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八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课文插图等材料,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感,培养与时俱进的进步观。
主干落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掀起热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5.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6.顽强挣扎:国民政府时期,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7.特点:
(1)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事业的发展:
(1)传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革陋俗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变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习洋俗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不平衡:沿海>内陆;东南>西北;城市>乡镇;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
(2)总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任务驱动
【史料实证 “解”民族工业曲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依据。(均不得照抄图中数据)(4分)
答:发展趋势:由上升、迅速发展到发展减缓(或由进入“黄金时代”到开始走下坡路)。判断依据:新增工厂数量和创办资产总额从不断增加到逐渐下降。
【历史解释 “析”社会生活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更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陈旧陋习加以改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4分)
答:原因: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对习俗的改造。
影响:开启民智,促使人们观念更新;促进近代社会新陈代谢。
历史解释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易错易混
1.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并非重工业部门。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 六盘水中考)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轻工业方面是因为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许多实业。其中最著名的是 (C)
A.湖北枪炮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2.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B)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 D.“实业救国”的推动
3.(2022·盐城中考)下表是1916-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纱厂盈利变化情况。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C)
年份 1916 1917 1918 1919
利润(万元) 2 12 22 104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4.(2021 广东中考)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B)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5.(2023 广州天河期末)如图《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C)
A.资金少并且技术差 B.地区布局很不合理
C.以轻工业部门为主 D.深受三座大山压迫
6.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其应纳入的学习线索是 (B)
A.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中国近代教育、传媒业的发展 D.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
7.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D)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8.如图两幅图片是民国时期上海的街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D)
A.近代交通,快速便捷 B.新闻出版,欣欣向荣
C.广播宣传,百花齐放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9.(2022 安徽中考)“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B)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经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项目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 288 23 879 17 240 4 219 5 791 1 552 1 422 66 185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的主要原因。(2分)
答: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95年至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4分)
答: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6分)
答:原因: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等。意义:为大后方工业重建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保存民族工业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封建势力阻碍;统治阶级的政策。(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课文插图等材料,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感,培养与时俱进的进步观。
主干落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 ,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道路。
3.掀起热潮: 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5.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6.顽强挣扎:国民政府时期,除了受 和 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 的摧残。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7.特点:
(1)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 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武汉等 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事业的发展:
(1)传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 、轮船、电车、 、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 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
革陋俗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 、易服和劝禁 等法令
改礼节 废除 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变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 ”的称呼,体现出 的新风尚
习洋俗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不平衡:沿海>内陆;东南>西北;城市>乡镇;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
(2)总特征: 、多元发展。
任务驱动
【史料实证 “解”民族工业曲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依据。(均不得照抄图中数据)(4分)
【历史解释 “析”社会生活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更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陈旧陋习加以改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4分)
历史解释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易错易混
1.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并非重工业部门。
思维构建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2022 六盘水中考)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轻工业方面是因为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许多实业。其中最著名的是 ( )
A.湖北枪炮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2.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 )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政府政策的放宽
C.列强侵华的放松 D.“实业救国”的推动
3.(2022·盐城中考)下表是1916-1919年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纱厂盈利变化情况。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提供良机的是 ( )
年份 1916 1917 1918 1919
利润(万元) 2 12 22 104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4.(2021 广东中考)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5.(2023 广州天河期末)如图《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
A.资金少并且技术差 B.地区布局很不合理
C.以轻工业部门为主 D.深受三座大山压迫
6.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其应纳入的学习线索是 ( )
A.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中国近代教育、传媒业的发展 D.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
7.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 )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8.如图两幅图片是民国时期上海的街景。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近代交通,快速便捷 B.新闻出版,欣欣向荣
C.广播宣传,百花齐放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9.(2022 安徽中考)“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 )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经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项目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 288 23 879 17 240 4 219 5 791 1 552 1 422 66 185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95年至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八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 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