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4.大约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6.19世纪末,饮酒日益流行并成为非洲城镇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进口商品”。为此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从而引发了饮酒权的激烈冲突。据此可知( )
A.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
B.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
C.饮酒之风容易冲击殖民秩序
D.殖民者试图改变非洲生活方式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8.“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9.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该观点( )
A.论证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
B.否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C.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D.揭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 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1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1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1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1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17.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18.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材料中的“香料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史实是( )
A.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9.16—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20.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设计出了著名的“孔子”系列女装。这一系列女装属于( )
A.大袍式系列 B.“自由”套装
C.午茶便装 D.中山装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通商口岸设立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摘编自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第三、四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早期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发明了马拉战车
B.推动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
C.催生了新的民族
D.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B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种姓制度的出现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答案:A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崛起导致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古罗马的塔西佗在《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 )
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主
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材料未涉及日耳曼文字的出现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日耳曼人过着以采集植物果实和捕鱼打猎为主的生活,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而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
4.大约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选B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张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C项;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
5.《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17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应运而生,故B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在19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6.19世纪末,饮酒日益流行并成为非洲城镇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进口商品”。为此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从而引发了饮酒权的激烈冲突。据此可知( )
A.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
B.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
C.饮酒之风容易冲击殖民秩序
D.殖民者试图改变非洲生活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此制定禁止饮酒的政策,表明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独立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得出饮酒会冲击殖民秩序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相符,故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不符,故错误;新航路开辟推动而非阻断跨洋交流,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不符,故错误。
9.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该观点( )
A.论证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
B.否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C.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D.揭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可知这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
10.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 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的难民问题主要是战争、民族分裂、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等造成的,可见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项正确。
1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的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的,排除C项;题干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D项。
1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答案:C
1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据此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1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辉映”,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
1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蜀,宜径,又无寇”,可知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A项正确。
1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答案:D
17.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并不能判断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18.有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材料中的“香料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史实是( )
A.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B
19.16—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
20.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设计出了著名的“孔子”系列女装。这一系列女装属于( )
A.大袍式系列 B.“自由”套装
C.午茶便装 D.中山装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们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通商口岸设立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和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改进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历史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摘编自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参考答案:(1)原因:政府政策的支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掌管对外贸易。
表现: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2)特点:以向中国周边国家传播为主;中国茶文化与周边国家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土特色。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 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3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过关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