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 )
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2、据考古发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近乎完整的城墙和城门,型制宏大的贵族墓葬区,特殊的祭祀区,手工作坊区,仓储区,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使传说时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B.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 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
4、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植棉织布的历史。《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多草木(指棉株),草实如茧……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上述材料表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5、北宋前期,政府设置封驳司专门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B.封驳司是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
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D.皇帝专权现象得到有效的限制
6、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B.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C.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7、明人评价某人书法“如深山至人,痩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8、费正清所著的《中国新史》中引用研究者的观点称:“中国算盘的计算效率尽管惊人,却只限于十二位数左右一次数组计算,不能做高级代数计算。……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认为( )
A.算盘限制了古代中国数学发展 B.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
C.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 D.算盘是外国传入的计算工具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渡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
A.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
10、企业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时也备受西方瞩目。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原始史料
B.它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它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D.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形势的理解
11、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图中事件的教训,迫使中共( )
A.召开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C.开始探寻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点燃“工农武装割据”之火
D.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12、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1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它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传播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抗美援朝的胜利
14、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
15、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 )
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
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材料一中的园林毁于哪一次战争,此次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2)材料二中所说的“去年今日”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简述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独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C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末期,是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出现的标志如城邦的产生、礼制的出现及暴力机器的诞生等,因此根据材料“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可知当时陶寺遗址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传说中的时代不能成为信史,排除A项;庙底沟文化奠定多元一体文明基本格局,排除B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并非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建立正统地位,因此材料所述汉武帝措施有利于确立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就已经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故A选项错误;秦朝统一全国,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并焚书坑儒时就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武帝注重儒学,有利于确立儒学在文化上主导地位的措施,没有体现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的措施,故D选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正确。题干中只说明考古资料能够佐证文献资料,但没有涉及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对比,不能就此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历史记载不一定都需要考古发现来证实,且一些历史记载无法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故B项错误。大多数历史记载都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故C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可以得出封驳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公文的审查,说明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故C正确;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从秦就已经具备,故A不正确;材料表明封驳司有审查权,故B不正确;宋代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D不正确。
6、答案:A
解析:“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非文士”做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说明古代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A正确;文人并不是限制君权,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想中的君臣关系,而非当时的价值观,而且并未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D中偶然巧合说法错误。
7、答案:B
解析:题干对书法评价的意思:这个字帖就像深山里来了人一样,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让有能力的人屈服,不是别的帖可以比拟的。“字体瘦硬有劲,清寒有气质,但神韵非常饱满”可以判断出是楷书的特点,B为楷书,故选B;A为行书,特点是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排除;C是草书,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排除;D是小篆,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在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这段时期比较欠缺数学上的创新,可能正是为算盘便利好用付出的代价”反映了算盘的便利性使古代中国数学发展缺乏创新动力,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算盘的普遍使用开始于明朝,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算盘便利了古代中国商品交易,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算盘是外国传人的计算工具,故D错误。故选A。
9、答案:A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与轮船招商局的竞争中失败,“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反映了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夹缝”中求生存,故C项错误。仅凭轮船招商局一家企业无法推断出整个洋务企业的实力,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漫画可知,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坐山观虎斗,说明西方对于日本发动战争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中强调可以看出,中国好像实力比日本要强大,但并不客观。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用漫画的形式来描述历史事实,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资料;从材料中,英国站得很远,拿着梯子观望,可以看出列强的立场;材料反映了英国人对这场战争的一种理解。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C
解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都失败了,表明“城市中心”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C;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1927年,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年开始,B错误;长征与图中的几次起义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百姓”是“东家”,可知只有“主权在民”才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
15、答案:A
解析:根据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中“总量”“科学类”“人文类”趋于上升即可说明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但同时注意到表格的对比中,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BD选项正确。这种趋势实质是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故A为最佳项。C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6、答案:(1)原因:①社会变革的推动②诸侯国对人才的需求量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④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利: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③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④推动了魏晋时期思想、科技和艺术的繁荣弊:①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是地主阶级腐朽集团的代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③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可知,社会变革的推动;根据材料“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可知,诸侯国对人才的需求量;根据材料“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可知,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利:根据材料“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可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可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可知,推动了魏晋时期思想、科技和艺术的繁荣弊:根据材料“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可知,是地主阶级腐朽集团的代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可知,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17、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影响: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③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解析:(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1858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2)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等地给日本,故“去年今日”指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可以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别说明其危害,强调《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总之,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答案:(1)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意义;①是近代以来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④形成了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2)独创:①建设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现人民真正的联合②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承认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又要引导和限制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争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等。
解析:(1)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意义: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近代以来反帝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根据材料“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可知,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形成了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2)根据材料“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可知,在政权建设上,建设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现人民真正的联合;对新中国的形势准确判断,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承认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又要引导和限制;为加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对外关系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争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等。
19、答案:(1)成效: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②促成“日内瓦协议”,缓和紧张局势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等。
解析:(1)成效: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先后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立场:根据材料“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可归纳出立场是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果主要有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及综合国力等都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