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 261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3.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4.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5.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首次提出 ④“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7.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8.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迅速,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列选项中,符合该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有(  )
①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 ②“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③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有学者高度评价某部宪法:“这是一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宪法。它确乎开创了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时代,创设了中国宪法文化理念和制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范型,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D.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4.“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适应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董节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没有制定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宪法,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 261件。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立法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1949年到195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可知这些法律文件涉及范围较广,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1957年,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
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董必武依法办事的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排除A项;依法治国的方针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0年,排除C项。
4.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8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推进时期,因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稳定秩序,推进改革,故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逐渐摆脱“左”的错误的束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排除D项。
5.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首次提出 ④“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①发生在2020年;②发生在2001年,③发生在2006年,④发生在1999年,故D项正确。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国对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故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项;我国法治建设是不断完善的,法治建设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
7.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知邓小平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故A项错误;C、D两项均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完整概述题干材料,排除。
8.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迅速,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列选项中,符合该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有(  )
①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 ②“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③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故①属于中共十四大以来的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③④属于中共十四大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而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五讲四美三热爱”不属于中共十四大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故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强调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出规定。
原因:为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
(3)历史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利于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有学者高度评价某部宪法:“这是一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宪法。它确乎开创了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时代,创设了中国宪法文化理念和制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范型,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D.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一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宪法。它确乎开创了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时代,创设了中国宪法文化理念和制度的一种全新的模式范型,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知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A、C两项不是现行宪法的母本,排除;D项是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改,排除。
2.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
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
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
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可知1982年宪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故选C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A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题干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为1982年宪法的作用,并非其与1954年宪法的相同点,排除D项。
3.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
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
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这反映了社会管理日益法治化,故B项正确;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建设的成就,并非民主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适应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 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目标超额完成;“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的“钉子精神”体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董节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200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1)特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加快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促进国家工业化进程。
新发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