗卫生的发展 B.中西医学在碰撞中融合
C.国人对西医认知加深 D.医学西化成为社会共识
9、当前,中美建立了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高层交流持续进行。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将对方作为优先合作伙伴。中欧之间形成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中国坚持推行多边外交 B.大国主导国际社会秩序
C.国际组织作用日益减弱 D.合作共赢符合国际共识
10、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涉及到了确定选民的财产资格,以及“衰败选区”削减代表名额的问题。依附于土地贵族的部分佃农也获得了相应投票权,最终形成了农业区的新的代表名额大大超过城市增加的票数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B.议会改革呈现保守的一面
C.工业化极大提升农业地位 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
11、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后的第二年颁布了《外援法》,其中表述到:“考虑到美国享有没有内部贸易壁垒的巨大国内市场之便利,深信欧洲国家也会享有类似的便利。”据此推知,马歇尔计划旨在( )
A.推动欧洲关税同盟建立 B.协调美欧间贸易政策
C.消除苏联意识形态影响 D.拓展美国的海外市场
12、东汉学者桓谭《新论》记载:“景武之世,见诸王数作乱,因抑夺其权势,而王但得虚尊,坐食租税,故汉朝遂弱,孤单特立。是以王翁不兴兵领士,而径取天下。”这说明该学者( )
A.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B.主张应完善郡县制治理
C.对景帝和武帝措施有异议 D.认为王国导致西汉灭亡
13、朱熹曾比较过“四书”与“六经”的地位差异,他明确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理学对儒学摒弃和创新 B.“四书”直接显示圣人之道
C.理学思想完全来源于“四书” D.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
14、万历年间,学者吕坤认为:“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保甲原非两事,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列,谓乡约所约者此民,保甲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鞭”。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政府和民间结合助推基层治理
C.保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古代乡约制度有利于教化百姓
15、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士把中国经典服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颔”“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巾”。这反映了他们( )
A.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16、1930年3月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中规定,有下列行为者撤职(1)怠工放弃职责者。(2)侵越职权者。(3)行动乖张为群众所厌恶者。(4)违反决议案者。这说明( )
A.中华苏维埃政权代表工农利益 B.惩治腐败有利于调动抗日积极性
C.苏区政府依法开展反腐败斗争 D.反帝反封建斗争在苏区广泛开展
17、1949年11月25日,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资本家和政府争夺经济领导权 B.新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以行政手段应对银元之战 D.对小私有制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18、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同时,公民大会有权对执政官缔结的条约或其他举措加以同意或否决。元老院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敢忽视公民大会与执政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A.共和政体有利于激发其强大活力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人民主导地位 D.贵族完全控制政权
19、如表为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与领主的实力对比,由此表可推知( )
城市 实力 强 战斗或赎买并取胜 经过战斗多次失败或可成功
弱 低度均衡(维持现状) 压制(重新维持现状)
弱 强
领主实力
A.封君封臣制度已经彻底瓦解 B.封建庄园秩序遭到了破坏
C.工商业得到一定复兴和发展 D.城市和领主实力势均力敌
20、散骑常侍,古之官名。秦、汉皆有散骑,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待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 )
A.中枢权力机构职权的扩大 B.政府决策机制逐步专业化
C.官员间党同伐异现象严重典 D.唐政府重视决策的科学性
21、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22、下图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拼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 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
2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0.5亿美元和7.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3亿美元和232.3亿美元。这一贸易状况( )
A.说明亚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
B.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活跃
C.反映出我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体现了我国同中亚国家“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24、唐肃宗时期,鉴于玄宗朝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操控朝政的情况,遂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据此可知( )
A.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剥夺 B.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C.权臣干政受到一定制约 D.朋党之争的局面终结
25、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央决策体制流程图
材料二:明朝中央决策有公开议事的传统,自明太祖时议事机制可分为朝议、皇帝召集议事及廷议三种,这三者是决策必不可少的部分。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在皇帝不愿处理政务之时甚至依赖此机制支撑中央决策的正常运转。但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正常情况下,皇帝还是机制主动权的掌握者。早期内阁在中央决策体制中的行动是皇权效能的补充机制而非独立机制,而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张梦垚《明朝中央决策体制研究》
材料三: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敕、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或者延缓最高决策的制定。阁臣工作的效率、封驳奏章的次数以及人员的素质,对行政效能都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改变皇帝的意志。内阁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大多都有师保关系,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
——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所趋,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的粮食危机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持冷漠与惩罚的态度。按照美国政府的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但不久后,美国占领当局则认为:一方面,希望解决饥荒,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维护美国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意识到粮食问题是日本实现民主化和经济复兴的前提与根本要求。在麦克阿瑟的游说之下,1946年1月26日,第一艘载有1000吨面粉的运粮船驶入东京港,战后日本的粮食进口由此开启。
材料二:美国小麦的倾销使日本大米销量逐年下降,世界农产品过剩引发国际粮价下跌,自然冲击着日本市场,日本的小麦、大米甚至粮食自给率下降。战后日本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粮食对外依赖度。1973-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期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的依存系数达到67%。
——以上材料均摘自《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待日本粮食危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的粮食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三、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贡贸易即贡赐贸易,周边各国向中原王朝帝王进贡,中原王朝帝王回赐。这种贡赐关系并不是明朝首创,中国古已有之。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明成祖即位后,虽然依旧坚持海禁,却公开地欢迎外国朝贡,周围藩属国纷纷赴京朝贡,宗主和藩属关系进入鼎盛时期。但在“怀柔远人”和“薄来厚往”的原则下,朝贡贸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弊病。且不说对其贡物以高于几倍的价值给予,而且朝贡使团时常哄抬货价。有鉴于此,明中后期,明政府开始对朝贡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首先是对入明朝贡的贡期、人数等方面做出规定,如日本,“贡期限十年,人不过百,舟不过三,馀不可许”,对朝贡贸易的限制趋严。
明末,“倭乱”日益严重,民间走私逐渐代替朝贡贸易,市舶司裁二存一,使原本已有所萎缩的朝贡贸易更加衰落。虽然明穆宗时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凭借大量白银的流入而发展起来,整个社会几乎处在奢侈享乐之中。而且在隆庆开禁的影响下,民间出海贸易益多,朝贡贸易遭到严重打击,其衰落加速,面临崩溃。朝贡贸易至此也成为一纸空文,难以为继。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1.32万年表明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相对成熟,又具有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的特征,说明该遗址能够提供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证据,故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领先世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古人类以捕猎动物为食,但“唯一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本题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子路在生死攸关的搏杀时刻不肯“免冠”,正是将服饰的伦理符号功能空前放大,将端正衣冠作为尊礼重德的君子威仪、君子人格的集中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秦思想家的道德诉求,排除B项;孔子虽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学生子路却出身平民,故材料无法体现出封建贵族价值标准,排除C项;春秋时期,儒学没有成为社会主流观念,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本题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要因。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多次展开争斗。面对此种社会现实,部分官吏借助“患病”,或间接地表明态度,或离开政治舞台。故东汉后期“诈病官员”人数激增,反映了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东汉官吏“诈病”现象增多,是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上的异己势力,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东汉后期政局混乱影响一部分官员成为隐士,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基本是入世的,故C项错误;黄老之学一般是在朝代建立初期,本题题干时间显然不符合,材料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说明女真与汉族在文化上已经具有了诸多的共同性,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出金朝统治者崇尚正统的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本题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传教士传教威胁统治,且天主教传入中国以后,又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成为影响封建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种种因素之下雍正决定禁止传播天主教,驱逐传教士,反映夷夏之防观念的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天主教传教方式存在分歧,故B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故C排除。故本题选D项。
6、答案:D
解析: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这客观上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的崛起,故D项正确。“地方官府权力下移”未必能导致农民起义,排除A项;“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B项;“这一变化”也有导致元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之意,故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外国资本和政府资本占比较大,这使得私人资本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大,且发展空间有限,故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才允许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尽管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外商资本占比较大,但并不能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外商已在华大量设厂,排除A项;“防范了”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私人资本有了一定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动,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据讽刺漫画可知父亲“颇得西医之意”,为治疗女儿疾病为其剖腹,表明社会否定了父亲的做法,而漫画《孕异》中国人“主动选择了西医为之剖腹取胎”等信息,可知此时国民对西医的认知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人对西医认识的变化,未涉及近代医疗卫生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医情况,无法体现中西医在碰撞中融合,故排除B项;“共识”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中美、中俄、中欧关系的发展可知,互相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符合国际共识,故D项正确。材料指中国与不同国家、组织建立伙伴关系,而非强调中国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B项;材料介绍了中国伙伴关系的建立,而国际组织的作用是否有变化,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32年因英国议会改革“最终形成了农业区的新的代表名额大大超过城市增加的票数”,而佃农往往容易被土地贵族所控制,这一现象说明议会改革呈现保守的一面,故B项正确。议会改革不等于“分权制衡”,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工业化的信息,故排除C项;“民主化进程”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组成部分,再根据材料“美国享有没有内部贸易壁垒的巨大国内市场之便利”,可以看出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拓展海外市场,故D项正确。欧洲关税同盟建立和美国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协调美欧间贸易政策没有指出这一计划的实质,故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和苏联的关系问题,故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王但得虚尊,坐食租税,故汉朝遂弱,孤单特立”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作者认为景帝和武帝的措施虽然加强中央集权,也导致诸侯王坐食租税加重朝廷负担,同时出现王国对中央的离心,这说明作者对景帝和武帝措施有异议,C项正确;材料认为推恩令对汉朝起到了消极影响,而非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王国势力的消极影响,没有涉及主张郡县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认为削弱王国使得王莽非常容易去篡位,并非认为王国导致西汉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朱熹把“四书”比喻为“熟饭”,意为可以直接吃,意味着“四书”所蕴含的圣人之道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其它经典虽然也蕴含着圣人之道,却是“打禾为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后才可吃,意为圣人之道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的,B项正确;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否定“六经”的作用和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保甲和乡约相结合,即政府和民间管理有利于基层治理,B项正确;在此之前官方就已经有意识地渗入乡约,排除A项;保甲制度和乡约制度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和民间结合推动基层治理,排除C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认可外来服饰的态度,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服饰自信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服饰方面的中西结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抵制服饰西化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中国)。根据材料“1930年3月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中规定”可知,材料描述的主要是指地方的红色政权颁布惩办条例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法律依据,C项正确;当时中华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当时是国共两党的矛盾,排除B项;当时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上海一些资本家和政府对市场物价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A项正确;计划经济一般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统一财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米棉之战而不是银元之战,排除C项;上海投机商主要是大资本家而不是小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构是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激发共和政体的活力,维持政体的平衡,A项正确;罗马实行的是间接民主,B项排除;罗马共和国时期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能保障人民主权,C项排除;罗马共和国时期,规贵族并未完全控制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表格信息主要是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与领主的实力对比,由此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主要是因为工商业的复兴和发展,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要求摆脱封建领主的压迫,由此兴起了城市自治运动,C项正确;此时封君封臣制度并未彻底瓦解,排除A项;封建庄园主要是在农村,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有的地区城市实力强,有的地方领主实力强,无法判断是否势均力敌,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散骑常侍是谏官,掌“待奉规讽”,以备顾问应答,唐高宗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设置谏官,评议决策得失,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无法体现中枢权力机构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散骑常侍发展为监察官,与政府决策无关,排除B项;官员党同伐异指的是拉帮结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即党争,根据材料来看散骑常侍的设置是君主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制约而设置,说的是君臣关系,不是官员之间党同伐异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受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百姓四时土俗、年中行事几乎都与桑蚕事业有关,说明桑蚕业与当地民生休戚相关。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当地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桑蚕业甚至已由家庭副业逐渐成为主业,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不能说明农耕技术衰退,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但材料均未能体现,C项排除;当人们把民间信仰与日常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当宗教活动与生计活动融为一体的时候,信仰的色彩逐渐淡去,演化为代代相传的习俗,所以不能说明迷信色彩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元年即1912年孙中山力主迁都南京,体现出其在南北和谈时着力防范袁世凯等旧官僚势力,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和孙中山力主迁都不符,B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强调“逼迫清帝退位”,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不断向好,这一状况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排除A项;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管理共同事务的体系以应对全球性问题,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并未体现出全球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真、实、亲、诚”是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意和相关史实可知,唐玄宗时期,李林甫、杨国忠以宰相身份长期操控朝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唐肃宗和唐德宗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权的膨胀,有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规定只是将中书省的决策权进行分割,并没有剥夺中书省的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朋党之争并没有在唐德宗时期终结,且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仍旧存在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孤幼老疾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可知,政府通过下发“贫子钱”来安置孤幼老疾,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日趋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的救济,未体现民间救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流民问题是由于战争频繁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6、答案:(1)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存在;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票拟权力来自皇帝;后期拥有事实性决策权。
(2)作用:①多功能辅政;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③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④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⑤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解析:(1)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图示和材料二中“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可知明朝内阁阁臣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特点:根据“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可知皇帝的秘书机构和票拟权力来自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说明后期内阁拥有了事实性决策权。
(2)作用:根据材料“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可知内阁具有多功能辅政的特点,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根据“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可知,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27、答案:(1)原因:“科学救国”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思想;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 “实业救国”思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
(2)说明:“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主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
解析:(1)原因:“科学救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根据材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知,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思想;结合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可知,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
“实业救国”思想: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结合19世纪末的瓜分中国狂潮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结合清政府政策的松动可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结合19世纪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史实可知,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
(2)结合林则徐、洋务派、维新派、实业家等人的救国之路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的社会阶层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根据材料可知“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主体。根据材料“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知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根据材料“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
28、答案:(1)变化:由置之不理到进行救济。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意在削弱并惩罚日本,认为日本的危机是咎由自取。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苏关系日益紧张,日本逐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转而要扶植日本;同时粮食危机不利于日本稳定,也无助于民主化和经济复兴,不利于美国利益。
(2)启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粮食供应立足于自给自足;要保护好耕地,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
29、答案:【示例】观点:明代国家政策是影响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明初为打击敌对势力,实行海禁政策。在明成祖时期,朝贡贸易兴起,促进了宗主国和藩属关系的发展,这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中期实行海禁,朝贡贸易衰落,不利于海外贸易发展。明穆宗时期,实行开海政策,国的生丝、丝绸和茶叶源源不断的销往西方,国内外市场通过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与欧洲、东南亚、日本和西亚等地联系起来,传教士东来,中西交往增多,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这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此后明代再度实行海禁,等到崇祯年间再度开海之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综述,明代的国家政策影响下,近代化因素成长缓慢,只有彻底摆脱封建制度,近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以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启示:明代国家政策是影响近代化的重要因素。说明:以近代化和海禁政策的关系为线索,结合明代海禁政策的演变过程展开说明。具体说明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明初、明中期以及明后期。明初为打击敌对势力,实行海禁政策。在明成祖时期,朝贡贸易兴起,促进了宗主国和藩属关系的发展,这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中期实行海禁,朝贡贸易衰落,不利于海外贸易发展,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穆宗时期,实行开海政策,中国的生丝、丝绸和茶叶源源不断的销往西方,国内外市场通过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与欧洲、东南亚、日本和西亚等地联系起来,传教士东来,中西交往增多,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这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此后明代再度实行海禁,等到崇祯年间再度开海之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最后对说明过程进行总结,得出明代国家政策影响了明代社会转型,只有彻底摆脱封建制度,近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30、答案:示例:
论题:宋朝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阐释: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其灭亡后,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即北京),明初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清朝入关后也定都北京。从中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封建王朝的都城由南方迁到北方,这说明政治重心在逐渐北移。元和清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把都城定在北方,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更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使得南方经济可支撑北方的政治中心。
(说明:可以从整体或局部信息,也可从政治中心变化和大运河等关系提炼观点皆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首先,从材料中的都城位置来看,宋以后的政治重心不断北移,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宋朝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其次,关于阐释,可从元朝定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清朝定都北京等史实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结合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大运河的兴建、安定北方的需要等大的历史环境进行阐述,如: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其灭亡后,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即北京),明初定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清朝入关后也定都北京。从中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封建王朝的都城由南方迁到北方,这说明政治重心在逐渐北移。元和清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把都城定在北方,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大运河兴修更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使得南方经济可支撑北方的政治中心。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11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