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 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综合训练(答案)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3.“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4.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下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是(  )
①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主张和而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意在(  )
A.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B.弘扬“人生而平等”观念
C.宣扬“公平公正至上”理念
D.阐明“人是万物的尺度”
6.有学者这样描述:“建筑结构以水泥砖石砌就,一二层用巨型石柱和石墙,拱顶用水泥与砖……底层外圈的80个拱门全部用作观众进出的通道,内圈配以50余座大小不一的楼梯,由此可达各层各排的观众席,据说数万观众不出10分钟便可完全退场。”该建筑最有可能是(  )
A.万神殿 
B.奥林匹亚遗址
C.帕特农神庙   
D.大竞技场
7.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家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以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8.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是因为玛雅文明(  )
A.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9.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10.据统计,1400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3 600万,到1600年降到1 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奴隶贸易的盛行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1.下列表述中属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内容的是(  )
A.成立处理难民问题的联合国难民署
B.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C.决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D.实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12.在埃及开罗福斯他特遗址中,发现唐宋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朝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朝(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3.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 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 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的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14.“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的远征(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1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对战争影响的理解准确的有(  )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1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
17.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解放运动
18.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9.《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 ②印刷时采用转轮排字盘排版 ③该技术发明者是北宋毕昇 ④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有分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材料反映出长城起到的作用是促进了(  )
A.中外交流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摘编自杨淼《雁过留声》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朝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朝思想。
——摘编自龚书铎《清代理学史》等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朝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姜铎、黄逸峰《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这不符合当时兼并战争剧烈,逐步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得不到当权者的响应,故选C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符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统治者所推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题干材料中诸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题干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而非统治者,排除B项;“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的表述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而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未出现价值观念日益趋同的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而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
4.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下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是(  )
①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主张和而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5.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意在(  )
A.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B.弘扬“人生而平等”观念
C.宣扬“公平公正至上”理念
D.阐明“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体系。他运用一种逻辑分析的对话辩证法,探讨勇敢、自制、虔诚、友爱、正义等道德概念的‘普遍性定义’”,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故选A项;人人平等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B项;公平公正也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C项;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
6.有学者这样描述:“建筑结构以水泥砖石砌就,一二层用巨型石柱和石墙,拱顶用水泥与砖……底层外圈的80个拱门全部用作观众进出的通道,内圈配以50余座大小不一的楼梯,由此可达各层各排的观众席,据说数万观众不出10分钟便可完全退场。”该建筑最有可能是(  )
A.万神殿 
B.奥林匹亚遗址
C.帕特农神庙   
D.大竞技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水泥砖石砌就”“观众进出的通道”“观众席”,可知是古罗马大竞技场,故D项正确。
7.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家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以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地看待其史料价值,排除A项;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
8.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是因为玛雅文明(  )
A.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答案:B
9.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和佛教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与道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排除B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故排除C项;“法老与金字塔”是古埃及社会的重要符号之一,故排除D项。
10.据统计,1400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3 600万,到1600年降到1 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奴隶贸易的盛行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由于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拉丁美洲人口大幅下降,故A项正确;奴隶贸易的盛行会带来非洲人口的减少,美洲人口的增多,排除B项;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1.下列表述中属于《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内容的是(  )
A.成立处理难民问题的联合国难民署
B.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C.决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D.实施《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是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其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故B项正确;1950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排除A项;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排除C项;《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排除D项。
12.在埃及开罗福斯他特遗址中,发现唐宋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朝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朝(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埃及开罗福斯他特遗址”“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宋大量瓷器,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3.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 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 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的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旗袍从“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到样式多样,更加凸显女性的形体美,结合样式变化的时间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故D项正确;旗袍样式的变化和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旗袍的变化不能证明妇女的地位空前提高,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的远征(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答案:B
解析:亚历山大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也将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
1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下列对战争影响的理解准确的有(  )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答案:D
解析:从“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知题干材料强调了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汉阳铁厂都是洋务派为实现自强求富而建立的洋务企业。
17.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导致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在196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兴起,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加强,排除C项。
18.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学的世俗化,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19.《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 ②印刷时采用转轮排字盘排版 ③该技术发明者是北宋毕昇 ④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有分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梦溪笔谈》”和“一板已自布字”可知是活字印刷,该技术发明者是北宋毕昇,故①③正确,《梦溪笔谈》是宋代的作品,当时还没有转轮排字盘,故排除②;由“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在印刷过程中已有分工,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材料反映出长城起到的作用是促进了(  )
A.中外交流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可知明朝长城的增修加固促进了人口生殖、商贸频繁及边疆居民的安居乐业,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A、B、D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摘编自杨淼《雁过留声》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朝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朝思想。
——摘编自龚书铎《清代理学史》等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朝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1)观点:佛教是外来之物,与中国传统不合;反对崇佛(或要求禁绝佛教)。变化:宋朝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求同”:重视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存异”:反对空谈心学(或“高谈性命”),主张通过学习经术以经世。特点: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了短暂的批判心(理)学的思想活跃局面。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姜铎、黄逸峰《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背景: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的推动。特点: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自强求富。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
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学吸收佛教思想等得到发展。
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 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综合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