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深圳科学高中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科目:高二历史 考试时长:75 分钟 卷面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 “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
A.政治领域弥漫着神权意识 B.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C.传统天命观逐步走向衰落 D.皇帝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正如许倬云指出的那样:“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 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封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加速了新官僚制度的建立 B.使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C.部分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D.推动了西周思想文化的扩展
公元前 513 年,晋卿荀寅在赵鞅的协助下,收缴民间铁器,熔铸成鼎, 将当年范宣子时代所制定的法度立于鼎上,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遭到以孔子为首的一批儒家先贤的唾骂。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治理逐渐转型 B.政府实行冶铁官营政策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法治成为主流治国思想
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 )
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 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 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 在一卷之中,祖孙父子兄弟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
A.史学体例的发展 B.国家政局的动荡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民族交融的加强
《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 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 )
A.保证了朝廷政令严谨科学 B.符合中枢权力的运行机制C.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
记载 出处
“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 休宁古林黄氏《祠规》
“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 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 南关许余氏《家训》
“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 绩溪梁安高氏《祖训》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C.保障了乡土成员的利益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
年份
1903

1904

1905

1906

新式学堂数量
769

4476

8277

23862

)据下表可知( )
1903—906 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
A.政府政策影响教育发展 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C.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0.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 1982 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C.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 D.贯彻了依法治国精神
苏格拉底在为八位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将军辩护时说,真相应该是专业人员通过调查证据和知识,还原当时的场景,再根据法律做出论断, 而不是由多数人凭借其感性认识做出的选择。最终雅典还是通过投票将这八位将军处死。这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 )
A.缺乏对群体决策的约束 B.忽视公民素养的提高C.有悖于民主法治的原则 D.奉行公民至上的理念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元首。元首与元老院一起分管国家, 把国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属元首,一部分归元老院管辖,元首与元老院分掌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做法也被历任后继者接受和采纳。屋大维时期的这些统治措施( )
A.奠定了近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 B.使贵族统治在罗马确立起来C.遵循了罗马共和时代的部分传统 D.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
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 )
A.专制集权遭到削弱 B.君臣共同主导政局C.倡导平等参与政治 D.君主权力有其限度
美国 1787 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有一个与几何学原则一样精确和明显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由此推断《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 )
A.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 B.深受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C.确立资本主义政权的合法性 D.标志着欧洲首部成文法诞生
16.1851 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 4 万人,1901 年达 11.6 万。而到 1968 年,文官人数已高达 76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 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 52%— 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 )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 封邦建国, 下同) 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 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
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说明秦朝“制度的重新建构”的表现。(10 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投碟自应”,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誊录”等防弊之法。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北京政府颁布新官制,构成了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运行之基础。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公布《考试院组织法》。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任命人员之正式经过考试者,亦千万人难觅一二。”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6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的不同。
(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00 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有“民法教科书”的美誉。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903 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
其物”,第 145 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
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 823 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
——据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等整理
材料二 清末以降,“师夷变法”已成为清廷之必需。1911 年,修订法律馆编成《大清民律草案》。“修订法律馆所需的一切,主要是从日本借来的…… 当时日本已经以德国法律为主要样本,写成了自己的民法和商法”。……在亲属篇中,规定“家政统一家长”,“对于家长即生服从之义务”。在婚姻方面,基本接引《大清律例》的规定。如规定“同宗者不得结婚”,“婚姻须由父母允许”,妻子“不属于日常家事之行为须经夫允许”。
——摘编自费孔会《晚清民法近代化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4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清民律草案》与《德国民法典》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
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A
C
C
B
D
A
A
C
A
C
D
C
B
D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原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各国追求富国强兵;(每点 2 分,共 6 分)
建构:皇帝制度;官僚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每点 2 分,共 4 分,
任答 2 点)
(2)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2 分)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2 分)
18.(1)特点:笼络人才,维护专制统治;开放性原则;考试内容单一(知识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逐级筛选;程序严格,公平公正。(每点 2 分, 共 6 分,任答 3 点)
(2)不同:考试的法制化(有法律保障);考试权的独立(由专门机构负责);平等性和开放性增强;考试内容的现代化,重视实用能力;借鉴西方教育、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不再是选拔和任用官员的主流方式。(每点 2 分,共
8 分,任答 4 点)
19.(1)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契约的地位;保护生命权、自由权等个人权利。(每点 2 分,共 4 分,任答 2 点)
(2)不同点:强调家长的权威;男女地位不平等;缺乏婚姻自由。(每点 2
分,共 4 分,任答 2 点)
原因:《大清律例》的影响(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立法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宗法制的影响;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每点 2 分,共 4 分,任答
2 点)
20.示例: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完善(2 分)
阐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结果。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随后不断演变。18 世纪初, 国王不懂英语而很少参加内阁会议,于是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向国王汇报,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成为了首相,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国王“统而不治”,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1832 年采取了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等改革措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后经历次议会改革使君主立宪制完善。(8 分)
结论:综上所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国家权力重心的不断下移的过程,同时也是英国政治制度更趋民主化的过程。(2 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科学高中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