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在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在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成熟,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使用情况,无法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发现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贫富分化,或阶级产生,但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得出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的结论,B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说法违背史实,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夏朝国家结构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4.C 5.D 6.D 7.D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实际重量多样化,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皆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变化,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交易时间的信息,排除B项;秦朝完成统一货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区域间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9.A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五行学说与人事变化规律、王朝兴替融合研究,甚至赋予其伦理道德的内容,这就对自然和人文关系进行了探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五行学说有关,不能体现“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和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排除AB项;这些思想是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无法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12.D
13.B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秦朝的君主专制并没有弱化,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郡守的不法行为,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刺史拥有监察权,未涉及行政权,排除A项;九江太守为政府行政官员,不是豪强,排除C项;官员考核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D
17.D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灾异示警”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且时代相传。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接受“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的目的是借助神学思想巩固统治,稳定政治秩序,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项;“灾异示警”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的行为有制约作用,但其本质还是有利于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言谏制度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对当时察举制的垄断,C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排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是在魏晋时期,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0.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斗志,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B项正确;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烈强的功利思想”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22.B
【详解】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南朝政权的更迭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与江南经济开发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取消士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24.B 25.A
26.A
【解析】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世族阶层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排除C;儒学社会影响弱化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 故选:A。
27.A
【解析】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不等得出当时粟种植面积的缩减,排除B;材料主体是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28.B
【详解】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去中国学习,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统治出现危机”,所以A错误;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C错误;“唐朝发达的海外贸易”不是吸引造唐使来华的主要因素,材料也未体现,所以D错误。
29.C
30.A
31.(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察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每年考课郡县官员;“县”隶属于郡。(4分)
(2)否定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被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任答3点,得6分)
32.(1)背景:社会变革、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6分)
(2)主要内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巩固大一统;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6分)
(3)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兼收并蓄)。(2分)
(4)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33.(1)①家族血缘②察举制、征辟制(3分)
(2)特征:变化趋势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任答3点,6分)
(3)(5分)
①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③ 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④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⑤ 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仰韶文化后期墓葬中,个别大墓随葬品多达百件,并带有礼仪性质的玉质斧、钺、璜等物,小墓则随葬品很少或没有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A B.B C.C D.D
2.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材料表明( )
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
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 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
3.《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 )
A.土地买卖自由 B.铁犁牛耕出现
C.土地国有制度 D.重农抑商政策
4.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 )
A. 实行军功制 B. 实行宗法制
C. 分封诸侯国 D. 推行郡县制
5.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6. 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 诸侯纷争激烈 B. 华夷观念有别
C. 习俗礼仪各异 D. 华夏同源共祖
7.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统一度量衡 B. 奖励耕织 C. 废除井田制 D. 按功授爵
8.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9.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流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10.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11.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水利工程建成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景象。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芍陂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12.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前 206一前 202) 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1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之中
14.《汉书》载:“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法令)……及(何)武为刺史,行部隶(审查)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这表明当时刺史( )
A.掌握地方行政权力 B.拥有对郡守的监察权
C.旨在打击豪强势力 D.注重对官员进行考核
15.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的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的政治交往
16. 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 丞相制与刺史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分封制 D. 皇帝制与郡县制
17.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地方登强独霸一方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8.“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助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19. 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 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 顽固的忠君意识 B. 昂扬的进取精神
C. 烈强的功利思想 D. 浓厚的宗法观念
21. 下图所示建筑位于蜀汉故都,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该建筑位于今天的( )
A. 北京 B. 成都 C. 杭州 D. 南京
22.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 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 加强了民族交融
C.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取消了士族特权
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促成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 国家实现统一 B. 北民大量南迁
C. 赋税制度改革 D. 海外贸易拓展
24.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南宋
2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他们是 ( )
A. 杜甫、王羲之、吴道子 B. 李白、王羲之、顾恺之
C. 杜甫、颜真卿、吴道子 D. 杜牧、柳公权、顾恺之
26. 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
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 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 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 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27.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
A.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 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 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28. 公元623年,药师惠日等人自中国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之后,药师惠日等被起用为第一批遣唐使,后来陆续来唐的遣唐使多达十余批。据此可知,吸引遣唐使来华的主要因素是(  )
A. 日本的统治出现危机 B. 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C. 唐朝发达的海外贸易 D. 理学兴起影响周边国家
29.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 )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 改变了征税标准 D. 废除了农民人身依附
3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B. 孙思邈——《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C. 唐高宗——《唐本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 僧一行——《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摘编自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3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礼崩乐坏”所代表的旧的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私学和士人兴起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在互相批评中不断地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
(4)综上,阐述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14分)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历代统治者 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部分)
时期 选官制度 主要选官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制度 ①
汉代 ② 德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学识
材料二 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科,考试合格者需经吏部铨试授官。考试一年一次,分解试与省试两级进行,武则天时期开创策问殿试。制举作为皇帝临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科目有贤良、方正、博通坟典等上百个科目。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填写材料一中空格部分的内容。(3分)
① ②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征。(6分)
(3)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 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评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的积极影响。(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