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这一变化(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
C.促进国家形态转变 D.奠定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
2.下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
A.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B.严刑酷法实行暴政
C.地方官员权力被严重削弱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3.汉代法律有“原心定罪”、“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即将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作为其是否犯罪的根据,规定亲属间有罪相互隐瞒是正常的行为。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承袭秦朝法律制度 B.中华法系最终确立
C.世家大族左右官场 D.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4.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本意是便于铨选人才,并将用人权收归中央,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结党之风。后来,朝廷却对世家大族加以拉拢、依靠,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变质。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C.更加注重官员实际行政能力 D.不同阶层间的流动性增强
5.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6.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B.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D.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7.下表内容为不同史籍对清代中央官制演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内阁职权受到牵制 B.中枢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军机大臣位卑权重
8.1901年,慈禧太后和部分官员希望通过举行乡试来提振权威,团结士心。但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 B.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C.废除科举是当务之急 D.清政府对对方控制力削弱
9.1928年2月,国民政府大学院公布《小学课程暂行条例》,增设三民主义和党童子军等科。随后,教育部公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将“三民主义”改为“党义”,公民知识融入“党义”科目,“党义”教材专由中央党部、训练部编订。这些规定( )
A.意在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B.实现了国人思想上的统一
C.提升了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D.践行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0.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该表反映了(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 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1955年-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A.中共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B.中共由幼稚不断地走向成熟
C.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11.1972年,我国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表示要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七十年代末,又提出了“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即致力于全方位地发展和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变
A.旨在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B.促进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C.说明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立足于时代环境的最新形势
12.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 )
时间 概况
1980年2月 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1980年4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决定》
1982年4月 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
A.实现了干部队伍管理法制化 B.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D.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13.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发展
14.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国家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场战争( )
A.建立了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 B.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形成
C.确定不兼并不赔偿的新型国际准则 D.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15.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说,“我们所要探究的重大题目就是,维护公益和私人权利免受这种党争的侵害,同时保持民众政府的精神和形式”,如此以来,就能保证“通过这些手段,共和政体的优点得以保留,缺点可以减少或避免”。这反映了美国制宪的本质目的是( )
A.避免过度民主损害合法权益 B.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专制
C.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制衡 D.有效维护美国广大民众利益
16.【历代边疆治理】(14分)
材料: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豪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指出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17.【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14分)
材料一: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宣布成立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对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进行了规定,勾勒出议会民主制的雏型,从制度上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制度的基础。南方独立各省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是具有国会性质的机关,其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参议院议员及大总统选举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南京临时参议院,进行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选举。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民主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规定。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国会议员选举制度、省议会议员选举制度及大总统选举制度在内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民国初年的第一次国会选举、省议会议员选举及大总统选举。在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又相继制定了《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大总统选举法》,这些法律的形成确立了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
——摘编自唐可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评价》
材料二:1937年、1941年、1945年大部分抗日根据地所辖的乡、县、边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选举,选举产生了边区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原则,规定“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是真正具有“普遍而平等精神”的选举。当时边区90%以上的群众是文盲,为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晋察冀、晋绥、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均从实际出发,创造了投豆、票选、画圈、画杠等多种投票方法。此外,还表演选举话剧、出版选举报刊等,共产党员和干部则挨家挨户宣传选举的重要性,有的为了方便选民投票还背着投票箱上门。到1941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约有91%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摘编自王冬梅《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创性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选举制度确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活动(6分)。
18.【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5分)
材料一:为了纠正“分赃制”带来的腐败等弊端和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彭德尔顿文官法吸取别国文官制的长处,总结并提出一整套美国的文官管理规则。这些规则直到目前仍保持稳定。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虽然文官委员会几度险遭撤除,但仍得到保持和发展,直到1979年才改组为联邦人事管理总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9)在考试、任用、重新任用、恢复原职……等问题上,任何人绝不因为有生理缺陷而受到歧视。
——摘编自《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和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官制度对西方政府管理的影响(5分)。
19.【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2分)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具体史实,围绕“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的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正确)
参考答案
1-15:CADBA AADAA DCABA
16. (1)措施:①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②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③传播汉族文化,形成文化认同;④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任答三点6分)
特点:①对前代的继承创新;②政策的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因俗而变);③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④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两点2分)
(2)影响: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②加强了民族的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三点6分))
17. (1)原因: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推动;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选举制度的法律文件(任答四点8分)。
(2)评价:选举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使根据地人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从实际出发,具有创新性;调动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之后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经验。(任答三点6分)
18.(1)特点:通过法案将改革纳入法律程序;借鉴别国文官制度经验;以考试作为择优录取的基本方式;重视制度的稳定与发展;文官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以考绩制为核心,将能力和政绩作为考核任用标准。(答到三点6分)
原因: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官员腐败;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扩大政治权力;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需要;启蒙运动的影响。(答到两点4分)
(2)影响:积极:①规范了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③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答案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两点3分,消极一点2分)
19. 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或政治制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但本原精神不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
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