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五校联谊”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0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对周围的部落用兵,从而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可见,这些战争
A. 确立了商王武丁的权威 B. 推动了商朝疆域的最大化
C. 扩展了武丁分封的范围 D. 有利于扩展商文化的影响
2.东周时期,中原列国纷纷改革图强,中国的中心文化随着秦国、晋国和燕国的向北扩张而不断传播,吴、越两国也努力把自己融入三代中心文化体系。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B. 诸侯争战日趋频繁
C. 周王室影响的扩大 D. 中原文化区的扩大
3.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
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
A.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4.右图所示为近年考古出土的秦朝方孔圆钱的实物资料。这种现象说明秦朝
A. 区域经济交流繁盛B.铸币标准还有待统一
C.民间铸钱现象普遍D. 大一统稳固形势严峻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放”后,“(全国各地民众)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
A. 对六国贵族处置过重 B.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C.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D. 厉行暴政,不得人心
6.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成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 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 B. 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C. 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 D. 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7.在看到“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之困境后,董仲舒上书指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上书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改正朔而贵君权 B. 说明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C. 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 D.阐述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8.东晋时期,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音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皇地区发展,种植麦、菽。据此可知,北民南迁
A. 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
C. 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9.有学者统计,隋文帝取代北周以后,基本保留了北周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任要职的局面,如三省18名高级官员中来自关陇地区的有15人,六部46名官员中有30 人来自关陇。此举意在
A. 发展完善三省六部机制 B.保持核心统治力量稳定
C. 昭示权力来源正统合法 D. 保障士族门阀垄断政权
10.唐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颜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生布野,外户动幅数月不团。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假设在附大家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观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2.时人评论某位书法家的书法字体“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似“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可说字字飞动。该书法家擅长的字体应该是
A. 隶书 B.楷书 C.行书 D. 草书
13.宋太祖在位期间,其亲信干将王彦升因敲诈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的罪,反而对其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上述材料反映出宋太祖的治国之策是
A. 休养生息 B. 重农抑商 C. 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14.宋辽议和之后,双方互开榷场。宋真宗时期的河北转运使索湘上言:“北边自兴置榷场,商旅辐凑。”这说明宋辽议和
A. 顺应了民众意愿 B. 促进了商品流通
C.增加了北宋税收 D. 改变了积贫局面
15.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 宋元时期, 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 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 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 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 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城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
即通过分封,使诸侯在地理形势上从四面八方拱卫周室,并且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使
周人亲成成为辅祸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候国社会的迅继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
—摘编自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材料二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摘编自《峄山秦始皇纪功石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6分)
(2)两则材料对“西周分封制”有何不同认识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今那国举孝廉各一人”。 ……当时未有慰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那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随着门网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度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 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成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敞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抚之”“讨之”的表现。
( 6 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 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叔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蕃学,曰汉学。”1039年,西夏又增设尚书省,以尚书令“总理庶务”,改宋24司为16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由材料信息可知,武丁对周围的部落用兵,为商朝国土疆域的扩展,周边百姓生活安定创造了条件。而
国土扩展,社会安定,又有利于商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对材料
中“奠定了基础”信息的错误理解;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D材料“中国的中心文化…向北扩张而不断传播”“吴、越两国也努力把自己融人三代中心文化体系”反
映出当时中原文化区范围的扩大,故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3.A表格信息反映出士阶层分化成掌握各种专门知识的阶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导各国
变法运动的多为士阶层,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B项排
除;百家争鸣是多种因素契合的结果,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B图中,秦半两“轻重、大小不一”,说明秦半两并非“重如其文”,这反映出当时秦朝在铸币的标准化方面还
有待进一步加强,故B项正确。素半两样式的不统一,不利于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
符;D项夸大了秦半两样式不统一的影响,排除。
5.D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及全国各地群起响应现象是当时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统
治者厉行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D项正确。
6.B西汉初年至文帝年间戍边规定的调整,体现出统治者注意减轻兵役,让百姓安心生产的意图:“萧何建未
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放弃了”说明汉初统治者比较简朴,注意节省民力,故B项正确。
7,C“六经离析”说明儒学在秦朝以来长期陷入困境,“制礼乐”中的礼乐实际上指的就是儒家的思想文化
“董仲舒上书”,其意在建议汉武帝统一意识形态,故答案选C项,排除A项: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8.A由材料信息“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种植麦,菽”可知,南下人口不与当地农民发生利益冲
突,同时种植北方早田作物,这对丰富南方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贫瘠地区开发有积极意义,故A项正确:B项
明显与材料中“逐空荒而居”的信息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北民南迁只是丰富了原有经济结构。D项与材料
信息无关。
9,B隋文帝以关陇集团贵族作为三省官员主体,意在保持国家权力中枢统治力量的稳定,维护统治,B项正
确;关陇集团作为三省六部的核心,并不利于三省六部机制的完善,排除A项:隋文帝的举措不能昭示权力
来源,排除C项:门阀世族和关陇集团无关,排除D项。
10.C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皇帝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粮食丰收,粮价下降,社会安定,根据所
学,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被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西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
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创的盛世,排除B项;唐玄宗开创
的盛世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
11.A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A项正确。
12.D根据材料“授毫掣电,随手万变”“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可说字字飞动”等信息判断是草书,D项正确:材
料涉及的是草书,排除A、BC三项。
13.C材料中敲诈文臣之人被逐出京师,而迫害武将之人则被提拔,这种反差体现出宋太祖对文臣的重视和对
武将的压制,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14.B由材料中“商旅辐凑”可知,宋辽议和之后,双方互开榷场,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故B项正
确。“民众意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5.C依据材料信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
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C项。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力较小,A项排除:行省官员不是监察
地方官员,B项排除;D项是军机处作用,排除。
16.A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49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五校联谊”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