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沈阳二中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 10 月(历史)阶段测试
说明: 1.测试时间: 75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出现“万邦” 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
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陶寺遗址。该遗址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孔氏家语》记载: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提出“隳三都” 的政治主张: “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 古之制
也。今三家,过制, 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 ”孔子“隳三都” 旨在( )
A. 贯彻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B. 遵守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度
C. 维护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 D. 缔造四方臣服的专制主义
3. 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 则诚有之。 ” 以《水浒传》为例, 他认为:“ 《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 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
性不真实, 通性真实”。这说明( )
A .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B .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C .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 .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4. 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 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 自设
1
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 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 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 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5.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 清政府坚持用“禀”“谕” 的体制(英国官员
用下对上的“禀” ,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 1842 年《南京条约》规
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 ”这个变化反映出( )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B.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 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D.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6. 英国根据《天津条约》第四条的规定,雇佣华人为信使,在各通商口岸和驻京使馆间传递消息,且该行 为受到条约保护。在通商口岸获取的各类情报不断涌入北京公使馆。1859 年 3 月,英外交部任命卜鲁斯
为首任驻华公使兼商务总监,建立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外交联系。英国此举对清政府的影响是( )
A. 清政府逐渐实现与英国平等外交 B. 清政府实现对外平等商贸往来
C. 可能严重危及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D. 使治外法权在中国的作用增强
7 .如图为近代汉口中国茶叶从茶农到外商洋行贸易的全过程。这种贸易状况
A .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性 B .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 .表明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有所改变 D .导致国内白银价格下跌
8.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 于 1866 年在福州建立, 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 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人才。据此可
知( )
A. 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B. 中国率先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C. “ 中体西用” 的思想初见成效 D. 新式学堂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9.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
“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 )
A. 中外纠纷开始依据万国公法 B. 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2
C. 地方督抚开始介入朝廷外交 D. 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
10.1885 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协商的条款, 规定 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 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
的影响是( )
A .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 .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 .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 .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11. 1898 年春,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竭力主张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同年夏,杨深秀、康有为 等亦陆续奏请派学生游学日本, 总理衙门遂上“遵议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 。这些举动反映出当时
( )
A. 洋务运动加速推进 B. 维新运动进入高潮
C. 革命运动逐渐兴起 D. 瓜分危机日趋严重
12. 1900 年,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后,铁路大臣盛宣怀将慈禧太后宣战诏书扣押;李鸿章复电慈禧“此
乱命也,粤不奉诏” ;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由此可见( )
A. 中央地方矛盾白热化 B. 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C. 内轻外重政局已出现 D. 满汉民族矛盾渐突出
13. 自清建立, 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音, 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 。1904 年“兹拟以官音(汉语言 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教育,满人御史贵秀坦言:“ 中国之利宝满与
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形,言语同声。 ”清末推行汉语( )
A. 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B. 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
C. 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D. 有利于白话文的逐渐普及
14.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四川保路运动在进行社会动员时,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等属于现代大众传媒
的宣传手段,以至于成都电报局委员报称:保路同志会“刊布传单,张贴广告,指斥政府,摇惑民心”,
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知, 四川保路运动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是( )
A. 革命党人行动组织十分严密 B. 革命党人懂得借助近代大众传媒力量
C. 晚清政府势单力薄自顾不暇 D. 铁路工人已经成为革命主体核心力量
15. 中华民国成立后, 中央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 各省各自为政,中央与地方界限混淆, 临时政府
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中央集权危机。袁世凯上台后,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 ,
决定回归帝制。由此可见( )
3
A. 民主共和制违背历史潮流 B. 南方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C. 恢复帝制有广泛社会基础 D.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艰难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欢迎“莫拉尔小姐” 即“道德伦理革命” 的大有人在, 其热门程度足以和“ 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A .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 B .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
C .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作用 D .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
17. 1921 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22 年,中共二大 主张消除内乱,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
人提出以“平民政权”取代"军阀政权” 的政治构想。这表明( )
A. 革命纲领逐步契合现实国情 B. 中共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 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D. 理论创新成为党内主要工作
18. 1927 年 5 月, 中共五大议案中提出“没收一切银行、矿山、大企业、大工厂等归国有”。后中共陆续又多 次提出要"消灭私人资本" 。而 1934 年, 张闻天强调利用私人资本是目前、是现在的政策。毛泽东则明确
指出“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处于政府法律之外,不但不加以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这种变化( )
A .标志着中共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C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D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选择
19. 1928 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
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 (国内无同类 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 (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20.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 “共产主义是在革
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
4
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这反映了( )
A.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D. 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灵活性
21. 1942 年,郭沫若创作的《屈原》在重庆上演, 轰动山城。 1944 年上半年,黄炎培在重庆召开民主宪政 问题座谈会,提出尊重人民自由等 10 项主张,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响应。民主人士李济深发出“动员民
众,坚决抗战, 铲除失败主义” 的号召。这共同说明了( )
A. 无产阶级大众文艺得到各界认可 B. 中国革命的前途更加清晰明朗
C. 组建联合政府主张得到各界支持 D. 国民党即将实现由训政到宪政
22. 1952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区行行长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在私营金融业实行全 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人民银行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合并、淘汰等不同处理。同年年底, 中国实现了金融
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一做法
A .从根本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C .改变了我国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D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3. 下表是我国某一时期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
国家税收 职工福利 企业公积金 资本家红利
34.5% 15% 30% 20.5%
A. 公私合营的合作方式 B. 国家至上的经营理念
C. 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D. 关注民生的企业文化
24. 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 “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 利的基本保证。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 团结
—批评— 团结” 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思想基础 B. 指导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
C. 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25.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 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 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随后, 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 改革, 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
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等等。据此可知( )
A.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
C. 国企改革注重价值规律 D. 改革开放后工作重心的转移
26. 改革开放后的前 30 年,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讨论:1978 年前后的要“两个凡是”还是“ 改革开放” ,1992
年前后的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997 年前后的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这些讨论( )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结束了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
C. 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D. 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27. 2023 年 3 月 13 日,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重谈浙商“ 四千精神” ,即“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
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 。关于“ 四千精神” 的最早的完整文字表述出自下图《解放日报》的报道,
该报道可直接用于研究( )
6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②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 II 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28 题 11 分,29 题 23 分,30 题 12 分,共 46 分。
28.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 1894 年 9 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 大力褒扬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规专恃吉野, 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 遂鼓快车, 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 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 顷刻沉没,世昌死之,
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1897 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 1 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 它开始严重倾斜, 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
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 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 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 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
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 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 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 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 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 于 2016 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 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 整体保存一 般, 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 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 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 一些完好的弹药, 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 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 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
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2023 年)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东方兵事纪略》与马吉芬的回忆的
史料价值。(8 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3 分)
29.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 关系国家兴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 分)
材料一
在海防问题上, 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 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 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 医械不一。
平日既无统属之分, 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 收防海之实
用”,“张国威, 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 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
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摘编自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 “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
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
7
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 八大以来, 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 10 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 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 我国
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
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 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 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 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 8 万余
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的海防主张并简析其形成背景。(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海军发展不同于晚清之处。(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5 分)
3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50—2012 年中国 GDP 增长速度波动曲线
——摘自郭旭红《新中国 GDP 增长速度发展演变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信息,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列出信息
并充分论证,表达清晰。)
8沈阳二中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 10月(历史)阶段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01-05 BCDAD 06-10 CAADD 11-15 DACBD
16-20 CADBD 21-25 BBACC 26-27 A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28 题 11 分,29 题 23 分,30 题 12 分,共 46 分。
28.
(1)《东方兵事纪略》为历史研究专著,且史料来源多为一手史料,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
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应与其它史料相互对照使用。(4 分)
马吉芬的回忆为个人回忆,为亲眼所见,对于了解致远舰沉没的相关细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但受个人局限(主观性),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故应与其它史料参照使用。
(4 分)
(2)致远舰中炮受创;出现锅炉爆炸;舰船沉海前坚持抗战。(3 分)
29.
(1)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相结合。(6 分)
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认识西方程度的不断深入;洋务运动的开展;
郑观应等开明人士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任意 3 点 6 分)
(2) 不同:作战范围延伸到近海和远洋;被动防御到积极防御;自主研发和科技水平提升,
战斗力大大增强;发展速度快;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任意 3 点 6 分)
(3) 因素: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
国际形势的变化。(1 点 2 分,3 点 5 分)
30.
示例一
论题: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政治局势、经济政策、国际环境等)影响。
论述:1954-1956 年经济增速不断提升。新中国的建立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三大改造和
一五计划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1959-1961 年,经济增速迅速下挫并出现负增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劝等左倾错误,
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都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尤其是左倾错误造成经济负增长局面。
1981-1984 年,经济增速稳步提升。1978 年以后民主法治建设逐装完善,为经济发展提
1
{#{QQABKYwAggggQgAAAAhCAwWQCAKQkAEAAAoOBAAIoAABAAFABAA=}#}
供良好政治环境;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80 年代以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总之,经济发展速度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国际局势、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要在尊重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内外有利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示例二
论题:国内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论述:1959-1961 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国内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自
然灾害严重;从国际看,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国家孤立遏制中国。 国内外环境不利于经济
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下滑。
1981-1984 年,经济快速增长。从国内看,拨乱反正措施初见成效,国内政局稳定;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措施逐渐推开。从国际看,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2001 年后经济增速稳定提升。从国内看,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增速稳中有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抓住全球
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以及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推动了经济稳步提升。
综上,经济发展速度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要利用有利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2
{#{QQABKYwAggggQgAAAAhCAwWQCAKQkAEAAAoOBAAIoAABAA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