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宗法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C.郡县制必然战胜分封制D.动荡与巨变是时代特征
2.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缓和了东吴内部的矛盾
3.下图为845~865年唐朝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占比例。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中央仍有较大影响力B.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
C.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
4.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而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平等B.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
C.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5.王夫之指出:“天为民立君,君置臣以佐其治天下,故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君待臣以非礼,视臣如草芥,辱其人格,屈其志气”,则臣应坚持原则,保持个人节操,不应在“天下无不是底君”的说法下盲从受辱,逆来顺受。此论
A.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叛逆B.隐含着限制君权的进步思想
C.矛头直指君权神授的思想D.阐述了民族气节的重要意义
6.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其多种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京剧的形成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强化B.文化隔阂消除C.意识形态宽松D.民族交融加强
7.下表是关于京师同文馆翻译处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记述。据此可知,该时期的翻译活动
京师同文馆翻译处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目的 “窃查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 “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颉顽,因想一法将西国书籍译出,不独自增见识,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又想书成后可在各省设院讲习,使人明此各书,必于国家大有裨益。”
译书 30余种,以公法、律例、史略为主 170余种,以兵政、技术、自然科学为主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宣传维新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C.以学习西方制度为主要内容D.是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8.下图为1912年8月《真相画报》刊登的漫画《专制椅》。该漫画表明
A.袁世凯复辟帝制缺少社会基础
B.浪漫主义推动了民国文艺创作
C.当权者若再行专制将面临危险
D.北洋军阀专制混战引起了不满
9.在1919年7月11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张闻天发文表示对当时的政府“切实劝告无用”,“奔走呼号无用”。主张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来个“一切废除”,然后建设一
个“健全的民主共和国”。这反映出张闻天
A.主张大力声援上海的工人运动B.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C.强调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必要性D.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10.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各地区及各界代表为了边区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案对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贫民重点关注,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抚得到了重视。这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A.革命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B.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注重社会保障进行社会动员D.运用革命理论武装人民群众
11.1980年,重庆市提出并推行“商业四放开”“工业五自主”措施,即让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价格、分配、用工上有自主权,国营工矿交通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定价、劳动用工、内部分配、技术改造上实行自主。这些举措
A.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B.开启重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C.有利于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D.适应城市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
12.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即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
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13.12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了一些新变化。不少教士受君主委托著书立说,大力宣扬国王功德和高贵出身。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这些变化
A.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体现了世俗王权扩大的要求D.导致西欧政教冲突局面出现
14.15、16世纪以来,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下图反映了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世界市场的拓展
C.资本输出成为主导D.工业革命的完成
15.1776年,在北美大陆流传的《常识》写道:“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这
A.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B.标志着美利坚民族形成
C.表明英国殖民体系瓦解D.利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煤炭古代亦称“石炭”,同体积的煤炭与薪炭的理论热值比约为1.659∶1。战国时期,煤炭即开始用作燃料。宋朝时,煤炭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宋人对煤炭成分的认识有较大的提高,已发现煤中含有硫等物质。北宋在各地设有众多掌管税收的石炭务及专门“受纳出卖”煤炭的石炭场。时人指出:“石炭自本朝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还有人略带夸张地写道:“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燃)薪者”。近年来,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先后发掘出了一批用煤作燃料的宋代瓷窑遗址。
——摘编自柴国生《宋代能源结构变迁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利用筹议海防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开采煤铁,以济军需”,获得允许。到1894年,全国共建立了16个近代煤矿,但只有直隶开平、北京西山两处经营较好。开平煤矿出煤后,由于运费低廉,很快压倒日本煤,占领了天津市场,并且通过天津转运往长江沿岸众多城市。甲午战后至清末,全国新建煤矿43座,其中华北有19座。在山东淄川、博山还建立了中德合资的煤矿,英国也在河南焦作建立了福公司。1914年,五千余名煤矿工人参与反对英国福公司随意侵占矿区的斗争,使“焦作市面颇为惶恐”。
——摘编自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200多处小型煤矿,年总产量仅有3243万吨。1949年,国家成立了统一的能源行业管理部门即燃料工业部,其下设有专门管理煤炭的煤炭管理总局。从1953年开始,我国重点推进了15个老矿区和10个新矿区的建设,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专业化队伍,为后来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奠定了基础。1955年,燃料工业部被分拆成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煤炭行业第一次有了专业和专门的中央一级管理部门。1957年,全国煤炭工业产能增至1亿吨。
——摘编自武强、张立宽《新中国70年煤炭工业铸就十大辉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煤炭开采利用的特点,并简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华北地区煤炭业发展的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煤炭业发展的优势。(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6、17世纪是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代,英国人需要重新界定自己的族群属性。一些“古物学家”自觉参与了对英国文明核心要素的研讨。威廉·坎姆登对罗马哈德良长城等作了多次实地勘察,收集石碑、钱币等实物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阐发了英国文明中的罗马因素。随着15世纪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日耳曼尼亚志》流传日广,古物研究日益关注英文明中日耳曼要素。威廉·兰巴德强调了英国法律的日耳曼特征。1605年,维斯特根明确指出:“英国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
——摘编自陈日华《古物学家与近代早期英国民族认同建构》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新史学思潮
人物 观点
严复 “前史”“于君公帝王之事,则虽小而必书,于民生风俗之端,则虽大而不载。”
梁启超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一刻不容缓者也”。“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汪荣宝 “若政治,若法律,若宗教,若产业,若学术技能,无一非人间社会之产物,即无一非历史之要素”,只有对历史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才能认识“历代国民全部运动进化之大势。”
——摘编自胡逢祥等《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
材料三依照刘大年的看法,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阶段中,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矛盾斗争各有其特点。因此,新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要根据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只讲政治事件,也要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不只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要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刘大年作为亲历抗战全过程的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了认真地思考,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
争。刘大年认为,讲过去的事,回答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张海鹏《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古物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史学思潮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刘大年的主要史学思想。(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在《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一书中,作者本·威尔逊追溯了7000年前的城市起源,勾勒了延续至今的城市发展史,以此揭开“什么造就了城市”的真
正奥秘。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1章城市的黎明 乌鲁克(前4000~前1900)(注: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古城)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座古城)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 罗马(前30~后537) 第5章饕餮之都 巴格达(537~1258) 第6章战争之城 吕贝克(1226~1491)(注:位于今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 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第10章巴黎综合征 巴黎(1830~1914)
——(英)本·威尔逊《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二历史期中参考答案
1—5 DAACB 6—10 DDCBC 11—15 ABCBD
(23分)
特点:开采范围广,以北方地区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控;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生活和手工业生产。(一点2分,共6分)
原因:煤炭相比薪炭热值高,实用性强;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手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煤的需求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一点2分,四点7分)
推动了中国煤炭业的现代化,及近代工业的发展;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一定程度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一点2分,共7分)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只答国民经济的恢复,或“一五”计划的实施,或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也给1分,但不重复给分);设立了专业、专门的中央管理部门。(一点1分,共3分)
(21分)
古代罗马、日耳曼文化的积淀;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需要重新构建民族认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形成重探索的风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2分,共8分)
主张:应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记述、研究的范围必须扩充到涵盖全体国民和人类社会各方面;提倡民族主义,助力救亡强国运动。(一点1分,共3分)作用: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冲击顽固保守观念,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觉醒;促进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一点2分,共5分)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依托时序关注历史的各个方面与国内各民族;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历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鉴往知来。(一点1分,共4分)
(12分)
示例
答:论题:战争与城市(2分)
阐述:公元前4世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经历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先后占领今埃及、西亚大部分地区,并深入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了加强对埃及的管理,彰显所取得的赫赫战功,他在尼罗河口建立起了亚历山大里亚这一国际大都市(4分);古罗马原只是罗马中部的一个城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罗马人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起版图辽阔、以地中海为内海的大帝国,罗马城也由此从最初的小城变成了公元前30年后的“巍峨帝都”。(4分)
综上,从一定程度上讲,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某些古代城市的发展。但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无疑对人类城市的发展起着破坏作用,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1分)
(书写规范,卷面美观,1分。但只给前面部分得分在8分以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