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知道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史料实证:分析历史材料和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时空观念:通过《淞沪会战示意图》,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 家国情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信念。
主干落实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 年 月 日。
2.过程: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影响: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标志着 。
4.平津保卫战: 、 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形成 部队改编 (共产党)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 ;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
形成标志 (国民党)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 ,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 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 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 地点
主要战斗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阵地战( )
结果 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意义 打破了日本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 ,作为战时陪都。
2.罪行:
(1)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2)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
任务驱动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分)
材料二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间的全面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所持的态度。(2分)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尤以积各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3)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2分)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 (2分)
历史解释
比较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1年 1937年
地点 沈阳 北平
结果 东北三省沦陷 北平、天津失陷
影响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易错易混
1.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 嘉兴中考)如表呈现的新闻片段,它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
上海《申报》 (1937年7月9日) [北平八日专电]日军昨夜向宛平县城……开炮轰击。……二十九军仍在永定河与彼方对峙中。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面对日军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爱国将领是 ( )
①谢晋元 ②佟麟阁 ③赵登禹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2 韶关模拟)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中国共产党此举 ( )
A.努力争取实现国共最终合作 B.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使土地革命的努力前功尽弃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先后两次合作,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C.三民主义的号召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5.(2021 广州中考)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
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 )
A.五四风云 B.北伐凯歌 C.长征岁月 D.抗日烽火
6.电影《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这场战役 (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保卫了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7.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战火燃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使蒋介石看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无法避免,于是,原来国共两党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他意在强调 ( )
A.淞沪会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西安事变开启了国共的再度联合
C.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实现根本转变
8.(2022 东营中考)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9.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讲话
材料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材料一通电是中国共产党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 (2分)
(2)阅读材料一、二,说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上有什么区别。(2分)
(3)在此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三中所说的悲剧重演。(4分)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知道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史料实证:分析历史材料和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时空观念:通过《淞沪会战示意图》,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 家国情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信念。
主干落实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过程: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影响: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平津保卫战: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形成 部队改编 (共产党)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形成标志 (国民党)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 地点 上海
主要战斗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阵地战(谢晋元)
结果 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罪行:
(1)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2)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任务驱动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分)
答: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
材料二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间的全面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所持的态度。(2分)
答: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尤以积各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3)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2分)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 (2分)
答: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的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历史解释
比较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1年 1937年
地点 沈阳 北平
结果 东北三省沦陷 北平、天津失陷
影响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易错易混
1.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 嘉兴中考)如表呈现的新闻片段,它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B)
上海《申报》 (1937年7月9日) [北平八日专电]日军昨夜向宛平县城……开炮轰击。……二十九军仍在永定河与彼方对峙中。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面对日军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爱国将领是 (B)
①谢晋元 ②佟麟阁 ③赵登禹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2 韶关模拟)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中国共产党此举 (A)
A.努力争取实现国共最终合作 B.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使土地革命的努力前功尽弃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先后两次合作,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C.三民主义的号召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5.(2021 广州中考)某班同学在历史剧表演时,使用了以下两件道具:
据此判断,该历史剧的主题可能是 (D)
A.五四风云 B.北伐凯歌 C.长征岁月 D.抗日烽火
6.电影《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这场战役 (A)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保卫了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7.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战火燃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使蒋介石看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无法避免,于是,原来国共两党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他意在强调 (A)
A.淞沪会战加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西安事变开启了国共的再度联合
C.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实现根本转变
8.(2022 东营中考)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D)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9.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D)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讲话
材料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材料一通电是中国共产党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 (2分)
答: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阅读材料一、二,说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上有什么区别。(2分)
答: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坚决抵抗,而国民党则抱有妥协思想。
(3)在此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分)
答: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三中所说的悲剧重演。(4分)
答: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面对外来侵略,要勇于反抗,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