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济宁市乔羽高中2023-2024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pdf版含答案)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三 历 史 试 题 2023.1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
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
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 15 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便容易发生社会的动荡,下列选
项中,能够用来证明当时社会秩序已出现动荡的是
A.商朝甲骨卜辞记载有关国政、狩猎、祭祀等大事
B.西周青铜铭文中有关封侯以赏赐个人功勋的记录
C.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
D.竹简中将周王参加诸侯会盟称作天子狩猎的记录
2.汉武帝时,在乡一级的吏员中设置三老,其职责是“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
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汉武帝此举旨在
A.进行社会基层救济 B.协调邻里纷争
C.应对时局变化需要 D.弘扬儒家思想
3.图 1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的状况可用来说明
图 1
高三历史试题 第 1页 (共 8页)
A.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 B.南方地区绘画水平超过北方
C.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 D.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
4.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实行君主直辖化即禁卫军化——他通过兵部选任军府将领,不再
由一家一姓所世袭。同时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文帝
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打击门阀士族 B.保证充足兵源
C.确保财政收入 D.强化户籍管理
5.考证学在清代初期稍稍起步,在清代中期发展到全盛。考证学者的格言是“确凿证实
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其为学全然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经世致用的观念被搁
到一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出现信仰危机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考证学发展变化
C.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D.政治问题影响了考证学的发展方向
6.下面是容闳对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
“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使满洲政府几无
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即天假此役, 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
人民皆由梦中之警觉,而有新国家新思想”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图 2为晚清阶段(局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在华的外国航运状况(吨位 %),其
中属于日本的是
图 2
A.甲 B.乙 C.丙 D.丁
高三历史试题 第 2页 (共 8页)
8.在洋务自强运动期间,慈禧太后虚应故事地支持李鸿章的现代化计划,并允许反对势
力攻击李鸿章也不加惩处。同时还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容许甚至怂恿保守派的“清
议”来牵制进步人士。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慈禧太后
A.猜忌汉族官员 B.加强官员监督
C.不思改变危机 D.抵制洋务运动
9.戊戌政变后,梁启超说:“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
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
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A.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顽固势力太大导致变法失败
C.除旧与布新必须用力相等 D.变法中反封建主义力度欠缺
10.图 3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财政状收支状况示意图,这种状况
图 3
A.保障了国内政局的稳定 B.不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C.有力抵制了日本的侵略 D.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1.1940年 4月,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 10天之内对郭沫若、卫聚贤等人在重
庆发现汉墓并主持发掘的工作进行了 6次报道,而国民党仅以一篇新闻带过。《新华
日报》此举旨在
A.服务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表明了共产党对考古工作的重视
C.凸显重庆汉墓在考古中的价值 D.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取得的成就
1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工业基础,还不足以为农村大量提供机械、化肥等现代化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充分挖掘传统农业生产的潜力,即通过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
良土壤、防治病虫灾害等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此,新中国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 D.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三历史试题 第 3页 (共 8页)
13.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分科学生数如下:
年代 合计 工科 农林 医药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1949 116504 30320 10361 15234 12039 11829 6984 19362 7338
1950 137470 38462 13268 17414 13312 10147 9845 24084 6984
1951 153402 48517 12000 21356 18225 11936 7801 25300 4225
1952 191147 66583 15471 24752 31551 13511 9563 21974 3830
这种变化状况反映了我国
A.摆脱了苏联教育的影响 B.扭转了教育落后的状况
C.促进了学科间协调发展 D.迎合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14.图 4是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图 4
A.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解放 B.人们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5.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建国初的“一边倒”到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到六十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不结盟”,这种调整主要基于
A.维护世界和平 B.形势发展变化
C.加强国际合作 D.国家力量增强
高三历史试题 第 4页 (共 8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4分。共计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徙民实边
材料一
匈奴南下进攻方向 公元前 119 年汉军出击匈奴方向
公元前 127 年汉军出击匈奴方向 西汉战胜匈奴后的疆界
公元前 121 年汉军出击匈奴方向 西汉设置的河西四郡
图 5
材料二 《汉书 言兵事疏》载: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
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後世,
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高三历史试题 第 5页 (共 8页)
材料三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武帝对“诸
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
《汉书 食货志》
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 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
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
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 秦 《资治通鉴》卷十九
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
护之, 冠盖相望。”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
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张掖所置居延县者 ,以安处所 《汉书 武帝纪》
获居延人而置此县。”
(1)材料反映了西汉移民的哪些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西汉移民影响的认识。(6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平民社会趋向
材料一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 宋·汪洙《神
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童诗》
上堂,举赵州访二庵主,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 宋·普济《五
贫。近来世俗多颠倒,衹重衣衫不重人。” 灯会元》
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
宋·袁采《袁
与……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
氏世范》卷三
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
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
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请你以历史观察者的身份,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12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6页 (共 8页)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学宏开”
材料一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节录)(1897年)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
然哉!……区区一学,万不裨一;独掌湮河,吾亦知其难矣。然振二千年之颓风,拯二兆
人之吁命,力虽孤微,乌可以已?夫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
民,靡不始此。三代女学之盛,宁必逊于美、日哉 遗制绵绵,流风未沫。复前代之遗规,
采泰西之美制,仪先圣之明训,急保种之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 珍藏本》
材料二 图 6为 1907年北京《日新画报》登载《不开通》的图文:
“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
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劝才好。”
图 6
请你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学宏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7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7页 (共 8页)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邮票 大历史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见证。邮票作为“国家名片”,
承载更多的“方寸纳天地”的价值,是一个民族特定阶段自身历史具体、生动的写照。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 1952年《土地改革》特种邮票
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 1953年《中国工会第七次
全国代表大会》纪念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和《中 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1955年《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 助条约签订五周年纪念》
建设计划》特种邮票 邮票
200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
1957年《农业合作化》特种邮 1965年《万隆会议十周年》纪 则创立 50周年》纪念封
票 念邮票
——摘自中国邮政网
(1)上述纪念邮票展示的史实反映了当时我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变化?(6分)
(2)作为一位历史学习者,请你以上述某一个邮票所述史实为中心,建构它们之间的
内在联系。(8分)
高三历史试题 第 8页 (共 8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1.D 2.C 3.C 4.A 5.D 6.A 7.B 8.A 9.D 10.B
11.A 12.B 13.D 14.C 15.B
非选择题
16.(12分)
(1)西汉移民的特点:
移民背景:抵御匈奴;移民方式:政府主导;移民类型:类型多样(民屯、军屯、灾民、战俘、罪犯等)(6分)
(2)西汉移民的影响:(6分)
从巩固统治分析:解决匈奴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从经济发展分析:缓解了关东各地的人口压力;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
从对后世影响分析:提供经验教训;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7.(12分)
回答出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相对于前代,宋朝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宋朝社会的平民化趋势增强。(2分)
论证:(10分)
从制度改革的角度回答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结束魏晋以来门阀士族主导仕途的现象
从吸取前朝教训的角度回答用人策略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升了科举制下大量文官的地位
从调整经济政策的角度回答其影响,不抑兼并和放宽商业限制(打破坊市界限),促进阶层变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答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从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角度答出人身依附关系和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18.(17分)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8分)
(1)反映时代的信息:1897年、1907年;采泰西之美制、急保种之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反映兴办女学重要性的信息:相夫教子、宜家、善种、万不裨一、兴国智民;
(3)反映兴办女学情况:独掌湮河、下学时刻,街人围观。
(4)反映作者愿望的信息:复前代遗规、竭力规劝。
(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二)历史阐述:(9分)
(1)角度一:结合材料,从女学创办的历史背景的角度阐述。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西学东渐;清政府“新政”、教育改革;新旧思想冲突。
(2)角度二:结合材料信息从女学创办状况和意义角度阐述。新兴事物;阻力较大。美好的愿望、社会责任感;反对思想守旧、主张救亡图存、女学兴国智民、有利家庭、社会和种族发展等。
(3)角度三:结合女学创办情况,从女学怎样才能实现宏开的角度阐述。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实现思想解放等。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9.(14分)
(1)变化:(6分)
从社会发展阶段分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从政治制度分析: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经济发展分析:从半殖民地经济到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从外交分析: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作用日益提高。
(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2)认识:(8分)
可以任选一个为中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以1955年《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特种邮票为例
该邮票所述的史实是1953年开始执行的一五计划
从激发人们建设积极性的角度建构联系: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工会代表大会召开。
从提供良好国际环境的角度建构联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在苏联帮助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朝鲜战争结束,亚洲局势缓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亚非会议和日内瓦会议成功召开,提高了新中国影响,
从农业地位的角度建构联系:农业大国,缺乏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本积累过程,土地改革后的农民个体生产不利于一五计划对农业的要求,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以保障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开展的需要。
从提供法律保障角度建构联系:1954年宪法的制定为一五计划提供了法律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济宁市乔羽高中2023-2024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pdf版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