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下表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 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 实现统治权高度集中 D. 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晋、卫、鲁、燕都是武王、成王的弟弟,说明王室贵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D项正确;表格内容没有涉及诸侯权利与义务的信息,排除A项;表格内容反映了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不能反映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礼乐秩序,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不能够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2.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
A. 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B.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 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D. 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于商纣王东征的记载,考古出土的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记载完全相符,这说明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甲骨文是对国家事务占卜之后形成的文字,这不能证明甲骨文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排除A项;C项错在“全面而详细”,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甲骨文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 周初已有射箭、摔跤、御车等体育竞技比赛,但比赛不看重竞技成绩,而是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周初这种“君子之争”( )
A. 凸显儒家礼乐文化 B. 契合战乱频繁需求
C.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D. 反映礼的影响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由材料“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礼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就连体育竞技比赛中都蕴含着对礼的追求,这表明周初礼的影响广泛,D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诞生,与“周初”不符,排除A项;射箭、摔跤、御车等竞技比赛不看重成绩,说明当时体育运动的重点不是提高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并提出要“废先王之教”,广施刑法。在此,韩非子
A. 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B.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
C. 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D. 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以法来约束民众”“广施刑法”可以看出韩非子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故B项正确;A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C项也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5. 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 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 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 扩大了御史大夫监察范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说明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随时可以替代丞相。所以,上述规定有利于制约相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材料和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问题,排除D。
6. 汉景帝时,朝廷把秦时17岁傅籍,即男子正式成为征发徭役对象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籍;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坊、修治陵墓及送葬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这些做法( )
A. 消除了秦朝制度影响 B. 促进了小农经济产生
C. 践行了与民休息政策 D. 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改为20岁始傅籍”,“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可以看出汉景帝时期,减轻了人民的徭役负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C项正确;汉朝仍然受到秦朝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排除B项;材料政策涉及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未涉及对诸侯势力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7.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以下表述属于“司马氏骨肉相残”产生的影响的是
①被西晋中央政府平定,重新巩固了政权 ②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
③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④中原幸存者纷纷南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长期持续,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中原幸存者纷纷南迁。②③④表述都符合史实,故选B;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含①的选项A、C、D均排除。
8. 《文心雕龙》是成书于南朝齐末梁初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写作本书是为了发挥文章作为“经典枝条”的作用,以达到“‘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据此可知,《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是( )
A. 托古改制 B. 鉴前世之兴衰 C. 文以载道 D. 考当今之得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勰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仪节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文”,为发挥文章“经典枝条”的作用,写作《文心雕龙》,说明其目的是文以载道,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改革和传统间的关系,其写作目的并非托古改制,排除A项;鉴前世之兴衰与“‘五礼’资之以成‘六典’”等不符,排除B项;考当今之得失是文章的部分具体作用,并非《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 《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
A. 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B. 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
C. 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 D. 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的意思是朝廷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各司署衙门上的表章奏折,全都密令万顷等人参议决断,用来分散宰相的职权,由此可知相权被削弱了,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财政职能”的内容,B项排除;材料内容反映了分散宰相权力,不能说明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C项排除;题干内容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D项排除;故本题选A。
10.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宣政院 C. 宣慰司 D. 理藩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B项正确;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排除A项;元朝设置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C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吉林省的安图宝马城此前被认为是唐代渤海国的驿站。后经考古发掘,发现了祭祀长白山的玉册,上面刻有“癸丑”“金”“於”等字样,“癸丑”是金章宗明昌四年,史书记载这一年,金章宗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专家因此认定宝马城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这表明( )
A. 基本史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B. 考古发现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水平
C.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具说服力 D. 历史认识随史料发掘而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此前被认为是唐代渤海国的驿站”“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发现了祭祀长白山的玉册”,可得出新史料的出现更新了历史认识,即历史认识随史料发掘而不断发展,D项正确;“极大的不确定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决定”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更具说服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
A. 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 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 明代中后期早期资本家
D. “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等信息可知他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由题干中“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等信息可知他们转化为了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又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者,A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通过政治力量来扩充经济实力,而非学而优则仕,排除A项;当时尚未出现资本家,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的士大夫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北民南移”是明清之前中国移民史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明清时期,移民潮流出现了新的方向:一是由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向湖南、湖北、四川内地移民:一是周边省份向新疆、东北、台湾等地区以及海外移民。促成明清时期出现移民新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 少数民族的内迁 B. 经济重心的转移 C. 人口的快速增长 D. 外来物种的传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江南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产生了向湖南、湖北、四川内地移民和向新疆、东北、台湾等地区以及海外移民的新现象,C项正确;少数民族的内迁是明清之前“北民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在是南宋,排除B项;外来物种的传入,特别是玉米番薯的传入,客观上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图为近代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部分条款。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第六款前据当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D项正确;《南京条约》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订,排除A项;《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矮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臣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 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 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 项错误;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战争影响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悦)之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能与秦孝公“语数日不厌”且受到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两者对变法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客观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推动;私学的兴盛和百家争鸣。主观条件:秦国发展滞后,统治者锐意变革;秦孝公尊重人才并虚心纳谏,发布“求贤令”吸引有识之士;商鞅来秦并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从而得到赏识、重用。
(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以法治秦等。共识: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解析】
【分析】
【详解】(1)商鞅能与秦孝公“语数日不厌”且受到重用的原因,可以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反映的秦国的状况和秦孝公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2)商鞅变法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从材料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和“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以看出,二者均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点睛】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迅速,盛况空前。史家人才辈出,私人撰史蔚然成风。《隋书·经籍志》中的史部著录史书800余部,13000多卷并分史书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家传、谱牒也大量涌现。 ……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职史官制度和大臣监修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编纂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自此以后,历朝“正史”和“国史”的纂修便被国家政府所垄断。
——商编自雷震《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丁鼎《略论魏晋南北朝史学对唐代史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1)特点:盛况空前,人才辈出;体裁广泛;由私人修史兴盛和官方修史齐头并进到国家政府控制国史编纂;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日益完备。(答出三点即可)
(2)有利条件:门阀士族由强大到衰弱;江南地区的开发,均田制的实施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较大发展;经学地位动摇以及社会思想呈现活跃局面使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阶段,史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及政治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造纸术得到推广,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更加便利;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政权更迭丰富了著史视角;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谱牒之学和家传研究更加普遍;司马迁著《史记》带来的社会效应。(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迅速,盛况空前。史家人才辈出,私人撰史蔚然成风”可知,盛况空前,人才辈出;根据材料“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家传、谱牒也大量涌现”可知,体裁广泛;根据材料“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编纂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可知,由私人修史兴盛和官方修史齐头并进到国家政府控制国史编纂;根据材料“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职史官制度和大臣监修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可知,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日益完备。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至唐朝(中国)。有利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到唐朝,门阀士族由强大到衰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均田制的实施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较大发展;从学术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经学地位动摇以及社会思想呈现活跃局面使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阶段,史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及政治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从技术条件看,这一时期造纸术得到推广,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更加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政权更迭丰富了著史视角;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谱牒之学和家传研究更加普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著《史记》带来的社会效应。
18. 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
材料二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
【答案】(1)问题: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封建制度的弊端。
(2)因素:专制主义历史传统;文化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清朝皇帝喜好个人独裁的思想倾向。
【解析】
【小问1详解】
问题:根据材料“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纪律不严,泄密严重。
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制度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进步。
【小问2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因素包括,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文化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根据材料“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可知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因素还包括清朝皇帝喜好个人独裁的思想倾向。
19. 材料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观点: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理由: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却在中国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
示例二:观点:不同意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理由: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中国幅员辽阔,企图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为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认识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可认同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中英正常贸易逆差、英国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清政府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等方面说明其理由。还可不认同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英贸易关系上的利益冲突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求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方面说明理由。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下表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 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 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 D. 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2.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率军征伐东夷,其间经过商丘并进行了占卜,卜辞上说:“壬寅王卜在商贞于亳。”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东征行进的顺序和需要到达的时间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
A. 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B.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 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D. 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 周初已有射箭、摔跤、御车等体育竞技比赛,但比赛不看重竞技成绩,而是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周初这种“君子之争”( )
A. 凸显儒家礼乐文化 B. 契合战乱频繁需求
C.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D. 反映礼的影响广泛
4.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并提出要“废先王之教”,广施刑法。在此,韩非子
A. 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B.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
C. 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D. 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5. 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控制
B. 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 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6. 汉景帝时,朝廷把秦时17岁傅籍,即男子正式成为征发徭役对象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籍;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坊、修治陵墓及送葬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这些做法( )
A. 消除了秦朝制度影响 B. 促进了小农经济产生
C. 践行了与民休息政策 D. 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
7.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以下表述属于“司马氏骨肉相残”产生的影响的是
①被西晋中央政府平定,重新巩固了政权 ②长期战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
③中原人口大量死亡 ④中原幸存者纷纷南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文心雕龙》是成书于南朝齐末梁初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写作本书是为了发挥文章作为“经典枝条”的作用,以达到“‘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据此可知,《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是( )
A. 托古改制 B. 鉴前世之兴衰 C. 文以载道 D. 考当今之得失
9. 《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
A. 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B. 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
C. 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 D. 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
10.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宣政院 C. 宣慰司 D. 理藩院
11. 吉林省的安图宝马城此前被认为是唐代渤海国的驿站。后经考古发掘,发现了祭祀长白山的玉册,上面刻有“癸丑”“金”“於”等字样,“癸丑”是金章宗明昌四年,史书记载这一年,金章宗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专家因此认定宝马城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这表明( )
A. 基本史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B. 考古发现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水平
C.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具说服力 D. 历史认识随史料发掘而不断发展
12.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
A. 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 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 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 “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13. “北民南移”是明清之前中国移民史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明清时期,移民潮流出现了新的方向:一是由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向湖南、湖北、四川内地移民:一是周边省份向新疆、东北、台湾等地区以及海外移民。促成明清时期出现移民新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 少数民族的内迁 B. 经济重心的转移 C. 人口的快速增长 D. 外来物种的传入
14. 下图为近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部分条款。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第六款前据当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15.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矮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臣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 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 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 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地位
二、非选择题部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悦)之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能与秦孝公“语数日不厌”且受到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两者对变法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迅速,盛况空前。史家人才辈出,私人撰史蔚然成风。《隋书·经籍志》中的史部著录史书800余部,13000多卷并分史书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家传、谱牒也大量涌现。 ……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职史官制度和大臣监修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编纂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自此以后,历朝“正史”和“国史”的纂修便被国家政府所垄断。
——商编自雷震《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丁鼎《略论魏晋南北朝史学对唐代史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8. 中国古代的政制设计以加强君主专制为中心,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皇帝)谕: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自去年正月以后,军机处颇觉整饬严肃,闲杂人等亦觉稀少。近日又觉废弛,军机处台阶上下,窗外廊边,拥挤多人,借回事画稿为名,探听消息。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广为谈说,信口批评,实非政体。
——《枢垣记略》卷一四
材料二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然而,决策制度化在方便皇帝独裁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因其改变了顺康以来传统统治方式和权力结构,逐渐给皇权带来了一些新的异己因素,就是其创始者始料不及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朝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加强,绝非军机处或内阁一两个官僚机构所能促成,它是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皇帝的个人素质(主要是其统治思想),尤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治的演变方向。
——高翔《略论清朝中央权力分配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机处发展到清中期以后出现的问题,指出它所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封建专制强化的多种因素。
19. 材料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观点(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请说明理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