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的观点。故选B项。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观点,A项正确;先秦儒学的主要观点是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以及荀子的“礼法并施”,并没有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错误;先秦法家的主张是“中央集权”和“今必胜昔”,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C项错误;先秦墨家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没有体现辩证法的思想,D项错误。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故C项错误;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4.“虎溪三笑”指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知当时(  )
A.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可知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A项符合题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唐宋绘画重在写意,排除D项。
5.北宋理学家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慷慨呼号。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
C.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B项正确。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7.“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推崇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推动民众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故选B项;“个人”的思想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主张,排除A项;“个人”的思想与民主共和理念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因此这种变化不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引发的,排除D项。
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民之所忧”“民之所思”,可知体现了先秦民本思想。故选A项。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天命和鬼神,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故选D项。
10.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 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
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
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董仲舒的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孟子仁政的主张,C项正确。
11.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D
解析:“以礼化俗”和建立“乡约”均侧重于外在的约束,而非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强调内心反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以礼化俗”、建立“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约束人,“义庄”则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12.1923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问西东”是指不管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能够有利于立德立言,都要利用,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不只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教育转型的信息,排除D项。
1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文化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没有体现其文化发展水平和多样性,排除B、C两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故D项错误。
1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故选C项。
1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道教的广泛传播和北方经济的影响力,排除A、B、D三项。
16.《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根据佛典创作的作品,此画以释迦牟尼降生为中心,画中人物皆着唐装。这可以说明(  )
A.儒、佛、道交汇融通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画中人物皆着唐装,这说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交流中不断发展。故选D项。
17.清朝顺治帝对传教士汤若望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当时(  )
A.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的传播
B.西学东渐成为主流
C.统治者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D.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等信息,可知顺治帝接受了汤若望等西方来的传教士和西方科技文明,说明西方科技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A项正确;“成为主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并没有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儒家在清朝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
18.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C.戊戌政变 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A、D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故排除;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都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实践,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的时间为20世纪初,故C项错误。
19.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因此被称为“水手之友”。故选B项。
20.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这说明(  )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识分子希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答案:D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秦时期孔子的思想,伏尔泰将其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罗伯斯庇尔将其写入《人权宣言》,这表明孔子的思想传入欧洲,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思想:“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修改和润色:董仲舒神化君权;主张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朱熹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子服从君主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到了宋朝,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1)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主要民主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共和制。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古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近代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3.家训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家训(节选)
《帝范》《诚皇属》(李世民)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女论语》(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共十二章。
《童蒙训》(吕本中)主要讲述了尽孝、明礼、诚信、风节、仁慧、谨慎、庄重、勤劳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示儿》(陆游)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农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很多家族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家训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涉及修身、劝学、处事、治家等方面;创作主体多元;以儒家伦理思想教育为核心。
(2)原因:君主专制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理学深入社会基层;社会矛盾显现。第一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4.“虎溪三笑”指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知当时(  )
A.儒、道、佛出现交汇融通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5.北宋理学家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慷慨呼号。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
C.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7.“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10.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不同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下关于儒家思想家与其主张匹配正确的是(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 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A.黄宗羲、王阳明、董仲舒、孔子
B.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孔子
C.顾炎武、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D.黄宗羲、董仲舒、王阳明、孟子
11.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12.1923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创作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1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文化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1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1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16.《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根据佛典创作的作品,此画以释迦牟尼降生为中心,画中人物皆着唐装。这可以说明(  )
A.儒、佛、道交汇融通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17.清朝顺治帝对传教士汤若望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当时(  )
A.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的传播
B.西学东渐成为主流
C.统治者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D.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18.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C.戊戌政变 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9.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20.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这说明(  )
A.法国人对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识分子希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C.启蒙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D.先秦时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传播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3.家训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家训(节选)
《帝范》《诚皇属》(李世民)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女论语》(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共十二章。
《童蒙训》(吕本中)主要讲述了尽孝、明礼、诚信、风节、仁慧、谨慎、庄重、勤劳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示儿》(陆游)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足农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很多家族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家训变化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