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降雨与否)、八曰疹(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 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
2.(3分)如图为汉代武氏祠画像石。从上至下,第一层:中间为西王母及两侧侍女;右侧为鸟、蟾蜍、玉兔捣药,各有榜题。第三层:皆为孝子故事。第四层:自左而右,分别为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子劫桓的故事。第五层:刻车马出行图。由此可知汉代祠堂(  )
A.受到主流思想影响 B.具有浓厚佛教色彩
C.绘画风格凸显意境 D.意在保留历史遗存
3.(3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不在南朝”。其意在说明(  )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促进“以夷变夏”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全盛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4.(3分)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  )

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
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5.(3分)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如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增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泸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A B.B C.C D.D
6.(3分)《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
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
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
7.(3分)《元史 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元代(  )
A.依民户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B.政府财政倚重城市税收
C.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
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8.(3分)乾隆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  )
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
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
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
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9.(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40年﹣1936年我国棉纺织业变化情况
1840 1860 1894 1913 1920 1936
全国农村土布应有产量(百万匹) 597.33 604.71 589.16 497.2 552.32 352.98
农村土布用纱总量(万市担) 751.26 760.55 740.99 582.61 694.65 443.95
土布用机纱量 3.03 4.28 173.54 452.51 352.63 337.13
机纱量占用纱总量% 0.40 0.56 23.42 77.67 50.76 75.94
土布用土纱量 748.23 756.27 567.45 130.10 342.02 106.82
土纱量占用纱总量% 99.60 99.44 76.58 22.33 49.241 24.06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B.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
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
10.(3分)咸丰三年(1853年)夏,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碱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每一石米,而非上交中央。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
B.旨在助推晚清的近代化
C.简化了赋税征收的手段
D.体现政治权力出现下移
11.(3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底,总理衙门奏请在各省设立商务局,一切仍听商办,以联其情”为总原则,派充局董”。总理衙门此举意在(  )
A.引领实业救国热潮
B.鼓励民族企业与洋争利
C.扩大政府收入来源
D.改善民族企业营商环境
12.(3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 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
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 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
13.(3分)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所示)(  )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 ◎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 ◎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 ◎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 ◎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
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14.(3分)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
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15.(3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报告(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凝聚国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C.改变了我国工农业落后的局面
D.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16.(3分)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  )
A.国力增强提振文化自信
B.科技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转型
C.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实证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17日,并更好地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早日承认将是得策的”。1923年,提出“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地位”。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到2018年的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
一一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外交主张发生的转变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是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并不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进程,然而在各种事象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而“常态”其实是“动态”的。“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请以材料中的“常态、变态与回归”为视角,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降雨与否)、八曰疹(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
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 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文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从材料“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四曰谋(策划谋议)、六曰至(来到与否)、八曰疹(病愈与否),西周的卜筮与商朝相比,所以更带有人文理性色彩;
材料中无法体现殷周之际的社会状况,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化的卜筮不能说明天命观遭到质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卜筮体现出王权利用神权。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文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3分)如图为汉代武氏祠画像石。从上至下,第一层:中间为西王母及两侧侍女;右侧为鸟、蟾蜍、玉兔捣药,各有榜题。第三层:皆为孝子故事。第四层:自左而右,分别为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子劫桓的故事。第五层:刻车马出行图。由此可知汉代祠堂(  )
A.受到主流思想影响 B.具有浓厚佛教色彩
C.绘画风格凸显意境 D.意在保留历史遗存
【分析】本题考查两汉的文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第一层“西王母”可以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因此,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佛教因素,故与佛教无关;
武氏祠画像石多是人物画,并不凸显意境;
武氏祠建立的目的是祭祀先祖,保留历史遗存并非主观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的文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3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不在南朝”。其意在说明(  )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促进“以夷变夏”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全盛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解答】根据材料“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不在南朝”可知,新生的希望在北朝,为接下来的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强调的是北朝的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并未涉及“以夷变夏”;
材料没有体现南朝玄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3分)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  )

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
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使总体出使次数不是很多,即皇权较强时,皇权削弱时,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选才,排除A项;
代表皇帝敦促、慰问、赏赐、咨询大臣,对地方权力没有大的影响;
代表皇帝敦促、慰问、赏赐、咨询大臣,也不涉及对地方的制约与监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3分)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如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增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泸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三月出现干旱无雨的情况会影响到收获,具有脆弱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诗句对应农业的商品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诗句对应民族交流频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诗句对应商业受时间限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3分)《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
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
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临安府的汤村,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3分)《元史 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元代(  )
A.依民户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B.政府财政倚重城市税收
C.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
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凡路府所治,置一司,则不置司,元代依据城市民户的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材料并未显示城市税收是政府财政的倚重对象,排除B项;
材料看不出元代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城市管理的效果,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城市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3分)乾隆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  )
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
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
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
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分析】本题考查军机处,依据材料“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刻意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乾隆帝让军机大臣查办该案件,煞费苦心,B项正确,材料中皇帝要求军机处查办;
该案件不是反清组织,而是乾隆判定的反叛性质;
材料中皇帝也不得不妥协停止查办此案,而不是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军机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40年﹣1936年我国棉纺织业变化情况
1840 1860 1894 1913 1920 1936
全国农村土布应有产量(百万匹) 597.33 604.71 589.16 497.2 552.32 352.98
农村土布用纱总量(万市担) 751.26 760.55 740.99 582.61 694.65 443.95
土布用机纱量 3.03 4.28 173.54 452.51 352.63 337.13
机纱量占用纱总量% 0.40 0.56 23.42 77.67 50.76 75.94
土布用土纱量 748.23 756.27 567.45 130.10 342.02 106.82
土纱量占用纱总量% 99.60 99.44 76.58 22.33 49.241 24.06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B.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
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列强侵华方式仍然是商品输出为主,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B.材料看不出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被构建,故B项错误;
C.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从1840年1936年,而土布使用机纱数量却呈增长趋势,可推出机器纺纱逐渐取代手工纺纱,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3分)咸丰三年(1853年)夏,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碱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每一石米,而非上交中央。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
B.旨在助推晚清的近代化
C.简化了赋税征收的手段
D.体现政治权力出现下移
【分析】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碱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该收入大多纳入地方金库,而非上交中央”进行分析。
【解答】厘金无法推动洋务企业的发展且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解决财政困难,排除B;
材料未涉及征收手段的变革,排除C;
根据材料“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雷以碱首先在里下河设局向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张网沟各镇米行劝厘助饷,捐钱五十文,而非上交中央”分析可知,雷以鍼率先在地方征收厘金并且将厘金纳入地方收入,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3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底,总理衙门奏请在各省设立商务局,一切仍听商办,以联其情”为总原则,派充局董”。总理衙门此举意在(  )
A.引领实业救国热潮
B.鼓励民族企业与洋争利
C.扩大政府收入来源
D.改善民族企业营商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可知,《马关条约》中的赔款总额加上“赎辽费”高达2.3亿两白银,当时相关机构向清政府建议放宽对民营经济的限制,C项正确;
实业救国、与洋争利和改善民族企业营商环境,排除A、B。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3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 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
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 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解答本题根据“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沈秉堃是旧官僚,排除A项;
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清廷陷入空前孤立,排除B项;
根据材料“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武昌起义后,推举旧官僚沈秉堃为都督,C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说明走向共和成为共识,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3分)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所示)(  )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 ◎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 ◎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 ◎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 ◎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
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
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
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分析】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即稿件内容可知,干部,描述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移风易俗,刻画出了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局面,C项正确;
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且“抗日战争形势好转”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排除B项;
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是为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对于提高根据地文化水准直接作用不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3分)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
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这比195年4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并结合所学,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都有利于新中国外交的发展,D项正确;
1954年法国和美国没有对抗加剧,排除A项;
应该是新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导致法国民众更多的支持承认新中国,不是法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材料只体现法国不能说西欧各国,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3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报告(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凝聚国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C.改变了我国工农业落后的局面
D.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题干“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背景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知,有利于凝聚国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建国初期开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A项;
我国工农业落后面貌并未改变,排除C项;
四个现代化目标正是在我国落后经济水平的前提下提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3分)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  )
A.国力增强提振文化自信
B.科技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转型
C.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实证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明的传承,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9年同比增长8.97%,近年来,而且参观历史博物馆的人数不断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
材料不是在探讨需求历史真相的方法,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明的传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康熙时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及其影响。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据材料“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守谷而已矣”;据材料“以重射轻,得出采用市场调节手段。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缓和阶级矛盾;鼓励垦荒;据材料“更名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普免钱粮等”,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故答案为:
(1)特点:国家主导;以重农思想为核心。
(2)措施:停止圈地,缓和阶级矛盾;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蠲免赋税和固定人丁税。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17日,并更好地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早日承认将是得策的”。1923年,提出“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地位”。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到2018年的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
一一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外交主张发生的转变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转变:根据材料“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力图改正条约,从承认不平等条约到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成立时。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对北洋军阀的扶植导致国内割据混战及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可知,服务于国内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可知。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故答案为:
(1)转变:从承认不平等条约到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中华民国成立时。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
(2)特点:服务于国内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意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相关知识。第一问:根据材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从当时的作用以及历史的影响等角度来积极评价。
【解答】(1)根据材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打土豪,在此基础上、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可知;根据材料“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重视土地革命,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适时调整政策(与时俱进),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评价主要从积极方面来展开,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故答案为:
(1)特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适时调整政策(与时俱进);重视武装斗争。
(2)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是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并不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进程,然而在各种事象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而“常态”其实是“动态”的。“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请以材料中的“常态、变态与回归”为视角,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
【解答】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阅读材料,可以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的变迁等角度展开,如根据材料“这个变迁的‘中轴’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并非全盘复旧”并结合所学得出观点:秦汉到隋唐、变态以及回归常态的三大阶段,如秦汉时期所开创的以皇帝制度、郡县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历史轴线;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国家分裂、门阀士族先后崛起并严重冲击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与破坏,但这一时期部分统治者重用寒门,门阀势力逐步衰落;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强化了皇权,门阀士族衰落,统治者选贤任能,出现了盛世局面、科举制为标志,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重新回归常态。最后总结,历史长河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会出现常态、回归常态的不同状况,坚持古为今用,使之与现实相融相通。
故答案为:
示例:观点:秦汉到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常态。
阐述:秦汉时期所开创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确立了皇权至上,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常态,对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豪强地主,破坏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出现了背离轴线的变态,三省制逐步形成,又为隋唐的回归奠定了基础,全国统一,分散了相权;庶族地主崛起,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改革吏治。以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趋向成熟,并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长河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会出现常态、回归常态的不同状况,坚持古为今用,使之与现实相融相通。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14 16:05:17;用户:15290311958;邮箱:15290311958;学号:48861359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合体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