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29: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2.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3.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6.下面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7.1917年3—4月,全俄有1/4的工业城市建立起了工人赤卫队,到7月有50%的城市有了赤卫队,到10月全俄工业城市赤卫队队员总数达20多万人。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俄国( )
A.无产阶级人数增加 B.遭受国内外势力的武装干涉
C.沙皇专制统治瓦解 D.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日渐成熟
8.十月革命后,苏俄的讲习所、俱乐部、文学和教育组织等传播着各种与布尔什维克不同的思想。这些人围绕着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和苏维埃俄国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妄加评论。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亟待构建新的意识形态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
C.加快了民主法制化进程 D.完善了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9.1917年3月12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布《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号召人民推翻沙皇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皇室和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这表明二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 B.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
C.已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0.“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它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它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根据下图内容判断,该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12.下面是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表。表格中1921年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3.面对沙皇已被推翻的事实,一位俄国革命者认为“历史还没有磨好将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够容纳的生产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并据此提出,俄国革命的主题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论断最有可能提出于1917年的( )
A.1月至3月间 B.4月至6月间
C.7月至9月间 D.10月至12月间
14.1948年,“阿芙乐尔”号作为革命纪念舰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并成为海军博物馆。这艘传奇的巡洋舰所见证的“革命”( )
A.导致了“帝国大厦的坍塌” B.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C.开始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俄国革命的国际形势……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摘编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
史料二: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体特点。
——[苏]列宁《论民族自决权》
(1)根据史料一,指出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列宁的观点,并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即将它作为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建立贫农委员会等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
——摘编自刘诚、陈晓梅《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
——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的视角》
史料二:下表是苏俄(联)1921—1925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年份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1)根据史料一,概述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由,并分析“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生产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对苏俄(联)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倾向,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故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故选A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时,经济严重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接收俄国皇家瓷器厂后,为了赚取外汇,仍保留了瓷盘中旧政权沙皇的标记,体现了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项。
4.C 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C项正确;材料“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从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项。
5.A 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满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成立工农速成班满足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教育的需要,这些做法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故A项正确;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是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1924年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排除C项;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6.B 解析:材料中的拖拉机数量代表的是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参加农业集体组织的农户的比例代表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果,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数据都在提高,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举,故选B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建立工人赤卫队的俄国城市增多,赤卫队队员总数增加,说明更多的工人被武装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故D项正确;工人赤卫队队员总数的增加并不代表无产阶级人数增加,排除A项;此时俄国并未受到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排除B项;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苏俄的讲习所、俱乐部、文学和教育组织等传播着各种与布尔什维克不同的思想。这些人围绕着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和苏维埃俄国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妄加评论”可知,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然而,在社会上各种与布尔什维克不同的声音流传,对十月革命和苏俄妄加评论,这表明当时苏俄亟待构建新的意识形态,故选A项。
9.B 解析: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目标集中反映了二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反对封建专制压迫、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故选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A项;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说法错误,排除C项;二月革命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D项。
10.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故A项错误;推翻沙皇统治,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是二月革命,故C项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D项错误。
11.D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B、C三项。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可知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故答案为D项。
12.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苏俄(联)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1918—1920年,十月革命于1917年取得胜利,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是在1920年,故排除A、B、C三项。
13.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革命者认为俄国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十月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故B项正确;导致了“帝国大厦坍塌”的是俄国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开始了“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的是巴黎公社,故C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主要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多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
(2)观点:社会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必然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发展薄弱,阶级矛盾突出,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16.答案:
(1)理由:有利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符合共产主义原则。
原因:实行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让农民将粮食无偿交付国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变化:1921年后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及产量增长较快。
政策因素: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