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历 史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河南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一处都邑遗址,遗址面积117万平方米。其中发现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还发现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A.实行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呈现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
C.部落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D.源于军事防御功能而兴起
2.西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被称为四夷之乐。四夷之乐虽迥异于中原雅乐,但周朝统治者仍通过取风、采诗、雅译等方式将其纳入礼乐系统中。这一做法 (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强化了皇权对文化艺术的控制
C.有利于华夏共同体的形成
D.说明各地文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架构;管子亦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万民”;墨子更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的主张。由此可见 ( )
A.各学派主张逐渐趋于一致 B.土地兼并现象受到抨击
C.反对等级制成为百家共识 D.民众利益受到一定关注
4.有学者摘抄睡地虎秦简中关于偷盗治罪的典型律令如下表。据此可知,秦朝法律 ( )
条目 内容
1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以论妻 妻智(知)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为收。”
2 “甲盗,臧(脏)直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 同论。”
3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 毋论。”
4 “削(宵)臧(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A.注重保护国家财物
B.得到了民众广泛认可
C.呈现男女平等趋势
D.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5.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分赵为赵和河间二国;分齐国为齐、济南、淄川、胶西、胶东、济北等六国;分淮南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
B.反映出“推恩令”得到落实
C.折射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D.旨在缩减朝廷的财政开支
6.司马迁的《史记》中载有《项羽本纪》,而到东汉编修的《汉书》中却将项羽写入列传;《史记》里有《吕太后本纪》,而东汉的《汉书》却将其改写为《高后本纪》,并增加《惠帝本纪》。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 )
A.修史水平的提高 B.正统观念的加强
C.英雄情结的消散 D.女性地位的降低
7.考古工作者研究北朝墓志发现,北方诸多民族包括鲜卑、匈奴、柔然、高车等皆存在祖述炎黄的现象。如鲜卑族的拓跋、宇文、慕容、步六孤氏、贺兰氏、纥豆陵氏、贺娄氏等族群皆以黄帝苗裔自诩。匈奴的呼延氏、屠各刘氏也以轩辕氏之后自称。这些现象的存在 ( )
A.说明鲜卑族的封建化程度最高
B.反映出中原先进文明具有向心力
C.体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
D.为减缓民族间的冲突提供了保障
8.唐朝诗人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中唐以后,江南地区成为唐王朝的财赋中心,江南的赋税和物资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
A.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推动了统治区域扩大
9.贞观初年,唐太宗反复强调:“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据此可知,唐太宗 ( )
A.注重总结治国经验 B. 切实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C.能够做到虚心纳谏 D.将唐朝推向了全盛局面
10.唐初,除三省长官外,也常以他官兼任宰相之职,而假以有关名号,如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参知机务、参掌机密等,此类名号先后有四十余个。这表明,当时( )
A.监察系统职能不断健全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尚书省的决策权力扩大
D.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11.《新唐书·西域传下》说:“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
A.丝绸之路上商业的繁荣
B.中外学者文化交流频繁
C.西北部藩镇割据的情况
D.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发展
12.宋朝人说:“本朝立法,以知州不足恃,又置通判分掌财赋之属。”通判作为一州第二把手,不但主管一州财政,还参与司法。一州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大事,必须要有通判的参与签名方可施行。这一做法 ( )
A.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发挥
B.平衡了文官与武人地位
C.铲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极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3.北宋时期,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在今华北平原北部大量植树,下表为部分记载。宋朝此举旨在
( )
记载 出处
宋太祖建隆二年“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课民种树” 《宋史》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内出《北面榆柳图》示辅臣,数逾三百万” 《宋会要辑稿》
宋仁宗时下诏“自保州以西无塘水处,广植林木”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仁宗下诏“河北堤塘及所在闲田中官所种林木,毋辄有采伐,违者置其罪” 《宋会要辑稿》
A.大量开发北方林木资源 B.培养环保意识
C.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D.增加百姓收入
14.宋代“朝廷无世臣”,官僚地主能够世代为官的非常少见,基本上是三世而衰。宋人张载言大部分的官僚只能数十年或者两三代保持他们的官位和财产,而后代之而起的是另一批新的权贵。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
A.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
C.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D.土地兼并得到了抑制
15.根据考古发现,宋元时期,泉州周边迅速崛起一批瓷窑,如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晋江、泉港、丰泽等地,窑口分布密集、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品种和数量较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B.大一统政局有利于技术变革
C.工商业市镇率先在泉州出现
D.海外贸易刺激国内经济发展
16.蒙古平定云南大理后,在其地实行草原上通行的万户制度,但云南地区动荡不止。元朝建立后,赛典赤受命至云南建立行省,他进行调查后决定废止万户制度,试行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官吏的制度。结果收效显著,于是在南部边疆地区普遍推行。元朝在云南的举措 ( )
A.兼顾大一统和因俗而治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受猛安谋克制度的影响
D.有效解决了民族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 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陈坦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微耆艾、叙少长而观焉。 既饯,而与计偕,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律曰:“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摘编自杜佑《通典·选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其所述唐代制度的名称及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制度实行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率领西岐周军推翻了当时的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结束了五百年的商朝统治。 1917年,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他看来,“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后来又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殷周之变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开始,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而且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等
根据材料相关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对材料观点可赞成、可否定,也可另有观点;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按方位分别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其核心内容,其中“礼”作为礼法制度,上以治国,下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在判断华、“夷”之区别时,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 凡是遵从周王朝礼制文化者为华,有违者则为“夷”、为“狄”。《论语·宪问》中孔子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摘编自王建旭《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
材料二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下诏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又言“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缓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后世李隆基总结为:“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突厥人的原各级官僚制度一应保存。唐太宗征服回纥各部之后,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唐太宗由此被回纥各部尊为“天可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观念不同于孔子之处,并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据吴慧《从商税看北宋的商品经济》等
材料二 下表为宋真宗天禧年间代表性年份的财政收支状况
天禧五年(1021年)财政收支表
品类 收入 支出 单位 单价(文/X)
钱 2 981 2 974 万贯 770
粮(五谷) 2 983 3 458 万石 400
绢 l 151 4 268 万匹 1 000
布 306 130 万匹 200
草 3 000 3 458 万束 20
丝棉 2 316 2 013 万两 75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单位 盈余
汇总 6 408 10 633 万贯 -4 225
—据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所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真宗天禧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6分)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历史 参考答案
1. B 【解析】从材料看到,该地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都邑、防御设施以及宫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呈现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因此 B项正确。A项“君主专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不能根据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就得出“源于军事防御功能而兴起”的结论,D项排除。故选 B项。
2. C 【解析】从材料看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得到西周统治者重视,将其纳入礼乐系统之中,这有利于华夏共同体的形成,因此C项正确。A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说法不符合西周时期的现实情况,排除。B项“皇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均衡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
3. D 【解析】从材料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蕴含着对民生的关注,由此可见民众利益受到一定关注,因此 D项正确。A 项“趋于一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反对等级制成为百家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 D 项。
4. D 【解析】从材料看到,秦律注意对故意犯罪和无意犯罪进行区别,体现出秦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此 D项正确。A 项“国家财物”的说法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民众广泛认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男女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 项。
5. A 【解析】从材料看到,汉文帝注意分化诸侯国势力,这有利于汉朝的政治治理,因此 A 项正确。B项“推恩令”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南方经济的发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缩减朝廷的财政开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A 项。
6. B 【解析】从材料看到,东汉编修的《汉书》站在汉王朝立场上编修史书,将项羽写入列传,增加《惠帝本纪》,反映出东汉时期正统观念的加强,因此 B项正确。A项“修史水平的提高”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英雄情结”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女性地位的降低”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 B项。
7. B 【解析】从材料看到,北方诸民族崇敬认同中原人文始祖黄帝,这反映出中原先进文明具有向心力,因此B项正确。A项“鲜卑族的封建化程度最高”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将拓跋氏等改为汉姓,“孝文帝改革”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C 项排除。D项“为减缓民族间的冲突提供了保障”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 B项。
8.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开通后,南北交流加强,经济往来频繁,C项正确。推动江南地区开发、缓解社会矛盾与题干旨不符,排除 A、B两项。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并未推动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 C项。
9. A 【解析】从材料看到,唐太宗强调治国理政要注重克制君主私欲,不轻易发布满足君主私欲的旨意。据此可知当时唐太宗注重总结治国经验,因此 A项正确。B项“切实保护了百姓利益”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C项“纳谏”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将唐朝推向了全盛局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项。
10.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实行群相制,通过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弱化相权、加强君权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系统,A项排除。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行使决策权,C项排除。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 B项。
11.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域地区商人缴纳的税赋能够供应边疆地区的军镇,这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商业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学者文化交流,排除 B项。藩镇割据和周边民族政权状况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C、D两项排除。故选 A 项。
12.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判对知州进行监督和制约,这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A项正确。知州和通判都是地方文官,排除 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极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 A 项。
13. C 【解析】从材料看到,宋朝在边界大量植树并严加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旨在迟滞契丹骑兵进程,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因此 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可排除。 故选 C 项。
14.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宋代的官僚很难再像过去的门阀士族那样世代垄断官位,平民阶层的上升渠道被打开,因此出现了材料现象,A 项正确。宋代门第观念淡化,排除 B项。儒学思想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 C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 D项。故选 A 项。
15. D 【解析】从材料看到,外贸港口泉州周边崛起大批瓷窑,这可以用来说明海外贸易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因此 D项正确。A项“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一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率先在泉州出现”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 D项。
16.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赛典赤在云南推广行省制,这体现了对“大一统”的重视;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朝廷官吏,这表明元代边疆治理注意因俗而治,A项正确。“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有效解决了民族矛盾”说法绝对,排除 D项。故选 A 项。
17.【答案】(1)名称:科举制。 (2分)
特点:继承传统;考试科目众多;体制较为完备;与官学教育联系紧密;追责机制严格。(4 分,任答 2点即可)
(2)意义: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公平公正。(任答 3点得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等信息可知,此制度为科举制。从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既饯,而与计偕”“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等信息可得出特点。
第(2)问,从材料“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意义。
18.【答案】示例: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较殷周之际更为广泛深刻。(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铁犁牛耕推广使用,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先后变法,建立起君主专制,确立了封建制度;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区域统一逐渐形成。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由分散分裂转向国家统一的大变革时期,其涉及范围和深刻程度都远超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10分)
评分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从材料看到,王国维等人认为截止到 1917年,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最为剧烈,这一变革开启了封建制度,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等。考生在作答时可以赞同以上观点,也可以根据所学否定或修改相关观点,当然也可以提出其他观点,只要考生观点明确,阐述时史论结合即可。
19.【答案】(1)主要内容:华夏文明处于领先地位,周边民族文明程度较低;以文化标准区分华夷;主张积极捍卫华夏文明。(4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保护中原文明;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任答2 点即可)
(2)不同:强调华夷一体;淡化族群差异;因俗而治;对周边民族尊重包容。 (4分,任答2 点即可)原因:唐朝国力的强盛;长期的民族交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4分,任答 2 点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华夏族群扎根的中原地区乃是天下文明中心”“中原以外的其他部族,茹毛饮血”“主要以是否遵从周王朝的礼制文化为准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内容。第二小问,从材料“孔子的华夷观与华夏文化自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意义。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尊重突厥人的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册封回纥各部首领为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不同。第二小问,从材料“贞观十八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回纥各部作为藩属国定期上贡唐朝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原因。
20.【答案】(1)税收实物多样;商税收入增多;货币税和实物税并存;财政入不敷出。(6 分,任答 3 点即可)
(2)原因:商品经济的活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传统税收制度的影响;“冗官”“冗兵”以及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真宗天禧”对应的商税变化趋势,材料二“品类”列、“汇总”及“盈余”行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特点。
第(2)问,考生作答时须注意,既要解释商税收入增多的原因,还需要解释税收种类相关特点的原因,以及财政入不敷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