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50分)
1.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汉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此举
A.旨在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 B.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践行了“天人感应”理念 D.适应了集权政治需要
2.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3.《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指出:“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A.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B.凸显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已走向顶峰
C.提高了明朝地方治理改革的有效性 D.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4.有学者认为,自秦以来,虽然专制,“然而两汉之外威,六朝之世家,唐代之藩镇,其权尚足与君勒,及宋而外威、世家、落镇无存矣……”。这位学者的观点主要表明了
A.与后世王朝相比秦朝专制的程度较弱 B.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外戚、世家和藩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自秦至唐代并未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
5.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6.孙中山说,“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官员选拔思想
A.兼采中西,传承创新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
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
7.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8.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1723 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 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 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 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 由、平等思想
C 1871 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 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 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 权益的保障
D 1864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规定 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 法程序受审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9.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0.雅典城邦的官员任职前,要经过资格检查;任期内,要接受十次任职审查和信任投票;离职前,要接受账目和职司审查,如无问题方可离职。这些措施旨在
A.防止官员腐败 B.维护民主政治 C.完善司法体系 D.缓和社会矛盾
11.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经制定军事时间表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3.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14.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一战后二战前的英法政治、经济状况的概括。这可用于说明
英国 一战后,英国国务……被托付给其中的格外庸碌之辈,至少就关乎整个世界安全的外交事务来说是如此。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14.15%下降到1937年的9.8%;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从1913年的14%下降到9.2%。
法国 20世纪20年代后期,整个法国社会“被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搞得四分五裂”;政坛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愈演愈烈,党派的分化组合与内阁的更换更为频繁。
1938年的法郎价值是1928年的36%,工业产值仅为1929年的83%,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18%
A.英法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 B.一战后欧洲经济复苏迟缓
C.英法无力维系凡尔赛体系 D.西方绥靖政策的历史根源
15.如表为“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你同意哪种意见?”据此可知
A.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认可十月革命 B.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看法逐渐趋同
C.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十月革命的历史定论已经完全形成
16.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工业制品价格居高不下,工农业“剪刀差危机”出现了。为应对“不利”形势,农民开始联合起来囤积粮食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给苏联实施的农业控制计划和工业化战略带来了不利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抵制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较为成熟
C.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17.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食盐进军号召。他在一个月中步行240英里,到达印度西海岸的丹迪,并从海水里提取食盐。其间追随甘地的人数不断增加,他多次谈及其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还为《民报》和《年轻的印度》口述多篇文章。甘地的这些行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意在团结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C.恢复了印度的传统经济 D.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坚决抵制
18.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从提出到实施历经3年时间(1941-1944年),美英苏三国存在分歧。这样的分歧
苏联 提出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缓解在东线的压力。
英国 确保战略重点地中海区域,提出持久消耗战和打击敌人“柔弱腹部”计划,主张在地中海东部巴尔干登陆,抢先进入东南欧。
美国 与英国达成妥协,延迟第二战场开辟,力图扩大在北非,中东、地中海的影响;实施“两洋战略",亚太战场希望得到苏联对日作战保证。
A.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策略的分歧 B.因战争战场形势的变化而产生
C.突显苏联在欧洲战场的重要性 D.埋下了二战后冷战对峙的隐患
19.下表是战后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实力对比,此表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国民生产总值(10亿美元计) 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比例%
1973年 1982年 1973年 1982年 计算机 生物工程 新材料
美国 1295 3047 27 24 100 100 100
苏联 624 1212 13 10 15.2 14.6 46.8
A.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劣势 B.经济实力是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
C.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 D.美苏争霸由重视军事逐渐发展为重视经济和科技
20.1959年苏联展览会上展示了各种机器产品、科学研究成果。同年美国在展览会上展示了高保真度的音响设备、电影院、家用电器和22辆汽车等消费品。根据材料可知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形式多样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21.二战后,为恢复经济,英国开始大规模推行国有化。至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共有16283家,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10.5%;国企员工约20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1%。这一做法
A.遏制了英国经济危机的爆发 B.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C.反映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D.降低了生产社会化程度
22.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是在A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B. B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逐渐摆脱了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他们认为殖民国家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A.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未看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 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24.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下列选项中,其中主要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25.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来愈容易,欧元的启动引起的欧盟内部企业的优胜劣汰,区域内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向大型化、联合化的欧洲跨国集团发展。由此可知,欧盟的发展
A.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C.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D.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至1954年,参议员麦卡锡利用职权肆意诽谤诬陷,指控国务院许多人是“共产党员”“间谍”,诬指共产党员已渗透到军队、军工部门,甚至中央情报局等国家机关。他甚至把攻击矛头直指美国领导人。在麦卡锡时代,美国社会弥漫着一片恐怖的气氛,人们互相猜忌,成千上万的民主进步人士以及政府、军队人员遭到迫害,他们的亲属朋友遭到株连。
材料二 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战,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然而美国招募和训练了大批古巴流亡分子,组成雇佣军,入侵古巴,妄图颠覆古巴政权。美国政府还不顾国际法院的裁决,给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提供巨额军费和武器,企图颠覆亲苏的尼加拉瓜政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对内政策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对外政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内外政策带来的危害。(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8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启示。(8分)
29.(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一1999世界大事记(部分)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英国结束其在南亚的帝国统治,印巴分治;美国等23个国家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1956年,埃及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9年,古巴革命。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91年,欧共体的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澳门回归中国。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5 DCCBD 6-10ADCCB 11-15 CCDCA 16-20CBDBC 21-25CDCDD
26.(1)政策:推行麦卡锡主义。掀起反共浪潮。(2分) 原因:国际上,美苏争霸;国内方面,美国担心
本国发生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逃行意识形态的斗争,美国内部争权夺利。(4分)
(2)政策:武装侵略朝鲜,扶植反政府武装,干涉别国内政。(2分) 危害:大批美国民主人士遭到迫害;
美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加剧了美国财政负拟;使亚洲、美洲一些国家陷入战争和动荡:使世界和地区局
势更加紧张。(6分)
27.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28.(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
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写出4点得8分)
(2)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经济立法,坚持依法治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
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等。(写出4点得8分)
29.示例:
论题1: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或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3分)
论证: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经过反法西斯锻炼的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同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也为民族民主运动准备了物质和组织条件,而二战后联合国的非殖民地化活动、民族自决原则、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导下不断斗争,迫使英国同意其独立。中国在中共的领导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开启了新篇章。拉丁美洲的古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美国扶植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表明世界殖民体系趋向瓦解。(7分)
亚非拉独立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论题2: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分)
论证:鉴于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了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和运行,向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4分)
二战后,为了与美国对抗,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这对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困难,起到积极作用,但计划经济模式忽视市场,不利于经济良性发展,长期局限于成员国内部的经贸活动,具有封闭性,割裂了世界经济,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4分)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集团合作的加深,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迈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