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赤峰市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赤峰名校 2023 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3.10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 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
记分。
第 Ⅰ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
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 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2.有学者研究指出,甲骨文的“天 ”字属于会意字,字形像正面站着的“人 ”(如图 1),
突出人的头部,与现代宇航员的形象相似(如图 2),并引用《说文解字》中关于“天 ”的注 解“颠也,至高无上 ”,将其意解释为从头顶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
A. 对天的原始自然崇拜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 甲骨文预示科技发展
1
3.有学者指出,殷商的老家是在先商文化漳河型分布区,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之外。商朝的 祖先首先征服了东夷,吸取了他们的某些艺术传统,又西指克夏,吸收了一部分他们认为有价
值的夏文化。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夏商是两个平行并列的政治集团 B.夏商文化既有连续性又各具特色
C.商文化与夏文化不存在继承关系 D.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
4.下表是先秦青铜器纹饰变化的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
商朝 主纹饰是饕餮(注:神化动物形象)纹,被大量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上。
西周 早期模仿、继承商人风格。中期以后,抽象的纹饰以及写实性的纹饰为 主。
春秋 战国 题材很广,大多属于贵族生活的内容,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 射以及水陆攻战等场景。
A.铸造工艺的进步 B.绘画艺术的成熟
C.人本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瓦解
5.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 E10 坑发掘出一个鹿头骨。上面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 丁……王来征 ”(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 )
A. 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 D. 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6.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
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簠(祭祀盛放饭
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 B.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 D.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7.西周时,统治者教导人们要勤于农事和贸易,用丰厚的物质来孝养父母。而违反这一德行规
范的行为,《尚书》就有“元恶大憨,知惟不孝不友”的说法。西周时期对“孝”的重视( )
A.体现了法律体系内容严密 B.奠定了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D.适应了维持宗族关系稳定的需要
8.公元前 645 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 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 国人 ”和“野人 ”到农村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
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
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 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
2
9.春秋时期,管仲把齐国人按照职业分成士、农、工、商四类,然后“定民之居,成民之
事 ”:士人集中居住在清静之地;农民集中居住在田野;工匠集中居住在官府;商人集中居住
在集市。四类人分类聚居,不得随意迁徙,职业世袭。这一举措(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推动了我国农耕经济形态出现
C.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D.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
10.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换取金钱、饰 物等,奴隶们也可用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劳作肯定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
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一变法举措( )
A.致使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 B.加速了宗法关系的瓦解
C.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D.冲击了秦国传统贵族权威
11.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
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3
也!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
12.如图反映的状况( )
A.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激化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治国思想的变化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13.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诛/灭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
2 4 9 1 9 10 9 3 15 10
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
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 ”统治政策
14.秦始皇统治时期,调集了数十万农民、罪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学者在对出土的相关劳役 员瓦片墓志铭的研究中发现,劳役人员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
故地。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社会治理较为残暴
C.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深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5.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 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 ”,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
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 )
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 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
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 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16.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 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菜
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 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17.东汉末年,时人对君臣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他们认为君主之“ 明 ”才是君臣关系得以维系 的“义 ”,而基于对这种“义 ”的共同认识,才有了臣“忠 ”的可能与依据。这反映出东汉末
年( )
A.儒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B.士人积极反抗中央统治
C.君臣关系发生急剧改变 D.社会出现了离心的趋向
18.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 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 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 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 B.《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
C.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 D.《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19.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 族 时间 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羯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 年) 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 流入山东、河北
鲜 卑 北魏圣武帝(213~218 年) 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 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氐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 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 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4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20.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 郡国并于冀州 ”,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
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1.岭南潮汕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而同一地区发掘的南北 朝时期的墓葬,则发现有各类铁器以及制造精美并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等文物,青铜器完
全绝迹。这反映出( )
A.南方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B.佛教在潮汕传播非常广泛
C.人口南迁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 D.南方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
22.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 ”户籍为“ 白籍 ”,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 ”,享 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 ”政策,就地编入“黄籍 ”,取消优
待。东晋“侨人 ”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23.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 度,出现了“膏腴之族 ”“华族 ”“高门 ”“次门 ”“役门 ”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
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这种转变表明( )
A.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B.门阀发展固化了社会阶层
C.血缘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官僚政治让位于贵族政治
24.石棺床是流行于粟特、鲜卑、柔然等族的葬具。2022 年,洛阳朱仓村一组北魏末年至东 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 2 套围屏石棺床,围屏之上以浅浮雕刻绘“郭巨埋儿 ”“彩衣娱亲 ”“孝
孙原榖 ”“伯俞泣杖 ”等二十四孝故事。这反映出(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北朝儒学实现了复兴重振
C.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D.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心态
5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有 3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 风俗至陋 ”。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 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 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 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 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
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
作用。(4 分)
6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 “ 国人 ”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列国内部的人群 凝聚,“ 国人”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 国人”意识,也随之 形成。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 ”,力图 塑造新“秦人 ”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 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
新“秦人 ”认同的瓦解。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
取代。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 秦始皇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 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 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 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 众民族情绪高涨, 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
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 ”的举措。
(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 ”认同的瓦解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6 分)
7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
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古代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 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
清晰)
8赤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5 BABCD 6-10 ADCDC 11-15 CABDD 16-20 CDDCB
21-24 CCBC
二、非选择题(52分)
25.(18分) (1)相同点: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以法治国。(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
(3)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4分,言之有理即可)
26. (22分)(1)举措: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6分,任答三点)文化:行同文(统一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4分,任答二点)
(2)原因:秦的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士木;求仙访药,动众巡游;开疆拓土,修筑长城;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6分,任答三点)
(3)措施: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军事: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6分,任答三点)
27. (12分)示例
示例一:
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
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
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内蒙古赤峰市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