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辅贰制”“朝议制”和“国人参政制”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主的权力,说明国家管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辅贰制”“朝议制”和“国人参政制”,并非是分封制,排除B项;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辅贰制”“朝议制”和“国人参政制”,并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总统对最高法院多次宣判新政违宪大为不满,试图增加最高法院法官名额,国会议员为缓和局面,游说最高法院的法官,使新政得以顺利实施,体现了美国三权体制具有一定内部协调性,A项正确;民主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与“新政的措施才得以顺利实施”不符,排除B项;总统借助经济危机扩大行政权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权力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并非对整个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材料中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有利于团结抗日根据地的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A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是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没有削弱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排除B项;C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只是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不能增强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通过选举方式、最终三轮车车夫陈福林当选为城市居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国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探索,故答案为B项;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法制意识,排除C项;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明(中国)。据材料可知涉及两件事情,第一件为王安石变法中缴纳免役钱,第二件是为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结合所学可知两件事均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税收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白银货币化无关,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涉及的内容与简化税收手续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选官制度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D项正确;这一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举制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可以看出大臣“像丈夫”,掌握决定权,但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因此需要文官来处理具体事务,说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C项正确;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仍是议会,排除A项;仅从大臣和文官的关系,无法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状况,排除B项;“利益一致”,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根据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可知体现的是清朝这次改革以维护集权统治为目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对现有官制进行改革,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调整与更换,排除A项。清朝统治日趋衰落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B项;晚清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并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至清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封建时代的“善”主要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宋至明清时期“善书”印行数量的大幅增长,说明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日益强化,而不是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教化的加强,而不是治理模式的创新,排除C项;“善书”并非法律,不能说明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教会鼓励僧侣通过抄写获得公德,抄写的内容比较广泛,“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推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行为客观上有利于西欧文化的保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教会僧侣的抄写有利于古代西欧文化的保存,没有体现基督教会在西欧社会的重要地位,也没有表明基都教会对西欧社会精神生活的控制,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基都教会维护西欧封建主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羁縻性质的土司机构,从明至清其数量的减少是清朝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结果,此举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西南地区早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没有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确是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但是表面现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不兼并不赔偿原则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苏俄提出的,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维也纳体系是在战胜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召开的,所以其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使得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题干信息“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和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B项正确;题干主旨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无关,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层面的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罗马人面对高空坠物伤人频发,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可知,罗马法充分考虑到高空坠物伤人事件的多种情况,并作出了相应的法律处理规定,反映出理性的一面,也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罗马公民公共安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针对高空坠物伤人频发的状况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无法说明其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这一说法夸大了罗马法的作用,排除A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是万民法的特点,而非公民法,排除C项;材料表明古罗马注重维护罗马公民公共安全,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完备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25年(欧洲)。据材料“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可得出,格老秀斯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强调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C项正确。没有比较,材料未能说明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日益加剧,排除A项;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说法错误,排除B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初步形成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而是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中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中国信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A项正确;材料中“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并非全部与大国的交往,排除B项;材料中“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并非全部都是周边国家,排除C项;“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包括金砖国家之外的大量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建立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公卿制、郡县制、检查制、察举制等)。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权力制约;崇尚法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可知秦汉时期与先秦时期,隋唐时期与魏晋时期在政治制度存在较大不同,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公卿制、郡县制、检查制、察举制等。隋唐时期,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确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
根据材料二“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可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二“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可得出直接民主;根据材料二“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可得出权力制约;根据材料二“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可得出崇尚法治。
18.(1)制度:西汉:察举制;清代:科举制。
变化趋势:(答出3点)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或选拔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或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2)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和清朝的中国。制度:由材料“西汉各地察举人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察举制;由材料“进士人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科举制。变化趋势: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可知,从人才来源来看,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据材料一地图可知,从人才规模来看,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据所学可知,从选拔方式来看,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从选官权力来看,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将选官权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不同:就经济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可知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就政治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据材料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可知,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就思想因素而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科举制产生的背景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据材料二“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可知,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
19.(1)原因:儒学成为主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统治者支持。
地位: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背景:古罗马法为其提供了基础编纂范式;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随着工业革命扩展,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及封建旧体制的阻碍;几任革命政府及法学家们的执着努力;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
名称:“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儒学成为主流,儒学士人也纷纷以经注律;材料中唐高宗时期先后修订律法,也可推测出魏晋时期儒学入法的原因之一是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地位:根据材料“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可分析得出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背景:根据材料“近代法国的民法典将罗马法作为基础编纂范式”可分析得出古罗马法为其提供了基础编纂范式;根据材料“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可分析得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封建领主制经济正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私有制的发展,亟需一部民法典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供保护”可分析得出随着工业革命扩展,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封建领主经济及封建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执业律师雅克米诺发布了民法典草案,成为正式立法的先声。此后,由马尔维尔等法学精英组成’四人委员会’,经过四年的起草工作,终于完成了民法典的编纂”可分析得出几任革命政府及法学家们的执着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影响了《法国民法典》的产生。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的名称是“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20.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发达,国力强盛,历朝存有“天朝上国”理念,不管是中华民族内部还是中华民族与外部交往中,中原王朝始终存有夷夏观,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历朝历代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册封,对外部世界要求朝贡。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不仅叩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而且外交上逐步走向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为方便与洋人交往,成立总理衙门。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同时“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世纪50年代在解决中印关于边界领土争端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步入外交舞台,相继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传统外交和现代外交制度的比较,题干要求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拟定论题,据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打破传统外交,走向现代化。因此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因物质文明发达,历朝历代存有“天朝上国”理念,许多朝代存有夷夏观。很多朝代在与外部交往中奉行不平等原则,强调朝贡。近代以来,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外交上逐步走向近代化,自总理衙门成立以来,晚清相继对外交机构进行改革,甚至向相关国家派遣驻外使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告别了屈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同时“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最后强调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
答案第1页,共2页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如表所示为西周时期的部分政治制度。从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 )
A.国家管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 B.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C.君主专制受到官僚体系制约 D.宗法制有利于强化宗族权威
2.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最高法院多次宣判新政违宪。大为不满的罗斯福总统试
图增加最高法院的法官名额,又遭到了国会大多数议员的反对。最终国会部分议
员为了缓和局面而对最高法院的法官进行了游说,此后新政的措施才得以顺利实
施。这表明美国( )
A.三权体制具有一定内部协调性 B.民主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
C.总统借助经济危机扩大行政权 D.权力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
3.1940 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
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凡年
满 18 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B.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
C.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4.1949 年 10 月 23 日,杭州市上城区区公所 2200 多户居民中的 200 多名代表在上城区西牌楼小学会场举行选举,选举按得票数一次选出 9 位委员,其中得票最多的三轮车车夫陈福林当选为主任委员,委员会以属地“上羊市街”命名为“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国(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B.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探索
C.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创新
5.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了按户等轮差服役的制度,原来应该服役的民户要缴纳
免疫钱,由政府雇人服役;张居正改革期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
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上述措施反映了(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国家税收范围的扩大
C.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D.赋税征收手续的简化
6.魏晋选官制度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
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
法地位。这一制度的设计 ( )
A.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7.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
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
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
成章。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8.1906 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
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
A.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 B.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D.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9.“善书”是中国古代劝民为善的一类著作。如表是宋至清代公开印行的“善书”
数量变化情况。这说明( )
A.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 B.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
C.基层治理模式走向创新 D.民众法律意识空前增强
10.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
每一个标点, 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
徒著作外,还有古罗 马诗人推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
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11.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
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
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 年)的 50 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 13
个。这一调整旨在( )
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 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
12.维也纳体系与欧洲的近代精神即革命精神背道而驰,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
的。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维也纳体系则又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
解决国际争端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来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
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影响和作用。下列关于维也纳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体现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B.它的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
C.推动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D.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13.“(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
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
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14.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中记载:罗马人面对高空坠物伤人频
发,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如果可以找到具体抛掷人,可在市民法的框架内对此
抛掷人提起诉讼;具体抛掷人很难找到时,裁判官通过告示的形式创设抛掷或倒
泼之诉,让居住人来承担责任,形成通过市民法与裁判官法解决高空坠物问题的
二元机制。据此可知罗马( )
A.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B.注重维护罗马公民公共安全
C.公民法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D.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程度
15.格劳秀斯在 1625 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这说明了( )
A.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日益加剧 B.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
C.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D.近代外交制度由此建立
16.目前,中国在世界 78 个国家设有 89 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 145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和近 800 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这些国际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街、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这表明,文化外交( )
A.体现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B.掀起了中国与各个大国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二、非选择题(4 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 10 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
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
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
现。(4 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 16 分)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
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 19 世纪中叶英国
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
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
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
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和清代的选官制度,并概括从汉朝至清
朝前期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8 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
景的不同。(8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 16 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
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之后又对律
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摘编自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近代法国的民法典将罗马法作为基础编纂范式,1804 年颁布的《法
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
涌,封建领主制经济正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私有制的发展,亟需一部民
法典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供保护。……几任革命政府为铲除旧体制,都以制
定统一民法典为政治追求。法学家康巴塞雷斯三次临危受命,提出民法典草案,
均在议会审议中宣告流产。直至 1799 年,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执业律师雅克米
诺发布了民法典草案,成为正式立法的先声。此后,由马尔维尔等法学精英组成
“四人委员会”,经过四年的起草工作,终于完成了民法典的编纂。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等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原因,并指出《唐
律疏议》在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地位。(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
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的名称。(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简表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交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0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