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图示中纣虽然是第三子,但却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子,继承王位,正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D正确;
纣的生母是正妻,并不是地位低下,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首领让位制度,排除B项:材
料显示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继承王位,排除C项。
2.A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A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
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奖励耕织不能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
3.C材料描述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
于绝对,排除;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因袭西周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与恢复社会经济没有必然
联系,排除D项
4.A材料中“仁义不施”“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共同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推行仁政,故
选择A选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秦朝统治者中秦始皇并不昏庸,故排除C项。
5.D依据“汉武帝”可知是西汉时期的政策:由“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可知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
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6.C画中的内容为董仲舒把儒、法,道、阴阳等学说杂糅到一口锅里,这反映的是其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天人
合一”“天人感应”正是新儒学的内容,C项正确:A项是孟子主张,B项是朱熹主张,D项是孔子主张,排除A、
B、D三项。
7.C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
周,与高齐”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
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别
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
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
8.B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结合所学可知,从经济角度看,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
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B项正确:AC两项不是北民南迁对经济的影响,排除;
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并不会造成南方劳动力过剩,排除D项。
9.C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皇帝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粮食丰收,粮价下降,社会安定,根据所学,
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西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
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创的盛世,排除B项:唐玄宗开创的盛世
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
10.B敦煌壁画融合了多种民族的舞蹈、器乐风格,体现了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的交融,B项正
确:文化辐射范围强调的是文化的输出,排除A项;飞天造型并不能体现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排除C、
D项。
11.D根据材料“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放榜
后“雁塔题名”的场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D根据“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唐朝的三省体制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D项正确:皇帝掌握统治权,排除A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排除B项;矛盾尖锐无
法得出,排除C项。
13.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他前期的诗歌反映出唐朝开元盛世时的繁
荣局面,后期诗歌苍凉悲壮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杜甫诗歌的特
色,而未涉及其源自日常生产劳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道教、佛教、儒教的互相渗透,排除C项:材料未涉
及科举选官制度,排除D项。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80A武威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根据《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所绘制的。这主要反映了
A.纣的生母刚开始地位低 B.纣的父亲没有遵守禅让古训
C.宗法制在古代有所松动 D.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奖勋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3.《剑桥中国史》指出;“(这一制度)对帝因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这一制度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B,因袭于西周制度
C.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D.恢复了社会经济
4.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米揩暴众而用刑大极”;柳宗元则强调“秦
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A.统治者不行仁政 B.农民起义频发 C.为政者的昏庸 D,社会矛盾微化
5.《汉官典职仅》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监御史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6.最有可能符合下图漫画《一锅好汤》中左侧人物的思想和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感应” D.“为政以德"
7.“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冲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佛教传人,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8.据研究,截至南朝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史书记载有“百官流亡者十八九”申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从经济角度看,北人南渡
A.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B.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C,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D.造成南方劳动力过剩
9.唐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0.唐朝敦煤壁面中的飞天造理波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这一时期的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规出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传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中华艺术
美。这些飞天造型折射出唐朝
A.文化辐射广泛 B.民族政策开明 C.边疆经济繁荣 D.政治制度先进
1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糖言)冲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特期集干慈恩塔
下题名。”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察举制 B.均田制 C,租庯调制 D.科举制
12.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晨高指示”。 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邇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
A.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 B.唐朝皇帝敏剥夺了最高决策权
C.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店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
13.杜甫被称为“诗圣”,他前期的诗歌反映出唐朝开元盛世时的繁荣局面,后期诗歌苍凉悲壮,
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据此可知,唐诗
A.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B.主要源自日常生产劳动
C.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成熟
14.高僧玄类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
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外交流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边疆管理 D,扩大了唐朗疆域
15.北宋初期,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的官
职是
A.节度使 B.通判 C,枢密使 D.刺史
16.宋金战争持续十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天下之权不在庙堂”忧内之
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这说明宋高宗:
A.畏惧金人武力 B.矢志收复失地
C,忌惮武人掌军 D.担忧潘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娃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 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战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
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由,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
世囊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而推行郡具制,以郡统县。 郡行政长官称守,学一席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遗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
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
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仝面推行的政治条件。(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
(jiong),盖东西之极盛...地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骨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负盐杞神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卷五十四》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 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院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早。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摘编自何德章《方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 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仪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
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学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并评价九品中正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进步性。(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丰姿百态的骆鸵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
驮戴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导,成为“丝绸之路”
的象征。在汉代文物中骆鸵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
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
(骆鸵形象的塑造)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领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
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
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