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名校2023 秋季学期半期考试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 48.0 分)
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2.公元前 430 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
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 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 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B. 平民权力至上
C. 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D. 实行轮番而治
3.1939 年毛泽东指出: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内建设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几个 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此后又明确以正确政策和模范工作, 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
们的建议。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 )
A. 倡导国共第二次合作 B. 开辟抗日敌后根据地
C. 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 D. 制定推行三三制政策
4.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 1896 年销量达到 7000 多份,次年销量高达 12000 份,最高时竟然 达到 17000 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 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
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5.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 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
的选拔( )
A. 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 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 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 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6.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 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 因为
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第 1页,共 4页
A. 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 有利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C.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
7.1933 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 “ 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 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
用。 ”这一规定( )
A. 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 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8.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 ”也是“合礼裁判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 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 ”和“法外之非 ”。这说明中国古代司法审
判制度: ( )
A. 礼法结合,重视礼教 B. 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C. 礼法并用,制度完备 D. 引礼入法,依法治国
9.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
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 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 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 ”形象、六七十年代
的“铁人 ”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愚公 ”形象,衍生为新此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的复
合型人才形象等。劳动模范形象的变迁,说明( )
A. 社会形态变化影响着价值观 B. 评选的标准缺乏延续性
C.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价值引领 D. 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新
11.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
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2.明朝正统以后,明朝对外政策更加消极保守,一改永乐年间对朝贡使团入贡期限不加节制的做法,限制
朝贡使团入贡频率,多次申令海外诸国如占城、爪哇等国须遵守“三年一贡 ”的规定。这一举措旨在( )
A. 强化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发展传统外贸政策
C. 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 D.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13.法国大革命前,法兰西王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说自己的方言。为此,法国革命政府及此后的帝国政
府都毫不妥协地强推“法语化 ”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 )
A.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B. 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
C. 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第 2页,共 4页
14.1936 年 10 月,红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一一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1942 年陕甘 宁边区划定定边县的四、五区和城关镇的这两个村为回民自治乡,将陇东曲子县的三岔镇化为回民自治区。
这表明( )
A. 中共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被广泛认可 D. 新中国民族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5.1964 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 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C. 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D. 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6.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
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白银货币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备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D. 银钱矛盾的激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0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 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 ”、唐宋“恩荫 ”、清代“荫典 ”均为其遗存。汉代以
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 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 ”。然而,
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 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 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 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 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
具体选拔标准。
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 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
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 1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 分)
( 2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并归纳官员选拔中应
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2 分)
第 3页,共 4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
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 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
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
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 国家用度 ”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 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 12 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 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 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
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8 分)
( 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 ”的主要因素。(8 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 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 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 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 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
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
得失》(1952 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至少各举一例)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
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 4页,共 4页答案
高二历史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D B A A D A C C A D B A C B
主观题答案
(1) 特点:多种选官制度并存;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选官标准逐渐完善;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政治稳定,统治巩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文官选拔制度的形成提供了范本。(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2)差异:西方:文官政治中立;重视公正和平等;重视实际能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晚清:为君主专制服务;存在身份的不平等;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德才兼备、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
(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答出任意四点给8分)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答出任意四点给8分)
19. 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精神理论。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了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一核心,这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
示例三:
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1832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 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