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3-2024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 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2.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A. 中央王朝严密控制了边疆地区 B.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C. 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 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融洽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4.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
A. 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7.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8.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下表中的汉代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前136年,设五经博士 推动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B 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成功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C 张骞通西域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0.西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业发达②张骞出使西域 ,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11.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A.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 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 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1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 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13.“中国这四百年间扰乱分裂,是人种大融合的时代。在北面和西北的草原上,留在后面的一些小部族,在草原人口减少以后又逐渐茁壮,形成新的族群,例如突厥、契丹等。”材料中“中国这四百年”指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14.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
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
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
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15.下列三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 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 D. 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
1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8.“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造成人口民户凋零破落,户籍和土地图册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租庸调收入已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其核心内容是将过去的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由于这些税是在夏、秋分两次统一征收而被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税制本身也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在两税法内容上做文章,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最后,广大人民无以为生,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
——摘编自蔡昌《隋唐盛世的赋税演变》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后期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后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仰韶文化是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距今7000到5000年),龙山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约距今4000年),商朝于公元前16世纪建立。所以,按历史发展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C。
2.C
【解析】C.题干“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等信息表明,夏商周时期中央王朝不断接待周边少数民族使者,周朝还专门设置“象胥”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表明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故C正确。
A.该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题干未提及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故排除B。
D.该项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3.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说法正确。
B.秦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故B说法正确。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朝时期得到普及,故C说法正确。
D.该项与中国史实不符,古代中国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但不能说是神权政治,故D说法错误。
4.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据此依据题干分析选项,可知“道法墨儒”对应正确,故 D正确,排除ABC。故选D。
5.D
【解析】D.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说明他们都希望建立符合各自理想的稳定、和谐的社会。故D正确。
ABC.此三项说法均不准确,比如,庄子并不在意自身的正统地位,更是反对中央集权模式。而孔子是仰慕三代的政治的,特别是西周早期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BC。故选D。
6.D
【解析】A.题干与富民有关,但不能据此推论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排除A。
BC.本题与私产的保护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故排除BC。
D.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普遍推行,小农经济逐渐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题干中诸家的富民思想(让民众拥有相对温饱、自我满足的稳定生活,这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故D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及官僚制度,故A正确。
B.“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不选B。
C.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故不选C。
D.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故不选D。故选A。
8.B
【解析】①.根据题干“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可知,秦统一了六国,故①正确。
②.根据题干“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故②正确。
③.秦朝以小篆统一了全国文字,故③错误。
④.根据题干“立号为皇帝”可知,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故④正确。故选B。
9.B
【解析】A.前136年,设五经博士,这有利于推动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故A说法正确。
B.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消除”表述错误,故B说法错误。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故C说法正确。
D.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故D说法正确。故选B。
10.A
【解析】①②③结合所学知识,由于西汉的强盛,西域各国希望通过西汉的庇护,减少被匈奴的侵略。汉朝为了和西域结盟打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故①②③均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原因。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南宋时期,无法成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故排除④。故选A。
11.D
【解析】汉初经济残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A项排除;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排除;
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C项排除;故选:D。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同时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社会倒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受战乱的影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东汉末年开始到隋唐统一的四百年间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吸收了数百万外来的基因,在北方草原西部的匈奴和草原东部的鲜卑,加上西北的氐、羌和来自西域的羯人,将亚洲北支的人口融入中国的庞大基因库中。形成了新的族群,契丹是鲜卑,匈奴融合的产物。突厥是南北朝时期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今蒙古和中国的西北部一带,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突厥、契丹等,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突厥、契丹早已形成,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根据“改拓跋氏为元”可知,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改汉姓,时间为494年;根据“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可知②为西晋统一中国,时间为280年;根据“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可知③为蜀汉建立,时间为221年;根据“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可知为④淝水之战,时间为383年。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为③②④①,C项正确。
15.B
【解析】A.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尚未南移,故A错误。
B.根据题干提供的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北魏迁都三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B正确。
C.题干不能说明少数民族的不断汉化,故C错误。
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和社会动荡的年代,统一国家建立与发展指的是秦汉时期,故D错误。
16.D
17.(1)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私学兴起(或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环境宽松自由。
(2)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
阴阳家:邹行,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18.(1)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
(2)不是复刻。原因:回归后的隋唐政治上重回“大一统”;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新的中央官制省六部制;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国人”的涵义更加丰富
19.【小题1】特点: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多元一体性;具有传承性。
成因: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
【小题2】影响:拓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了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
20.【小题1】原因:原有税费繁杂战乱导致唐朝财政困难均田制的破坏或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题2】变化:纳税程序简化按财产多少纳税百姓与封建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普通百姓负担增加,更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3-2024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