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历史试题(答案)

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B.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2. 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
A.士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3.明代朝贡贸易对贡期、人数、贡船、贡道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越轨。但外国贡船往往夹带大批私货,明朝政府在朝贡之外允许他们在京师会同馆与城内各处开市贸易,允许他们在途中与军民私下交易,且“悉免其税”。这反映了明代( )
A.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 对外交往追求政治影响
C. 政府不断放松海禁政策 D. 对朝贡贸易管理名存实亡
4. 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 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 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 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5.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边疆地区的行政地位 B. 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C. 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
6.预备立宪改革前后,清廷派遣监理官赴各省清查财税。时人评论道:“夫职任之最艰险者,其惟监理官之清理财政乎?监理官之出京也,如受命出征,其到省也,如骁将以孤身当敌,深入险境,求向导而莫得,进退失据,遂无往而不为敌人所暗算。”这反映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抵制自然经济 B.权力下移致使财政体系转型困难
C.社会各阶层认清了晚清政府本质 D.民主革命缺乏社会各界舆论支持
7.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 )
A.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C.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
8.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结束后,依赖国际市场较多、帝国主义控制较久的缫丝业迅速萧条,而具有比较优势、市场更为广阔的棉纺织业则在继续发展。该学者意在
A.证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B.突出市场对民族工业的重要性
C.否定民族工业陷入萧条的结论 D.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9. 1930年以前英、法、美和日本四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0 2
1895—1913年 5 15 5 33
1914—1930年 11 13 40 103
A. 甲为美国 B. 乙为英国 C. 丙为法国 D. 丁为日本
10. 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这一运动
A.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B.为全面接管城市做好准备
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D.瓦解了国民党的军队优势
1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用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这些政策的实行旨在( )
A. 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
C. 加快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推进土地改革全面铺开
12. 柏拉图在谈到苏格拉底之死时认为,要让公民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担任法官,他们有智慧、能容纳歧见,且受过训练,能独自审判。同时指出,无论是在私人案件还是公共案件中,每个公民都应参加,因为“一个人若是不参与审判就会感到自己不是这个共同体的真正组成部分”。这一认识( )
A. 背离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B. 强调雅典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C. 体现权力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D. 基于对雅典政治利弊的反思
13.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14.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这反映了
A.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
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 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15. 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 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D. 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16.下表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苏联( )
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年代 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4.2
1971-1975年 0.8
1976-1980年 1.9
1982年 1
A.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B.农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C.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冷战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二、材料题:本部分共4题,共52分。
17.(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票号,又称票庄。 因票号资本多属于山西,所以统称曰山西票号。票号的产生是由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需要解决,所以早期的票号主要由商店转化而来。山西票号的规模,在银行出现前,无疑地是首屈一指。不仅国内各大都会都有设立分号,就连外国也有它的据点。票号之用人,均以山西原籍为多。号中职务之分配,伙友之进退,营业之伸缩,一切用人行政,俱惟大掌柜之命是听。
——摘编自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推动了近代银行的设立。19世纪末,外国洋行已达933家。外国侵略者在洋行、银行中豢养了大批买办。这些买办收受回佣,巧取豪夺,发了大财。同时,封建官僚通过办洋务、办外交等,从中捞取大量财富,这些积累逐渐集中到沿海口岸。……财政方面,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屈膝投降,突然增加的巨额赔款负担,使得财政矛盾突出。同时为了维持清朝统治集团开办的军事工业,也需要巨额周转资本,而原有的钱庄、票号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了。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山西票号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中国近代银行产生的原因。(6分)
18.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期,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大批蒙学教育家。宋代既有官方举办的宫廷和国子监“小学”,也有地方州县普遍设立的“小学”,一些蒙学教育家还在任职地方时通过设置“义学”为乡村下层子弟提供蒙学教育机会。蒙学教育家充分吸取了宋代理学的心性论理论,强调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性特点,在蒙学教材编纂中要做到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引导儿童追求圣人的人格境界。朱熹认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当在其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经过内化形成,诸如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道德心性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超、金滢坤《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过,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是对多种方案进行择优的过程中诞生的,各地教育会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育阶段的划分来看,壬戌学制较之以往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延长了中学年限。学制还规定大学采用学分制,中学采用选科制。另外,该学制在课程标准纲要中增加了自然科学等实用科目,还特别强调生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对当今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程斯辉《为什么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能续传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诞生的有利条件(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日中国作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是1640年代至1940年代这段更为晚近的国家转型过程之累积的结果。中国的国家转型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包含如下三个关键环节:其一,将中国以汉人为主体的原初型族群国家,再造为一个多族群的疆域国家;其二,再将中国由一个自居于周边各国之上的疆域国家,重构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其三,将中国由一个军事上和行政上非集中化的国家,经过重建和整合,改造为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的现代国家。这三个环节在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都是紧密联系的。每一环对于缔造现代中国均不可或缺,并且,如果不放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国家转型过程中加以审视,就无法充分理解。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步,在现代中国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紧要的突破。
——据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40~1949年)》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作者关于现代中国形成的观点,并运用17世纪晚期以来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16:BABAD BCDDA ADCAC B
17、(1)特征: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用人以山西原籍为主;具有明显的封建性。(8分)
(2)原因: 列强侵略加深,外商银行的刺激;货币资本的集聚;原有金融机构无法适应需要,急需近代银行调剂融通资金。(6分)
18、(1)背景:理学兴起,理学家的推动;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印刷术的普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的完善(包括基层治理、社会教化、社会救济等)。(8分)
(2)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西方教育学制可供借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6分,任选其中三点)
19、(1)基本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主导)下,构建和平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6分)
(2)不同: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6分)
20、观点:作者认为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个连贯的转型过程的结果。(2分)
康乾时期,通过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等军事行动,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统治者用因地制宜的政策经略边疆,带来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奠定了现代中国赖以形成的地理和人口基础。(3分)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各阶层开展救亡图存运动,力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伴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奠定了现代中国赖以形成的法理架构。(3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统一财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基本肃清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平解放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塑造了延续至今的现代中国的国家实体。(3分)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的国家重建,是国家权力的再集中和领土整合的结果。(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