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2.C3.D4.A5.D6.C7.D8.C9.A10.A11.D12.A13.D14.D15.B16.C
17.B18.B19.C20.A21.C22.D23.A24.B25.C26.D27.B28.D29.A30.C
31.(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日益不断深
化刺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6分)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才,
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
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6分)
32.(1)原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现实需要:唐代“道”制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地方割据的历史教训:赵宋君臣
的积极探索。(8分)
(2)特点: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行省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打破了“山川形便”的疆域
划分传统:管辖范围广、职责多元化:行省权力大而不专。(8分,任答四点即可)历史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高一期中联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241193D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高 一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A.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2.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A. 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 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 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3.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殷商时期
A.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 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D.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4.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 这说明战国时期
A. 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 民族交融频繁
C. 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 宗法观念淡化
5.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 实行世卿世禄 B. 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 D. 推行严刑峻法
6.战国时期,魏文侯师事卜子夏,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学士”数百人;秦以重金招纳客卿。当时诸侯国对士的态度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待遇优厚。当时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A.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 表明古代教育实现了公平公正
C.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D. 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7.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 文化统一 B. 以法治国
C. 皇位世袭 D. 皇帝独尊
8.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
A. 倡行儒家礼治 B. 推崇军功爵制
C. 重视官吏品行 D. 忽视官吏政绩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A. 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 B.钳制了人们思想
C. 激化了秦的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10.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历牝者(母马)摈而不得会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奉行“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发展B.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实行“编户齐民”增加了财政收入D.推行“郡国并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11.西汉前期, 一些豪强富商通过手中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囤积居奇,操纵市场,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这一现象
A.促使汉武帝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C. 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 D. 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12.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 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13.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道教危机的出现
C.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 儒道思想的融合
14.《隋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郡县数量之多, 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A. 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北方战争的频繁
15.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C. 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16.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A. 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 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D. 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17.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 具有双重影响
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促进南北交流
18.唐朝某位皇帝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这位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武则天
19.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他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这一状况
A. 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 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
C. 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0.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 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C.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D. 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21.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 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 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22.唐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纳粮。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 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C. 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D.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3.下图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她姿态优美,手势纤巧,混合了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由此可知,敦煌壁画
A.兼收并蓄 B. 注重写实
C.技艺精湛 D.规模巨大
24.唐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
A. 良好的文化氛围 B. 开明的对外政策
C. 发达的商品经济 D.频繁的对外交流
25.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
A. 郡县制度 B. 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2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这种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衰退 B.交纳“岁币”
C.奢侈浪费 D. “冗官冗费”
27.北宋中期,王安石对社会基层组织进行了大力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户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这一措施
A. 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 B.带有“兵农合一”的色彩
C. 平衡了农户的赋役负担 D.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
28.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 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D. 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29.《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
A. 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解决了边患问题
30.中统初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沟通中都至通州的运道,修复了金代的漕渠。至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大规模治理了坝河,修建了阜通七坝,设坝夫、船户,实行“倒载制”。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在水利专家郭守敬设计和组织下,修建了通惠河。这反映出
A. 北方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 B.漕运影响南北经济的发展
C.元朝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 D.元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 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 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
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 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 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1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唐初全国有州358个,宋初有317个,中央的直接管理幅度将近秦初的10倍。贞观元 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虽然缩小了道的区域,却难逃分裂与混乱的历史结局。在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由于元代中书省宰执经常前往各地区处理军政事务,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 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并具备“分镇方面”的权利。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并有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构成地方监察网络。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元政府还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此外,行省不仅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如江浙行省,其辖区包括现今的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南部等地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如江浙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其治所多在水陆要道,而云南行省,为加强对边陲控制,其治所多分布在军事要地。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路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宋代路制相比,指出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