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试卷4页,20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年4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但是今年由于特殊疫情原因国家明令祭扫应该文明、有序,既能体现我们的优良传统,又要符合国家法令要求。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与下列古代哪种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2.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丞相地位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巩固 C.三省六部的确立 D.中朝势力的强化
3.《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4.宋代推行“乡贤治村”,鼓励致仕官员还乡后或担任宗族长老,或带头制订乡约。中国古代 第一部成文乡约就是大儒吕大钧参与创立的《吕氏乡约》。这促使当地士绅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从内部化解地方官员无暇顾及的矛盾。宋代“乡贤治村”
A.化解了基层社会基本矛盾 B.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C.消除了地方政府冗官现象 D.提高了基层社会自治能力
5.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6.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也就是“事从公议”。这段材料说明
A.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在元代达到顶峰
C.行省长官所握权柄颇重 D.元代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
7.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统治者力图通过立宪强化国族认同,如司法制度不仅废除了旗民分治(指旗人不入民籍,不受州县管理)的律令,还允许满汉通婚,地方官员不再区分满汉。这说明,清末立宪改革
A.旨在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照搬了西方近代宪政模式 D.利于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8..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D.社会共识的形成
9.1940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产”。这些规定
A.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 B.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C.化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巩固了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10.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1.雅典公民大会上,阿利斯提德问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为何要放逐他,那人说:“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这表明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民众参政热情高昂
C.公民参与司法审判 D.权贵阶层受到监督
12.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
A.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
C.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13.下图是一幅描绘1215年英王约翰与贵族签订《大宪章》的漫画。画中贵族们用《大宪章》紧紧地裹挟着国王,国王的手脚被牢牢束缚。这幅漫画表现出
A.贵族推翻了国王的统治 B.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1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预算、借款、各种商约都需要通过帝国议会表决才能生效,它有权要求政府提出报告,有权向联邦议会和宰相提出请愿,但内阁却不对它负责,其立法权限也是相当有限的。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议会凌驾于政府之上 B.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成熟
C.专制思想仍根深蒂固 D.帝国议会代表民众意愿
15.文官制度是西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6.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A.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 B.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 D.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周恩来1937年7月4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宣言:“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即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实行民主政治,并取消原有的苏区建制,接受国民党的改编。……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坚持民主建政的共产党人本着开明、民主、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努力地将党外人士团结到一起,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亡献计献策。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建立民主制度艰难曲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和影响。(8分)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B
考察知识点:西周宗法制
【详解】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强调了血缘关系,这与古代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禅让制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制度,未涉及到继承,排除C;王位世袭制仅涉及王位传承,而清明节涉及整个社会群体,D排除。
D
考察知识点:汉代政治制度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致使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D项正确;汉武帝时削弱相权,而非提高其地位,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皇权的加强,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A
考察知识点:中国古代法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强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意义,并非“家庭伦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
D
考察知识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推行‘乡贤治村’,鼓励致仕官员还乡后或担任宗族长老,或带头制订乡约。”“这促使当地士绅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内部化解地方官员无暇顾及的矛盾。”表明宋代乡贤治村,注重发挥返乡致仕官员的作用,通过宗族组织或乡约化解乡村内部矛盾,有利于弥补地方官员治理的不足,提高基层社会自治能力,D项正确;“化解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基层社会等级制度,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A
考察知识点: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解析】“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即实行以工代赈,改变传统的单纯赈济的方式,是 对赈济方式的一种新探索,故选A项;“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说明这只是其一项变法措施,对传统赈济方法作了一些变动,不能改变社会矛盾,排除B项;“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政府的开支并没有减少,财政负担不会变,但效益会提高,排除C项;“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只是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措施,并没有看到其配套设施及其它方面的部门,无法形成完备的救济体系,排除D项。
A
考察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可知,行中书省代表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事从公议不能体现决策实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A项。
D
考察知识点: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废除了旗民分治的律令”“允许满汉通婚”等说明立宪活动有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强化国族认同”符合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需要,这说明清末立宪改革有利于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D项正确;清末预备立宪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宗旨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权力的变化等,无法得出清末立宪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清末立宪借鉴了西方近代宪政模式,不是照搬,排除C项。故选D项。
A
考察知识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派和革命党的相互斗争,实质上属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而不是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共识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B
考察知识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材料所述的1940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这些指示是针对抗日救亡这一主要矛盾进行的政权尝试,“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说明该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抗日民主性质的政权,为后续人民民主政权的探索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此时正值抗战时期,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40年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举措可以团结各阶级各团体进行抗日,但是无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此时已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D
考察知识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法律意识,而是强调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没有深入体现本质,排除B项;我国法律建设在发展完善之中,不能说是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A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下,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司法审判的信息,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权贵阶层的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
D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对封君提供赎金、提出建议等,而封君对封臣有一定责任和义务,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不能说明二者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等级问题,排除B项;封君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封臣没有,排除C项。故选D项。
D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5年英王约翰与贵族签订《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国王权力受到限制,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贵族推翻了国王的统治不符合英国史实,排除A项;1649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以1689年《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
C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帝国议会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内阁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的立法权也相当有限,这说明1871年的德国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封建专制传统在德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影响相当深刻,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帝国议会,并未涉及联邦议会,议会权力这一表述过于笼统,材料也未将议会权力与政府权力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责任内阁制度且当时德国并不建立责任内阁制,排除B项;材料突出了帝国议会权力的有限性,而不是其所代表的民众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
D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答案】D
考察知识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不仅反对反对联邦政府的法令,而且还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行政体制,故选D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得克萨斯州反对拜登政府的法令,并没有涉及其他各州,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联邦最高法院对于拜登政府做法的判断,也就不能得出拜登政府的做法“违背宪法”,排除B项;“三权分立”涉及的是美国政府中行政、立法、司法之间的关系,而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17.考察知识点: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
【答案】(14分)
(1)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择优录取的选拔性。(6分)
(2)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更公平公正的考试任用制度。(2分)
原因: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科举制影响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察知识点: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
(12分)
(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强调法律至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的法律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其教化作用。(6分)
19.【答案】(12分)考察知识点:中国和西方国家制度
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
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消灭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成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20.(14分)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内部矛盾尖锐激化;国内政治保守势力强大;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答出三点即可)(6分)
(2)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巩固了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群众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