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该因素为( )
A.商帮的形成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白银货币化 D.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
3、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变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科举制度的动摇
4、黄宗羲认为,君主“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其旨在( )
A.反对重农抑商观念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废除封建制度 D.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陆王心学形成 B.君主专制强化
C.商品经济繁荣 D.商人地位提高
6、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意在说明( )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 B.京剧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 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7、今天,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而是从遥远的美洲大陆引入的。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新作物引入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海路进入东南沿海的 B.中国人口增长促进了新作物推广
C.新作物取代粟稻居主导地位 D.推动了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的普及
8、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期间,万历年间成书的防诈骗的公案类笔记小说《杜骗新书》,将当时市面上的假银类做了一番整理;民间日用类书《三台万用正宗》则专门有《银色》一目。由此可见,这两本书的出现( )
A.推动了世俗小说的繁荣 B.规范了当时的商业资本市场
C.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材料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 A B
重要文化成就 1.贾思勰《齐民要术》 2.顾恺之《洛神赋图》 3.洛阳龙门石窟 4.范缜《神灭论》 5.民歌《木兰诗》 6.陶渊明《桃花源记》 ……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曹雪芹《红楼梦》 3.徐光启《农政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6.京剧形成 ……
(1)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A.根据材料“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 B.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粮食需求在增加,故B项错误; C.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 D.根据所学可知,农产品并不是指粮食作物,而是指农业生产出的物品,经济作物也是农产品,因此,“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反映了农产品更多的被当作商品售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材料“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强调的是冲破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可能,结合所学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南方的一些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关系,近似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即资本主义萌芽,属于冲破传统社会的新因素,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的现象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遭到冲击,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可知,体现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排除A项;黄宗羲抨击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C项;黄宗羲没有民权思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朝后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学繁荣,故选C项;依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形成于南宋,与材料中“从明朝后期起”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小说主人公的问题,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B项;依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厉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并未改善,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可知,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故选C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京剧艺术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大为增加,这为新作物的引入提供了基础,故选B项;美洲农产品是通过不同方式及路线传入中国的,并非都是通过海路,排除A项;新作物并未取代粟稻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在宋代南方地区已经普及,排除。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针对“伪银流通”,民间出现了鉴定银两的指导用书,故选D项;“日用类书”不是世俗小说,排除A项;材料中指导用书是民间制作,谈不上是规范商业资本市场,排除B项;材料中书籍是指导防伪的,不会改变人们价值观念,排除C项。
9、答案:(1)A时期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时期为明清时期。A时期阶段特征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明清之际出现了进步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或徐光启《农政全书》)反映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或出现西学东渐的趋势);曹雪芹《红楼梦》(或京剧形成)反映明清时期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时期,据所学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及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的有关知识可知A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为明清时期。第二小问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呈现政权并立,国家分裂割据,同时各民族之间进一步大融合。
(2)本小问要求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及科技成就进行说明,结合所学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有关知识可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的是明清之际出现了进步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趋势,京剧形成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市民文化的发展。考生如答徐光启《农政全书》或曹雪芹《红楼梦》,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0、答案:(1)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哲学范畴: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心”是万物的本原。
解析:(1)据材料一“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及材料二“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得,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2)可从传播对象、认识论、哲学范畴、理学思想等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据材料三“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可得,朱、王二人的传播对象分别为士大夫阶层、普通民众;据材料三“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得,朱、王二人的认识论分别为格物致知、反省内心;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派的哲学范畴及对万物本源的认识也有不同,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