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湖北省旅游学校10月历史月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 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2.《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罢苑马,以赐贫民”。建元三年,“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狩四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汉武帝此举( )
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B.防止了地主土地兼并
C.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迁徙 D.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
3.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管理的部分情况。这表明当时( )
北朝 北魏时期 册封大阳(今大别山区)蛮王桓天生为襄阳王、东荆州刺史
南朝 宋齐时期 荆州设置南蛮校尉府,雍州设置宁蛮校尉府,管理当地“蛮”族事务
梁陈时期 任命新吴洞主余孝顷(傒族)出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
A.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在不断加强 B.少数民族政权开启封建化进程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D.统治者实行因俗因地而治政策
4.吉林延吉磨盘村山城遗址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在遗址考古中,考古学者发现两个官印,一是“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根据官方正史《金史》记载,诸仓有监支纳官,八品。天泰,为东夏国年号,“天泰四年”即公元1218年。另一个是“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印背柱钮刻“天泰三年六月一日”,左侧刻“南京行部造”。由此可以证实,磨盘村山城遗址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地方政权东夏国,很可能就是其南京治所。由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较官方正史记载更接近历史真相
B.合理的历史想象在历史考证中有重要作用
C.判断史料真伪是进行史料实证的首要步骤
D.文字遗物在对遗址性质判断上起关键作用
5.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折,由此可知当时( )
内容 出处
奏折1 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 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2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
奏折3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君主专制加强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7.下图所示为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吸纳张睿等专业人士主持工商、农商等部 ●统一银币,接收中国银行作为国家银行 ●实行“开放主义”,利用外资 ●颁布《保护华侨条例》,莫励华侨回国投资
A.营造自由环境,巩固革命成果 B.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
C.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 D.整顿金融,规范经济秩序
8.据如表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时大后方( )
历年设厂数(单位:家)
年份 设厂总数 国营ㄏ数 民营厂数
1937 63 3 60
1938 209 27 182
1939 419 73 346
1940 517 111 406
1941 866 128 738
1942 1138 61 1077
1943 1049 72 977
1944 549 16 533
A.抗战后方工业取得发展 B.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C.工业生产总值有所增长 D.建立了相对完备工业体系
9.如图是1955﹣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和实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A.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收入增长并不必然促进消费增长
C.该时期国人的收入整体增长缓慢 D.从众心理导致国人消费意愿偏低
10.埃及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如“在底比斯的敏阿蒙丰收节日上,法老会割下第一束小麦,仪式中会由一头公牛引领前进”。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
A.极力宣扬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形态影响了宗教生活
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繁荣 D.王室掌控了所有农业资源
11.有学者指出,西班牙人将本国的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制度移植到了美洲殖民地,这成为他们在美洲实行殖民统治的主要制度。与此同时,为满足王室对财富的贪求,他们亦将欧洲货币、雇佣劳动等因素移植到了美洲殖民地。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美洲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发展 B.西班牙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C.西班牙缺乏长远战略目光 D.应从多角度解读殖民活动
12.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至清初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 B.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东西方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 D.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13.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这一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如图是1933年中国《时事月报》上刊登的一幅名为“石油之战”的讽刺漫画,这幅漫画以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漫画中一个玻利维亚人和一个巴拉圭人站在石油桶上你来我往的拼刺刀,前者头戴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拉丁美洲各国间的矛盾尖锐 B.英美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国政府关注世界局势变化 D.拉丁美洲的革命任务艰巨
15.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16.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了《科学部门实践计划》(1982-1986年)。下表为该计划中重点发展的领域。由此可知,韩国( )
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
技能密集型的轻工业技术 高档纤维、鞋和玩具等
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技术 造船、家用电器、汽车、机械等
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技术 半导体、电算机、生物化学、数控机床等
A.抓住了时代发展机遇 B.重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建立内阁之初,阁臣品秩甚低,职务不重,权位远不如尚书,仅备皇帝顾问咨询而已。到仁宣时期,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此时的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保、少傅),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
——摘编自单长桂《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材料二 内阁本是一个君主御用处理政务的机构,君主作为内阁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人从而实现对内阁牢牢控制。但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根据英国的宪政惯例,“国王不可能犯错误”,也不会承担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内阁决策出现失误,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这就造成“王权的每一次行使皆由某位大臣为之负责”。内阁大臣负责任的思想此时开始萌芽,议会下院要求内阁大臣承担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如1701年财政大臣戈多尔芬因威廉拒绝其解散议会的提议而辞职。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00年以后,世界棉花产业经历了剧烈重组: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对棉花产业的重组最初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也不是来自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简单的原因: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欧洲人越来越频繁地,往往以暴力的方式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一代又一代的欧洲资本家和政治家吸取教训,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建立起了比较优势。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并将之与马尼拉——中国贸易航路以及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洋西部跨洋贸易航线——里斯本至澳门和澳门至长崎——联结起来。此外,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的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年),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历史条件,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洪武年间,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但是学者研究统计明代前期徽州祁门155张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如下:
——摘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户部奏准:“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如有丁无粮者,编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着为定例(此惟限于江南布政司所述之地)”。
——明朝王圻《续文献通考·职役考》
作为历史观察者,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为题写一份简要的观察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材料“禹踏遍九州”“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体现了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B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天下一统的理想,和改造自然无关,排除C项;《禹贡》记载的是夏禹的事,不是周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罢苑马,以赐贫民”“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此举体现了政府对贫民的帮助,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D项正确;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A项;政府扶持贫农,并不能起到防止地主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B项;据材料“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说明该时期并未限制人口流动和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分析可知,北魏和南朝政府任命所辖之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设置地方行政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可见统治者实行因俗因地而治的政策,D项正确;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在不断加强,排除A项;“开启封建化进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当时处于多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依据材料“监支纳印”“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地方政权东夏国,很可能就是其南京治所”可知,由于发现了文字遗物,所以就判定了遗址的性质,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比较考古发现和官方正史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历史想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史料的真伪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雍正至嘉庆时期。从奏折内容上看出主要是关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军事防务及货币流通事项,而西北西南又是我国边疆地区,因此可知当时边疆治理水平有所提升,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边疆治理,和行政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边疆治理,属于中央和地方关系,和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C项;封建统治危机主要看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起义不断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末年。据材料“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C项正确;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影响中央权力,排除A项;据材料“非官非民”“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可知,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推行这些举措旨在发展民族经济,A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推行这些举措旨在发展民族经济,未体现扩大对外开放,排除C项;这些举措旨在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而不是整顿金融,规范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44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厂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943-1944年设厂数有所下降,但仍然较多,这表明抗战后方工业取得发展,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时期,这一时期只是大后方工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大后方工厂数量,工业生产总值的情况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仅从设厂数不能得出工业体系是否完备,D项排除。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至198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示信息可知,城乡居民的收入呈上升趋势,但消费倾向却呈下降趋势,故收入增长并不必然促进消费增长,B项正确;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国人消费倾向下降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图示中可见,该时期国人的收入整体增长速度并不缓慢,排除C项;国人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只是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供应的不足,并非从众心理导致国人消费意愿偏低,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以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当时的祭祀活动多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正确;材料突出了对农业的重视,但未显示对商业的限制,排除A项;材料是政府进行祭祀活动,无法判断政府在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王室占有的资源情况,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西班牙。西班牙人将落后的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制度带到了美洲,又将欧洲货币和雇佣劳动等新发展因素带到美洲,既破坏又间接推动美洲发展,因此要从多角度解读殖民活动,D项正确;“美洲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发展”未看到西班牙对美洲的迫害,A项表述片面,排除A项;B项表述未看到西班牙对美洲的客观建设性,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西班牙着重掠夺美洲金银,不重视资本积累,缺乏长远战略目光,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大概同一时期的西方与中国在科技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更强调理论科学,而中国的科技更强调实用科学,不强调理论的概括,这反映出东西方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C正确;启蒙运动是在17世纪,与材料中科技发展并不形成因果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间的科技交流,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方面,并不能体现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排除D。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且其实行的金本位是以英镑为核心的,伴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实行金本位,英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位于地图中②位置,B项正确;此时的国家金融中心在英国的伦敦,①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才成为国际金融中心,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③为德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但也没有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排除C项;④为意大利,在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就逐渐衰落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3年(拉美)。据材料“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可知拉丁美洲的两个国家间战争,前者头戴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体现出拉美国家仍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操纵,政治不是完全自主的,这体现出拉美人民还要继续反帝斗争,D项正确;“各国间的矛盾尖锐”,属于夸大表述,排除A项;英美如果矛盾不可调和,应以英美战争形式表现,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中国对国际局势的关注,而是强调美洲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0(苏联)。据题干图片可知,在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中,工程专业的人数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仅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分布来看,无法判断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科技革命出现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当时苏联的教育体系主要为工业化服务,并不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韩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处于新科技革命快速发展之际,韩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使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韩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但不等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由材料看不出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这只是一个规划,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化:品秩、职权不断提高和扩大,由备皇帝顾问转向票拟政令。
原因: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内阁对皇权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皇帝在理政上存在惰性。
(2)特点:内阁逐渐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行政权;承担起国家政务失误的责任;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任答2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了内阁与议会的联系。
(3)社会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历史政治传统;政治思想与国家治理理念。(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中的“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获得提高,其参政权力亦不断增大;由于实现了内阁票拟,因而体现内阁权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稳固”指出变化是品秩、职权不断提高和扩大,由备皇帝顾问转向票拟政令。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阁臣、宦官的权力是皇权的衍生,其权力来自于皇权,从制度上又无法取代皇权,可从皇权专制加强、内阁大臣对皇权具有依附性和皇帝在理政上存在惰性等说明变化的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材料中“君主对内阁控制力开始减弱”可以得出内阁逐渐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行政权;根据材料“责任的追究必然落到内阁大臣身上”可以得出承担起国家政务失误的责任;根据材料“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开始影响到一些内阁大臣的行为”可知,内阁大臣的责任制思想逐渐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制内阁的逐渐形成有助于限制英王权力,促进君主立宪制走向完善;能够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同时加强内阁与议会联系等。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制度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利益追求,推动人们为此而进行活动,从而产生矛盾、冲突、斗争,最终作用、影响、反映到政治生活领域,要求政治制度予以满足,可概括为社会经济形态及发展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人们需求的广度、深度,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制度的调整、变革,可以概括为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人类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的现在,都是其长期历史形成的结果、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各种观念,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影响着体制的运作和调整,可以概括为历史政治传统;其它因素包括:民族、国际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宗教等。
18.(1)变化: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任答两点)
历史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世界市场的拓展。(任答两点)
(2)大帆船贸易连接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影响了西班牙乃至欧洲经济;大帆船贸易促使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帆船贸易推动了欧洲、拉美、东南亚之间的移民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造就了文化的全球史。(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一“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和“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可得出棉花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
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据材料一“1500年以后”可知新航路开辟;据材料一“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可知殖民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据材料一“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可得出世界市场的拓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的理由,就是答出大帆船贸易对地区以及世界的影响。据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可得出大帆船贸易连接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影响了西班牙乃至欧洲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帆船贸易促使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据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可得出大帆船贸易推动了欧洲、拉美、东南亚之间的移民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造就了文化的全球史。
19.(1)条件:新航路开辟,实现了东西方通道的畅通;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科学兴起,奠定了科技文化基础;中国社会文化兼容的传统。影响: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士人打开了了解世界、认识西方的一个窗口;但其思想传播范围有限,整体影响力较小。
(2)特点:第一次浪潮,对外传播以官方机构为主体,为改革开放服务;第二次浪潮,对外传播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加速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第三次浪潮,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国际话语权。
(3)积极意义:有助于实现相互了解,减少误解;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条件: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400多年前”“漂洋过海”等并结合所学世界史中新航路开辟、欧洲思想解放潮流等进行回答,同时也要注意这与中国文化兼容的传统有关,如新航路开辟,实现了东西方通道的畅通;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科学兴起,奠定了科技文化基础;中国社会文化兼容的传统。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广交仁人志士”及所学知识从其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及有限性进行概括,如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士人打开了了解世界、认识西方的一个窗口;但其思想传播范围有限,整体影响力较小。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材料“对外宣传小组”“《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可知,第一次浪潮,对外传播以官方机构为主体,为改革开放服务;根据材料“文化‘走出去’战略”“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可知,第二次浪潮,对外传播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加速中国全面融入世界;根据材料“全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可知,第三次浪潮,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国际话语权。
(3)积极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促进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一)信息提取
(1)明初朝廷的制度信息:规定流通货币是纸币;
(2)民间通货使用的信息:民间交易实物、纸币与白银并用;通货逐渐以白银交易为主等;(3)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革信息:一条鞭法的推行,赋役和杂征合一,征收银两。(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释
阐述角度:
背景:从纸钞滥发失去信用的角度作答;从明朝经济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对外贸易白银大量流入的角度作答;从朝廷适应现实、征收赋税的便利性角度作答。朝廷税制改革及内容:从一条鞭法的特点角度作答。
影响:积极方面:如从税制变革的意义角度作答;从法定货币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白银成为通用法定货币;从对商品经济影响的角度作答;从对社会关系的角度作答等。局限性:如从百姓负担依然沉重角度作答,从没有体制突破的角度作答等。启示:社会经济变化推动通货和赋税制度变革,政府的政策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详解】根据“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可得出,明朝规定流通货币是纸币;根据表格中的货币使用类型及数量可得出,民间通货使用的信息主要是民间交易实物、纸币与白银并用;通货逐渐以白银交易为主等;根据“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得出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革信息为一条鞭法的推行,赋役和杂征合一,征收银两。然后,再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如从历史阐释阐述角度,从明朝经济发展的角度,从朝廷适应现实、征收赋税的便利性角度作答。同时可结合朝廷税制改革及内容、影响、局限性等角度概括。最后再总结可得出社会经济变化推动通货和赋税制度变革,政府的政策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