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明确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思考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主干落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清朝代表
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 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中国狂潮:
(1)契机:《 》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 ”。
2.“门户开放”政策:
(1)提出:1899年 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的照会。
(2)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 机会。
(3)影响: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任务驱动
【时空观念——马关之耻】
(1)据图分析,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图一)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史料实证——甲午之殇】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国家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 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分)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反思。(2分)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家国情怀——英雄之颂】
(3)简要说明四位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4分)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2分)
图像史料
威海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清朝北洋海军的基地,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战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将士浴血抗敌、为国捐躯,谱写出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
易错易混
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 )
A.企图速亡朝鲜 B.蓄意挑起战争
C.意图瓜分中国 D.实行海禁政策
2.(2023 汕头龙湖期中)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曾国藩
3.(2023 广州海珠期中)1894年11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美国纽约《世界报》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该评论( )
A.谴责日军罪行 B.称赞日军传播文明
C.带有双重标准 D.指出日军侵华本质
4.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但这支舰队却在一场战役中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地点在( )
A.平壤 B.黄海 C.旅顺 D.威海卫
5.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张之洞等人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该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尼布楚条约》
6.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下列哪个地方是在这个条约中被割占的( )
A.新疆 B.澳门 C.台湾 D.香港
7.(2022·攀枝花中考)如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8.“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9.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0.(2023 中山期中)甲午中日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
12.“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其不完全是直接为了自己,主要还是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B.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口岸 D.划分“势力范围”
13.(2023 惠州惠阳月考)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
材料三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人民日报》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4分)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素养导学
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明确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思考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主干落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清朝代表 李鸿章
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中国狂潮:
(1)契机:《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门户开放”政策:
(1)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2)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影响: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任务驱动
【时空观念——马关之耻】
(1)据图分析,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图一)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2分)
答:进一步深入内地。
【史料实证——甲午之殇】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国家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 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分)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反思。(2分)
答:内部原因: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家国情怀——英雄之颂】
(3)简要说明四位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4分)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2分)
答: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
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图像史料
威海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清朝北洋海军的基地,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战场,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将士浴血抗敌、为国捐躯,谱写出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
易错易混
1.《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2 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B)
A.企图速亡朝鲜 B.蓄意挑起战争
C.意图瓜分中国 D.实行海禁政策
2.(2023 汕头龙湖期中)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C)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邓世昌 D.曾国藩
3.(2023 广州海珠期中)1894年11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美国纽约《世界报》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该评论(A)
A.谴责日军罪行 B.称赞日军传播文明
C.带有双重标准 D.指出日军侵华本质
4.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但这支舰队却在一场战役中最终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地点在(D)
A.平壤 B.黄海 C.旅顺 D.威海卫
5.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张之洞等人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该材料中的条约是指(C)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尼布楚条约》
6.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下列哪个地方是在这个条约中被割占的(C)
A.新疆 B.澳门 C.台湾 D.香港
7.(2022·攀枝花中考)如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C)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8.“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哪项内容直接相关(B)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9.鸦片战争以后,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美各国控制中国的金融,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务,开办工厂,巩固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D)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0.(2023 中山期中)甲午中日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1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C)
A.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D.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
12.“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其不完全是直接为了自己,主要还是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A.三国干涉还辽 B.争相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口岸 D.划分“势力范围”
13.(2023 惠州惠阳月考)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国家是(C)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
材料三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人民日报》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
答: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4分)
答:海权观念淡薄;军队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用军费大兴土木工程。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4分)
答: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