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服”(一种以父系血缘分辨亲疏的等级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引“五服”入律始于《晋律》,如亲戚间的财产侵夺案件的量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在《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中得到了沿 用和发展。由此可知,“五服”入律( )
A.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 B.催生了封建伦理
C.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D.缓和了社会矛盾
2.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称为《训政纲领》,从中国民党获授予双重责任:督导人们行使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并监督政府行使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据此判断,《训政纲领》颁布的目的是( )
A.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 B.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C.顺应近代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 D.压制民主党派联合参政的热情
3.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 )
A.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C.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
4.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5.下列四项表述,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严刑酷法导致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B 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C 明朝人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決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大明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 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清朝完成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加强了中央集权 B.后者实现了地域分封
C.二者都适应了统治需要 D.二者都突出了血缘关系
7.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
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残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社会秩序 B.确保分封世袭 C.建立平等社会 D.强化社会等级
9.某同学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下面示意图。与甲、乙相关的史实是
①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
②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
③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④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有名无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时期 地区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11. 宋代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表现在为人处事上它要求人们宽大为怀,在持家方面要求人们勤劳节俭,在为官方面强调清正廉洁,在读书上强调读书做人,等等。由此可知,宋代家训( )
A. 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 B. 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D. 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某部法律文献全书共150卷,依次为,序例(卷1—3),吉礼75卷(卷4—78),宾礼2卷(卷79—80),军礼10卷(卷81—90),嘉礼40卷(卷91—130),凶礼20卷(卷131—150)……这部法律文献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部法律文献( )
A.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B.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C.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D. 成为清朝乡约宣讲的基本内容
13. 公元6世纪,法兰克人颁布《萨利克法典》,其中有关于借贷的规定:“如果有人把自己的某些东西借贷于别人,而后者不愿归还他,他应……并应指定期限要他(归还)。如果届时他还是不肯归还,应再给予延期七天。”由此可见,该规定( )
A.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 缺乏时限的强制性
C. 摒弃了习惯法的糟粕 D.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14.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统治者皈依基督教。其教士多是王室法律顾问,为加强社会控制,他们对罗马法实施宗教加工。正如基督教大公会议中所记载的那样:“教会法源于罗马法,这正是人们必须遵守法律规范的原因。”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B.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C. 助推基督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D. 为欧洲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 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 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
16. 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式的保尔”的科学家蒋筑英,因长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他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2年摄制电影《蒋筑英》。这说明党中央( )
A.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C. 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不断满足人民生活诉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材料三 《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将政治妥协界定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
——摘编自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并指出德国统一的积极影响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说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是如何体现“政治妥协”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官吏不法行为日渐增多,而监郡御史难以对其开展有效的监察。汉武帝废除监郡御史后,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六百石的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作为地方专职监察官,职责为“周行郡国,省察治政”“以六条问事”,史称“刺史六条问事”。作为古代中国首部监察法规,它是由汉武帝亲自主持并制定的。其内容如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瑜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恬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略,割损政令。”
——摘编自高正荣《中国古代第一个监察法规》
材料二
开元初年,唐玄宗在严密的监察制度十道巡按制度的基础之上(巡按使以五品以上官员任),具体制定了巡按监察法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蠢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材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以上六项任务,历史上亦称“巡察六条”。这些条文简要而又明确地规定了巡查内容,在朝廷处理社会经济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毛健《监督与制衡:唐代巡察制度的特征、运作及成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问事”的原因及刺史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汉相比,唐朝中后期“巡察六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巡察六条”出台的意义。(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
——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新兴地主阶级纷纷通过公布成文法来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为法律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加之,旧有的官学教育衰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的下沉为法律教育提供了知识和人才保障。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学派鼎立的局面,其中一批精研法律的法家学者,通过开办私学来传授法律知识。
宋代重视法律,提倡法律教育,使法律知识在民间广为传播,不管权贵还是平民都受到了法律知识的熏陶。宋朝统治者禁止民间百姓私自学习法律知识,限制平民百姓私自传播相关的法律课本。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大诰》三篇颁诸学官,作为国子监学生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乡里则由塾师教授《大诰》。清康熙亲颁十六条“上谕”,宣传法律和道德,其中写道:“敦孝弟以众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
清康熙十六条上谕颁布后,立即有官员编写《上谕和律集解》,逐条将其含义,然后阐明违反各条内容的行为,附以大清律应受何种惩罚。对于康熙后来发布的圣谕除逐条讲解并附有相应律文的之外,还编了诗歌在民间传颂。
——摘编自郑晓龙《从律学兴衰看传统法律教育之流变》
请以“法治与教育”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16
CBDDB CBADA DBBAC C
17
17.(1)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
(2)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意志人民的推动积极影响: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德国走向发达资本主义的步伐。局限性: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
(3)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就是国王与贵族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政治妥协;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式的联邦制共和国,其实质正是美国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州、不同族群种群之间政治妥协的产物。
18
18【答案】
(1)原因:(3分,答出三点即可)①吏治逐渐腐败(官吏不法行为日渐增多);②传统监察机制存在弊端(监郡御史难以开展有效的监察);③汉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④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特点:(4分,答出四点即可)
①划定了独立于行政区之上的监察区(以州为单位开展监察工作);②以地方行政机构为监察重点(主要监察对象为郡守和强宗豪右);③地方监察制度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④严格规范监察官员的职责;⑤刺史独立行使权力,位卑权重。
(2)不同:(3分)
①监察事项扩大,把户口、赋役等经济问题纳入地方监察业务之中;②监察对象增多,不论官品大小,都纳入其中;③重视监察官员个人品行及民间口碑。
意义:(4分,答出两点即可)
①推动了地方监察法规的发展与完善;②为朝廷处理地方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③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有助于吏治清明;④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统治秩序。
19
【答案】特征:“简本普及”传统;有较强针对性;监督考核严明。
不同: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中国法律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中国法律强调集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调教主法辅。
历史原因: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20 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梅河口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