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
一、单选题
1.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政令传递复杂繁琐 D.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2.王安石主张“摧制兼并,均济贫乏”,照顾穷人、保证平等;司马光主张“国家不与民争利”。结果,争论双方都不是“受权于民”,老百姓一方面被王安石的政策限制住了权利;司马光则给了“官品形势之家”放手聚敛的权力。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两人的主张根本对立不可调和 B.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C.二者的政策主张都会激化矛盾 D.政争变为党争影响恶劣
3.1903年,直隶总督抽取鼓铸铜元的部分余利为资本,率先在保定创办北洋工艺总局,办起艺徒学堂(后改称为实习工厂,旋易名聚合纺织厂),又建工艺局、习艺所及满城积祥有限工厂等,推进织、染、皮、藤、衣、料器、金属、印刷、雕凿等多项工艺。这些举措( )
A.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开展 B.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 D.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基础
4.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在变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潜在功能,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有学者将其提炼为“方法论科学观”。下列选项中符合“方法论科学观”理念的是( )
A.中体西用 B.革故鼎新 C.实业救国 D.实事求是
6.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④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7.1904年,清廷颁布了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其对商标设计有如下规定,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 B.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
C.丰富了商业经营的现代模式 D.彰显了商标制作的教化功能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9.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这些举措( )
A.为三大改造提供了保障 B.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C.基本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 D.彰显了依法治国理念
10.清末新政中,政府规定十年内禁绝吸食鸦片,由政府成立戒烟所让各级官员在六个月内实现禁吸,并对禁烟不力的官员革职查办。对于普通百姓发放吸食牌照,规定售卖和吸食的限度,关闭烟馆并禁售烟具,加大对私售烟土的打击。这些做法(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缓解了政府的内外困境
C.推动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11.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成立后,张謇以议长身份发表声明指出:召开国会是为了合全国人力以“拱卫国家”,犹如“拯溺救焚”,岂可迁延观望;各省士绅一致希望速开国会,如果请愿再三而毫无结果……那时国家前途就不堪设想了。这表明张謇( )
A.主张维护民众民主权利 B.反对采用暴力方式进行革命
C.积极推动政治体制变革 D.政治观点与革命派趋于一致
12.南方的汉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感叹“北人安可不重”。这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推动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下列史料,不能佐证孝文帝在这方面努力的是( )
A.“嵩京创构,洛邑俶营……代民至洛……辛勤备经,得达京阙。”
B.“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C.“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
D.“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13.习近平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党的十八大决定施行全面深化改革,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包括( )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A.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15.美国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一是务实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解决问题;二是渐进性,中国改革是速度和渐进的混合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 )
A.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B.调整发展模式的紧迫性
C.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下图为明朝“一条鞭法”构架图,据此可知,一条鞭法( )
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衰败之势 B.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促使“三冗两积”有所改善 D.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各级官员的任用实行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其中候补主要是任用和分发两种方法:任用公职人员时,除了因乱用公权、赃私处罚、亏空公款和吸食鸦片以外的人员,通常经过甄别、登记审查合格就可以任用。除这两种还有政治任命的文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军政大权由蒋介石一人独揽,五院的正副院长就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选任改为了由国民政府主席选任。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总统也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选任的。由此,无论是主席、总统或是五院的院长们都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选任而来的,他们对国民党负责。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任用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行之后不过103天就夭折了,但作为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继的,都是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件历史大事。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还有学者说:“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的开始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戊戌变法。”
——摘编自于文善、曹剑涛《近五年来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述评》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绪帝无权,变法无法推行。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一点,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 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可知,对于中央政府有关劝农的公文,地方乡、县、郡长官都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没有将劝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当时北宋吏治的腐败,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B项正确;根据材料“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可知,政府并没有实际的重视农业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地方作假的现象,而非政令传递复杂繁琐,排除C项;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王安石主张照顾穷人、保证平等,而司马光主张国家不与民争力,虽然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但其结果却不同,王安石政策限制了老百姓的权利,而司马光给予地主阶层敛财的权力,说明两者虽然都是民本思想,但其局限性都很明显,B项正确;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矛盾并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二者的政策主张都会激化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党政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初,直隶总督在保定创办工厂,发展近代工业。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施“新政”,鼓励发展实业,材料所述举措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开展,A项正确;晚清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水平不高,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经济范畴,与民主政治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清末新政的影响,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11年5月,清政府于成立的责任内阁中,皇族和满族都占据半数以上,“皇族内阁”强调了专制和特权,使得曾经支持清政府的部分立宪派和旧官僚转而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C项正确;据所学,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并非要促进传统政治转型,排除A项;据所学,“皇族内阁”的出现未能缓解统治危机,反而促使立宪派和汉族官僚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排除B项;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与“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在变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潜在功能,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革故鼎新”蕴含变革精神,符合“方法论科学观”的理念,B项正确;洋务运动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属于“器物科学观”,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与“方法论科学观”无关,排除C项;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清廷颁布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对商标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商标的设计和使用,减少因为商标问题引发的经济问题及政治问题,有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B项正确;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必须同时体现中国和西方的特色,材料中对商标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没有涉及商标设计中的中国特色和西方特色的融合,排除A项;在经营中使用商标在1904年之前就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西方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商标,所以关于商标设计的法律并没有丰富商业经营模式,排除C项;教化功能指的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百姓进行道德方面的感化,材料“不可以注册有害秩序风俗并欺瞒世人的商标”重在对经营者的商标设计进行规范,并非对百姓进行道德感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 ……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排除A项;“北宋走向衰亡”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出台《土地改革法》《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为三大改造创造了条件,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保障的是党的正确方针和路线,排除A项;据所学,《土地改革法》要解决的是阶级矛盾而非人民内部矛盾,排除C项;据所学,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是在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由政府成立戒烟所让各级官员在六个月内实现禁吸”、“关闭烟馆并禁售烟具”并结合所学可知,禁烟运动在百姓戒烟和鸦片交易上取得成果,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风气产生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项正确;清末新政中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兴办企业,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述做法有助于缓解内部困境,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强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航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名目缴税,从此列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09年,张謇提出要立即召开国会来挽救民族危机,这表明张謇在积极推动政治体制变革,C项正确;张謇提出召开国会并不是为了维护民众权利,排除A项;材料未表明张謇反对暴力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描述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材料突出说明的是孝文帝推动汉化的努力,而“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体现的是对汉族地主的任用,与材料汉化不符,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嵩京创构,洛邑俶营……代民至洛……辛勤备经,得达京阙。”,体现的是迁都洛阳,促进了汉化和民族交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体现的是改汉姓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融合,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体现的是说汉话,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企改革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后期北魏(中国)。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南朝政权的更迭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与江南经济开发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取消士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美国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务实和渐进的,因此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可以取得巨大成就,A项正确;美国学者肯定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不是要调整发展模式,排除B项;材料指的是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只是说对外开放,排除C项;材料反映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没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B项正确;张居正改革使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因此“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衰败之势”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三冗两积”是北宋出现的问题,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新式选拔机制与传统选拔机制并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近代科学知识。
形成原因: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吸取了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病带来的教训;清末新政时期,推崇渐进式改革;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任答3点)
(2)原因:贯彻了国民政府的“训政”思想(或答“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并结合中国实情;
内容:针对不同岗位分为候补制度与政治任命;
效果:强化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专政独裁。(任答3点)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可知,学堂选官与旧式选官同时实行;根据材料“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可知,学堂选官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可知,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可知,学堂选官制度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由改革内容学专业知识,可推断出传统选官制度重视“四书五经”、忽略专业知识,因此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也是吸取传统选官制度的教训及近代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产物;改革既看重旧制度也发展了新制度,这也符合清末新政时期,对渐进式改革的推崇。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内容、效果等角度分析,如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行考查并有一定的选拔机制,这反映了对西方制度与中国实情的融合;这一制度突出了国民党的中心地位,结合时间可知,这贯彻了国民政府的“训政”思想;主要官员对国民党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可知这一制度强化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专政独裁等等。
18.(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原因: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
(2)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财政的主动性加强;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等。(任答3点)
【详解】(1)本题属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根据“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根据“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
(2)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现代。
根据材料“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等可知,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应增加,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根据“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等可知,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提升;根据“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等可知,财政的主动性加强;根据“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等可知,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更为科学。
19.(1)作用: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2)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说明:根据材料“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和所学戊戌变法的意义可知,关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2)本题是评析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评析可从其对改变国家落后现状的热情、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方案的不成熟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20.内涵:材料一:反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材料二: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君主立宪制。解释:18世纪,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加之受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出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宣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思想,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成为法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不断蔓延乃至影响世界。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面对内忧外患,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清末新政的改革运动。在此背景下,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欧美、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一主要涉及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内涵,材料二涉及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建立的情况,由材料一“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可知,材料一中的民族主义内涵是反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由材料二“一是主权的问题”、“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可知,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君主立宪制。其次,结合史实对材料一涉及法国大革命前后民族主义、材料二涉及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建立与民族主义内涵的进行历史解释。据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在此之前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法仅仅相隔英吉利海峡,因此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法国出现许多接受进步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他们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成为法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至,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在列强的经济侵略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走向解体,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以后他们逐步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面对内忧外患,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清末新政的改革运动。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在此背景下,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