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县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宁冈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2.《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3.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4.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礼乐制度的破坏 B.井田制度的瓦解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诸侯势力的崛起
5.据记载,西周时期对违犯国法的职官,不仅要在祖庙中宣布处罚决定,甚至还要在祖庙进行处决,正所谓“戮于宗”,以示家国共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反映了神权政治的盛行
B.说明官僚体制还不完善
C.折射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D.体现了血缘宗法政治性
6.孔子在鲁国看到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忠恕之道 D.中庸思想
7.春秋时期,管仲把齐国人按照职业分成士、农、工、商四类,然后“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人集中居住在清静之地;农民集中居住在田野;工匠集中居住在官府;商人集中居住在集市。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这一举措(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推动了我国农耕经济形态出现
C.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D.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
8.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9.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10.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A.商鞅变法确立县制
B.汉代有效管理西域
C.北魏改革民族融合
D.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下列医学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下列政权更迭示意图的空格中应填入( )
A.西周 B.南齐 C.北周 D.西晋
13.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
A.州、县 B.州、郡、县 C.道、州、县 D.路、州、县
14.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联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以上思想的是( )
A.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文德治国,尊孔崇儒
C.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15.《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16.(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A.安史之乱
B.甘露之变
C.玄武门之变
D.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18.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特征?
(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你的理由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标准答案
1.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根据材料“漫天星斗,八方雄起”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A项正确;“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信息,排除C项;“新石器的大量出土”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材料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的大意是:耕种集体所有的土地,耕者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耕种私田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私田的出现,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特别是耕种私田时,积极性大为增加,这反映了封建生产方式比集体耕作进步,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提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排除;B项,春秋时期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被承认,排除;C项,私田数量急剧增加只是表面现象,与设问中“实质问题”不符,排除。
3.A
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而材料中没涉及与此相关的内容,故可排除A;井田制度的瓦解和分封制度的崩溃应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可排除BC;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势力的崛起,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故选D。
5.D
由材料“国法”“祖庙”“戮于宗”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及血缘宗法的政治性,故D项正确;材料与“神权政治”无关,A项错误;西周时还没有官僚政治,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官僚体制和君主的绝对权威这两个概念的出现时间即可排除BC两项。
6.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孔子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孔子强烈反对季氏的做法,认为是没有做到“礼”所规定好的君君、臣臣。所以,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中的“克己复礼”思想。B正确。
7.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和“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管仲的措施有利于政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需知识可知,新时期时代就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将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但没有涉及职业教育问题,不能反映形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且春秋时期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依据题干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反映了皇帝独尊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征,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题干均无法体现,故排除。
9.A
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0.B
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时处于战国时期,疆域版图还未达至珠江一带,故A项错误;北魏改革时期疆域主要以北方为主,故C项错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宋疆域图西北至青海,而非新疆,故D项错误。
11.B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作的《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的基础,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因此材料中空格处应填入北周,C项正确;西周、南齐、西晋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州县两级制,A项正确;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C
根据“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联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可得出唐太宗强调民本思想,结合所学,休养生息,不夺农时体现的是民本,C项正确;A项是用人方面,B项是以儒学治国,D项是军事,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唐代设置乡、里邻、保、村、坊,加强基层管理,“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选A;材料反映是村坊邻里间的监督,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制度完备”,排除B;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16.A
根据材料“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地方的节度使权力较大,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形成地方的割据势力,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A选项符合题意;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和一些朝臣联合同宦官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B选项排除;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皇室内部政权的斗争,C选项排除;开元盛世属于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7.(1)事件:统一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贡献: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秦始皇嬴政。官职:御史大夫和太尉。
(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
18.(1)分封制;弊端: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
(2)郡县制;特征:直属中央;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李斯的建议;理由—:实行郡县制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
19.(1)察举制 世官制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 隋(或隋唐)
20.论题: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崛起。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答案第2页,共3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县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