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 页,共 5 页
怀柔区青苗学校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
____________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60 分 每题 1.5 分 共 40 题
1.有学者指出,“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支配人的除了自然之外还有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
下列选项中,与商代“ 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 .根据规定, 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 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 鲁国国君朝见
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儒学居主导地位
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他们提出了自己的
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 百家争鸣” 中,下列各派与政治主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儒家——克己复礼 B .道家——仁政
C .墨家—— 尚贤 D .法家——法治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D .铁农具的使用
5 .下表为墨子与韩非子的论述。据此可知,二者( )
论述 出处
“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 下治。 ” 墨子《兼爱》
“ 臣事君, 子事父, 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韩非子》
A .吸收儒家忠孝理念 B .具有朴素辩证思想
C .重视社会道德伦理 D .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6 .下图“□□”中的内容应是
A .监察 B .朝议 C .诏令 D .察举
7 .图中的 A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元朝
8.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 商贾“ 因其富厚, 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汉武帝时,
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 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加强了经济控制
C .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 .解除了国家威胁
9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的目的是( )
A .恩泽贵族 B .削弱王国势力 C .增加税收 D .实现民族交融
10 .汉武帝时, 国家设立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 易地出售, 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同
时设立平准官, 根据市场物价涨落来贵卖贱买货物。汉武帝此举( )
①抑制了贪腐 ②整治了吏治 ③干预了市场 ④充实了财政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11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地方登强独霸一方 D .外戚宦宫交普专权
试卷第 2 页,共 5 页
12 .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
A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B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 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
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
14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不少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水平;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
区“一岁或稔, 则数郡忘饥”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区的调整
C .自然条件优越 D .移民的迁入
15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沈括编著《梦溪笔谈》④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③④①
16 .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 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
廷)之权势” 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隋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完善监察制度 B .选拔忠实奴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维系贵族特权
17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 .遣唐使来华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天竺 D .鉴真东渡日本
18 .唐代门下省处中书, 尚书两省之间, 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是为了便于三省首长
集中办事 … 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 却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 )
A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
C .三省体制遭到破坏 D .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
19 .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 创立了佛教,成了佛, 还对当地人民
进行教化, 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 ,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佛教文化借助道教传统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已传入印度
C .佛教与道教逐渐融合 D .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频繁
20 .“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 户口逃逸, 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社会矛
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 )
A .加强了地方藩镇势力 B .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
C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21 .下表是唐宋时期岁入钱与物的数量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天宝八年 天禧五年 嘉佑年间 元丰八年
钱(贯) 2 ,000 ,000 26 ,530 ,000 36 ,822 ,541 48 ,480 ,000
谷物(石) 25 ,000 ,000 29 ,830 ,000 26 ,943 ,375 24 ,450 ,000
布匹(匹) 23 ,450 ,000 14 ,558 ,000 8 ,745 ,535 1 ,510 ,000
A .农民所受剥削日益加重 B .小生产者参与商品交换的活动增多
C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 D .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2 .唐朝中期, 商人在户籍管理上已经成为良人, 开始脱离贱籍; 两宋时期,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被编入坊
郭户的户籍,商人开始取得了国家“编户齐民” 的资格。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序 B .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瓦解
C .政府对坊市管理日益严密 D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23 .如图所示的机构属于( )
(
B
.秦朝的郡县制
D
.唐朝的科举制
)A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C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试卷第 3 页,共 5 页
24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
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 .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
B .960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 .1038 年, 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 国号大夏,实行“猛安谋克制”
D .1206 年, 铁木真统一漠北草原各部, 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
25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载: “汴京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煎夹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
止,谓之杂嚼, 直至三更。”“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骈阗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
A .城市商业活动活跃 B .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C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 .都城经济地位提高
26 .宋初统治者为了顺利从朝中大将、地方节度使手中夺权,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结果造成土地兼并成 风, 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农民起义不断, 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所以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 王安石推行
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27 .两宋时期, 流行一句谚语“苏湖熟, 天下足” ,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 .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开始形成
C .大量高产粮食作物在江南推广种植 D .国家在经济上对北方依赖明显
28 .有学者指出:“宋以后的时期,特别是南宋和元及其以后, 在文学上和过去相比有一显著的不同, 即文学已 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 也为平民服务, 即为商人、差吏、城市手工业者等服务。”下列不属于
这一转变的是:( )
A .理学的传播 B .宋词的繁荣
C .元曲的发展 D .话本的盛行
29 .朱熹在《童蒙须知》指出: “说话: 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 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 详
缓看字”。朱熹的这些主张
A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意识 B .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 D .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30 .宋以前,社会救助以乡村地区的赈灾救荒为重点。宋代, 政府下令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在城老幼贫乏不
能自存者” ,并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官方救助体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 .自然灾害严重 B .城市经济繁荣
C .边疆战事频繁 D .儒家思想复兴
31 .北宋时期,为违法者所设的真正的监狱反倒很少, 县衙里的小型牢房已足够关押犯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A .科考促成尚文风气 B .朱熹理学影响深刻
C .轻徭薄赋矛盾缓和 D .地方强权管理到位
32.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 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 ·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
于国, 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 .传达中央政令 B .选拔各级官员
C .管理吐蕃地区 D .征发兵马粮草
33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 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
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
A .顾恺之《洛神赋图》 B .阎立本《步辇图》 C .沈括《梦溪笔谈》 D.郭守敬《授时历》
34 .《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
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 的目的是( )
A .精简官僚机构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君主专制
35 .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图、苏武牧羊图、尉迟恭救主图、千里走单骑图、精卫填
海图等。据此可知
A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B .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D .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36 .任何思想的发展都有其脉络可循,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也决非无本之木…… 虽然在许多观点上 黄宗羲对传统儒家的思想作了许多批判, 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思想还是发轫于儒家这个根基的。材料说明黄宗羲
的思想实质上是
A .儒家思想在新条件下的再活跃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C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简单再现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试卷第 4 页,共 5 页
37 .康熙初年, 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 殆等城中” ,闾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 20 里之长, 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 在正德年间有 14 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
26 个。这表明,明清时期( )
A .市镇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B .苏州的经济地位已遥遥领先
C .商品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 D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38 .有学者认为,明清徽商依靠群体优势经营致富后投掷在奢靡性消费的资金十分惊人,“第蒙故资,大都以奢
溢而快一逞”。徽商这一消费观念( )
A .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 .导致明清白银大量外流
C .推动社会消费观念更新 D .造成社会转型缺乏资本
39 .如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 .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
C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现固
40 .康熙朝, 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 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 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
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
A .朝政决策科学化 B .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
C .军机处权力膨胀 D .相权受到了进一步削弱
二、材料分析题 每题 20 分 40 分 共 2 题
41 .4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0 分)
(
“乱莫大于无天子,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 了“定于一 ”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
无天子则强者胜弱, 众者暴寡, 以兵相划(chan,削去, 铲平),不得休息。 ”
(
(
4
分)
)(1) 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 这一主流思想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 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 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 《春秋》所
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 分)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 分成路、府、州、县, 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 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 并不是地方政府, 而只是流动的
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4 分)
材料四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
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 一味保守中国文化, 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 一切定于一尊。
——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
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4)阅读材料四,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 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6 分)
(要求:若选择观点①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若选择观点②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
说明。)
试卷第 5 页,共 5 页
4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
伟大祖国的历史。(20 分)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 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请将这些言论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
①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
②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 至高阙, 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③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④楚日:“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
⑤“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
A .春秋 B .西汉 C .北魏 D .北宋 E .清代
(1)① ②: ③: ④: ⑤: (5 分)
材料二
左图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 ”,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盟约里写道: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
(2)材料二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 对于历史研究有什么史料价值? (3 分)
材料三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 线 成就 内容
东 南 统一台 湾 1684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 北 抗击沙 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 1689 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 北 稳定新 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 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 行统治。
西 南 管辖西 藏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 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 流 土官改为流官, 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 方 平定三 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巩固统一。
(4)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 分)
材料四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 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 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 ”理念, 即: 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 共同培
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