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
选项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 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6.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统筹全局者……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与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 ②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③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④梁启超正确认识到了变法失败的根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共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举措有助于( )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有利于( )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保障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司马光指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是因为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3.史载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倖,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材料无法体现张居正改革( )
A.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
D.减轻沉重的田赋负担
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下表可知,戊戌变法( )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冗员
经济 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教育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裁汰旧军
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起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摘编自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
——摘编自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
(1)材料一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D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
选项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 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D项。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选B项;“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6.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统筹全局者……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与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 ②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③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 ④梁启超正确认识到了变法失败的根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条陈章奏,统筹全局者……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可知梁启超主张变法的众多措施同时实行,①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可知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②正确,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③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梁启超认识到变法失败的根源,④错误,排除C、D两项。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共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举措有助于( )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可知这些措施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故选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属于政治改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农村的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与题干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排除D项。
8.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在锐意推进各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及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有利于( )
A.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B.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直接进行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C.把国家、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保障各项事业一帆风顺
答案:C
解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A、B、D三项的说法均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司马光指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材料三中的“美意”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美意”: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3)“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法。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是因为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B项;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源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项。
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项正确;B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3.史载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倖,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材料无法体现张居正改革( )
A.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
D.减轻沉重的田赋负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中有核定土地的内容,但没有体现减轻田赋负担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委以北边,攘地千里”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题干材料“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反映了张居正改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题干材料“抑近倖,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体现了有利于政府官员办事效率的提高,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下表可知,戊戌变法( )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撤冗员
经济 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教育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裁汰旧军
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故①正确;根据表格中的经济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②正确。根据表格中政治、文化教育的内容,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③正确。表格信息不能体现戊戌变法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故④错误。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起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摘编自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给地方更多的外贸经营权,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实行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调动外贸企业的经营积极性。1988年后,开始实行外贸企业的承包责任制,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弱化行政管理,强化经济杠杆的作用。1991年以后,对外贸体制进行比较系统的改革。实行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打破外贸专业化经营的界限,引进竞争机制,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外贸经营领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商品范围;对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
——摘编自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
(1)材料一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参考答案:(1)赞同。理由:商鞅变法法律残酷;目的并非富民,缺乏全民共识;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不赞同。理由:秦朝灭亡是秦暴政导致的,与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司马光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变;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其他集团攻击的理由。
(3)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特点: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