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历 史
说明:本卷共6页,共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 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 D. 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西汉时,每个编户农民在役龄期内,必须承担两年兵役, 一年参加地方部队,称为“正卒”; 一年到京师宿卫或边地戍守,称为“卫士”或“戍卒”。到了东汉,正卒之役和卫士之役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属少数民族兵所取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B.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C. 统治者轻徭薄赋理念 D. 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3.在南朝刘宋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江东大族中涌现出一批军功家族,寒门出身的将帅也出现不少,此类情况成为南朝政坛上的显著现象。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据此可知,南朝时期
A. 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B.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C.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加强 D.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官员治理能力
5.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 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 统一趋势的出现
6.清初在行政管理上,朝廷对蒙古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维吾尔地区实行伯克制,在西藏进行噶厦治政,对东北赫哲等民族则编设姓长、乡长,在西南、西北的一些民族中则采取土司制。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 B. 避免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C.反映了民族平等观念 D.照搬了历代治边政策的经验
7.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外语的西学堂,1875年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A. 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B. 中外交往得到扩展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8.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 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A.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B. 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9.1941年12月下旬,香港沦陷,大批进步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险。1942年初,在中共中央的领导组织下,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他们从日军“虎口”中营救出来。这场营救
A.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 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全国共有二百一十所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二所研究机构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一万零七十八人。此次考试在当时
A. 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 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1.历史学家卡特利奇指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中东地区希腊化,这片地区后来成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基督教在这里产生并开始传播。基督教虽然产生于东方,但它在某些最有政治影响的形式中却成了西方的,而它也实际上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支柱。上述观点
A.肯定了希腊文化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B.强调希腊和非希腊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C.反映了城邦时代希腊文化的高度繁荣 D.承认了东方文明对希腊化时代的贡献
12.公元603 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公元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3.下表为1846—1865年英国海外进口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A. 海外贸易霸权地位确立 B.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垄断组织对外扩张加强 D.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14.18世纪,德国文学家高特舍特对文学中所有抒发感情、发挥想象的成分都持否定态度,主张摈弃巴洛克戏剧中常见的低俗文风,剔除歌剧式的幻想成分,以道德教育为宗旨塑造特
定的人物类型。这反映出当时
A. 理性精神影响文学理论 B.人文主义精神受到质疑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进步 D.社会道德出现严重问题
15.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 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16.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摘编自铁道部《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1980—1987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同时期内,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所以人们称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
——摘编自李吉斌《国际经济环境对非洲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冷战结束,在重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非洲国家普遍进行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整。同时,非洲先后建立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对于促进非洲地区贸易、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逐渐好转。
——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
(1)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经济形势相对于60年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8 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好转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 天下观”是中国古代儒家精英用来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下表是中国历朝代表人物的天下观。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依据材料,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天下观”,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1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考点】春秋战国的法律教化、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背景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适应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因而法家主张由春秋后期倾向儒法结合到战国时期力主法治至上,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影响很大,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提及其他学派和群体对法治思想的看法,B项以偏概全。材料体现了法家的“去儒家化”倾向,C项错误。
【答案】D
2.【考点】汉代兵制改革
【解析】材料中所述,西汉沿袭秦朝的征兵制,编户农民必须承担两年兵役,到东汉时正卒、卫士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临时性的刑徒兵、少数民族兵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是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自耕农纷纷破产流亡,编户人口锐减,国家兵员萎缩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兵源的变化,与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无法体现政府轻徭薄赋,无法反映社会秩序是否动荡不安,排除BCD项。
【答案】A
3.【考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材料表明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虽然享有显赫地位,但寒门力量也在崛起,门阀士族很难垄断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说明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受到制约,社会阶层流动具有一定的空间,A、D项错误。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受到制约,会使得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弱化,C项错误。
【答案】B
4.【考点】唐初的社会治理
【解析】依据材料唐太宗的诏令内容可知,统治者关心百姓婚姻是否及时,并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结合所学,唐初政府重视百姓婚姻,实现人口奖励政策,这是社会经济恢复的重要前提,故A项正确。BCD项非材料诏令的主旨意图。
【答案】A
5.【考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认同
【解析】材料表明辽、夏、金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儒学,把儒学思想和儒家经典作为发展其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因为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对峙时期,在汉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吸收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日益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甚至比汉族还重,无法体现理学的传播情况,排除A项。统治者推崇儒学,并不一定能缓和民族关系,也不能体现统一趋势出现,排除BD项。
【答案】C
6.【考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材料表明清初在行政管理上,清政府“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与内地不同的方式,清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故A项正确。清政府“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减少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冲突,B项错误。“民族平等观念”,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材料表明清初的治边政策汲取了历代治边政策的经验,并有所创新,D项错误。
【答案】A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材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上海地区开办了数量较多的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馆),这说明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对通晓外语的人才需求增多,这一现象与中外交往的扩大,西方文化的传播直接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晚清教育的新变化,未体现新旧杂陈,A项错误。新式学校的建立,体现不出崇洋媚外的风气,C项错误。这一时期,处于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D项错误。
【答案】B
8.【考点】党史专题
【解析】《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发刊词中强调当时的中国,封建军阀是影响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障碍,并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军阀相比是更大的障碍,这认识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各界对这一认识的态度,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D项错误。
【答案】C
9.【考点】抗口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党史专题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侵中国的日本军队向香港发动进攻,众多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香港,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东江游击队成功营救了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在抗战相持阶段,这场“省港秘密大营救”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项正确。百团大战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排除AB项。当时并未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4年,中共才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C项。
【答案】D
10.【考点】新中国科技教育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结合所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故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知识经济均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BD项。
【答案】C
11.【考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解析】材料表明作者认为,亚历山大远征促使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和东方世界的传播,在这一地区发展的罗马文明对希腊文明继承和发扬,作为西方文明支柱的基督教也在这一地区产生,故A项正确。“希腊化”概念带有明显的希腊中心主义的色彩,忽视了希腊和非希腊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抹杀了东方文明对希腊化时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B、D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代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时期,而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的远征及推广希腊文化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中古时期的日本政治改革
【解析】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A项错误。根据“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可知旨在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根据“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可知强调君主独尊,故B项正确。根据“宪法十七条”“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可知揉合了儒、法等诸家思想,C项错误。12世纪末,日本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日本由此进入幕府政治时期,D项错误。
【答案】B
13.【考点】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后,输入英国的工业原料剧增,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工业原料供应地,说明英国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英国海外进口原料的增多,没有进出口的对比,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海外贸易霸权地位,AB项错误。垄断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排除C项。
【答案】D
14.【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启蒙思想家推崇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自律教育,即人运用理性去约束本能。依据材料,18世纪,德国文学家高特舍特主张文学创作要服从规则、严谨规范,否定想象、幻想等感性认知,以道德教育为宗旨,这反映了文学创作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提倡道德教育注重人的理性判断,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出现严重问题,排除BD项。材料未体现文学创作的影响,C项错误。
【答案】A
15.【考点】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解析】在英美操纵下的国联,成立之初将苏俄排斥在外,20年代苏俄因反对帝国主义宣布不参加国联。根据材料信息,1934年英法等30个国联成员主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苏联接受邀请加入国联,结合所学可知,国联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与激烈震荡的国际形势直接相关,苏联主张通过集体安全的力量维持和平,故B项正确。苏联加入国联是受国际局势影响,且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意识形态观念并未淡化,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排除AC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排除D项。
【答案】B
16.【考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解析】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材料表明1975-1981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官方开发援助不断加强,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故C项正确。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属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但材料未提及其发展情况,A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发达国家,排除D项。
【答案】C
17.【考点】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史
【解析】本题以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史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比较分析问题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第(1)问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依据材料可以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必须明确本题有两个设问,一是指出变化,二是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背景:列强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近代中国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大部分铁路建设和运营被西方列强控制;缺乏统一的铁路修建标准。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总分6分)
(2)变化:由技术落后到领先世界/对外技术输出,成为中国名片;由仿制、引进(受制于列强)到自主研发/独立修建;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原因: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改革开放推动交通运输的需求;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铁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部门合作推动高铁技术发展(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总分4分)
18.【考点】现代非洲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非洲经济发展史作为切入材料,要求了解非洲经济发展的原因、变化和影响,考查了学生归纳解读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
(1)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下降、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下降。(每点1分,答出2点得2分)
原因:经济结构单一;长期受殖民侵略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非洲内部政局不稳;西方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非洲发展;非洲内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总分6分)
(2)影响:提高非洲国际地位;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非洲国家改善治理;推动非洲内部团结与合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总分6分)
19. 【考点】儒家“天下观”
【解析】中国传统儒家天下观包含着深刻内涵、价值丰富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实践理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天下观”,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学生可以从“天下观”中华夏认同、华夷一体的演变趋势看出民族交融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丰富大一统的思想内涵;学生要正确认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夷夏之防”不是种族区分,而是对华夏文化正统性的维护;汉代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政治实践,王化与征战,构建防御体系,影响国家治理边疆的政策。
赋分上,论题(2分)总结、行文逻辑(2分)合理的解释部分8分。
示例一
论题:儒家的天下观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儒家的意识形态。在汉代,董仲舒系统提出了“大一统”的天下观,提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推进国家认同,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和巩固。南宋朱熹提出通过文化感召夷狄实现“天下归一”,利于民族融合和儒家文化的传播,使华夷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此可知,儒家的天下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古代统治者的天下观渗透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之中。
论述:随着中国古代天下观内涵的丰富,不断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唐代统治者奉行华夷一体的天下观,通过和亲制度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在边疆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清朝朝统治者坚持“无华夷中外之分”。清朝在边疆治理上,实行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边疆治理体系。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中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天下观。
20.【考点】民族主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出两则材料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赋分上,民族主义内涵共4分,合理的解释部分8分。
【参考答案】
内涵:材料一:反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材料二: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君主立宪制。(2分)
解释:18世纪,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加之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出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宣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思想,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成为法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不断蔓延乃至影响世界。 (4分)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面对内忧外患,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清末新政的改革运动。在此背景下,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4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