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B.定居生活开始形成
C.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D.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3、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百家争鸣的推动
4、右图是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它融合了中国南北造型艺术的精华,与此前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这件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B.商周时期的语言文字
C.夏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D.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5、商代,我国流行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铸造金属货币,铸币广泛流行。从贝币到铸币的演变反映出古代中国( )
A.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B.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C.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6、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这体现了孔子( )
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D.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7、《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8、秦统一六国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
9、秦统一后,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四通八达,将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管理 B.巩固中央集权
C.维护社会稳定 D.强化文化控制
10、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
C.开通大运河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11、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1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3、下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据此可知汉代(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 B.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C.中欧建立直接贸易关系 D.北方匈奴威胁已彻底解除
14、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这一现象有利于( )
A.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15、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16、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取消了士族特权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加强了民族交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并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三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秦本纪》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是一种中央二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摘编自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推行郡县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徒、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城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编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随葬品丰富,有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而出土的小型墓葬数量多,但随葬品只有日常生活用品陶器等。”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型墓地和祭坛,同众多的小型墓葬相比,随葬品数量、种类和质量都不同,这表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D项正确;当时国家初始形态尚未出现,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当时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项;定居生活开始形成,开始一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是对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描述,排除C项;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答案:A
解析:BCD.“诸夏共祖”的说法成为主流和变法运动的推动、宗法观念的增强和百家争鸣的推动无关,排除BCD;A春秋以降,各诸侯国、各部族等都认可“诸夏共祖”的说法,这说明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统一的认同加强,A正确。故选:A。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可知,郑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材料所述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融合了南北造型艺术精华,制作精美,能够用来研究这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A项正确;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不能研究夏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商周时期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无法用来研究商周时期的语言文字,排除B项;材料所述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作为手工制作品,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不能体现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贝币是自然货币,铸币是金属铸币,结合所学可知,从自然货币到金属铸币的演变和流行,说明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货币的演变不能说明政治制度完备,故A项错误;铸币演变无法反映出城市规模的变化,故C项错误;铸币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而非手工业,故B项错误。故选:D。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风,最终丧失政权”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A项正确;有教无类思想指的是教育公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张以德治国,与尊卑关系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知这属于道家思想,选择B;儒家是崇尚礼教,与材料不符,排除A;法家思想是注重刑罚,与材料不符,排除C;墨家是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不符,排除B。故选:D。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科,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北方匈奴,设置郡管理,发展交通,从而扩大了国家的疆土,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方的的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置郡县、进行交通建设,加强对地方控制,未体现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措施的因地制宜治国方略,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通过加强交通建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即巩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秦统一后的交通建设是为统治服务,而非加强经济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交通建设,与文化控制无关,故D项错误;秦统一后的交通建设,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不是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继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A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排除C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从而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不能得出政府效率的变化,故C项错误;B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故选:D。
12、答案:C
解析: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图所示,图为汉代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畅通,A项正确;汉代并未建立中欧之间的直接贸易关系,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东西方贸易商品种类情况,排除B项;“彻底解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都分布于江淮地区或长江中下游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前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有利于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各族人民友好往来,频繁交往,并曾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这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表格内容中没有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表格内容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不仅仅是和平交流,排除B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南朝政权的更迭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与江南经济开发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取消士族特权,排除B项。故选:D。
17、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思想家及主张: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管理国家;体现集权。
(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上:阶级关系的变化,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1)局面:由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方面举例说明,例如: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管理国家;体现集权。
(2)背景:由材料“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所学可知,社会上:阶级关系的变化,士阶层崛起;由材料“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及所学可知,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性质:由材料“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及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18、答案:(1)特点:深受西方体育影响;以体育强兵,救亡图存;体育课程项目逐渐增多;以立法加强推进;体育管理日益专业化。原因:西学东渐;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政府日益重视;有识之士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从而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有利于塑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解析:(1)局面:由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百家争鸣。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方面举例说明,例如: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周礼;“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管理国家;体现集权。
(2)背景:由材料“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及所学可知,社会上:阶级关系的变化,士阶层崛起;由材料“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及所学可知,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性质:由材料“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及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19、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影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周时期(中国)。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结合所学,从分封的对象、内容、等级和权力关系等角度思考可得出,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分封,授土授疆,等级森严,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对比材料一,由材料二“这是一种‘中央一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可得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可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全国境内的多民族,被纳入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范围之内,由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政治上的统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异。郡县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权和统一”结合所学,从政治文明和国家管理等角度分析可得出,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答案:(1)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解析:(1)依据信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政策”并进行概括可知特点;
(2)依据信息“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