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反映原始人类生活的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北京人生活场景有( )
A. 打猎、采集食物 B. 使用打制石器 C. 过群居生活 D. 人工取火
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民族认同 B. 华夷有别 C. 中央集权 D. 天朝上国
3.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二里头铜鼎 B. 司母戊鼎
C. 利簋 D. 三星堆青铜面具
4.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 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史记》记载,“……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该材料直接反映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度 D. 推恩令
6.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7.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
A. 加强了西周统治 B. 实现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割据分裂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8.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 变法违背民意 B. 变法深入贯彻 C. 变法遇到阻力 D. 变法宣告失败
9.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 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它开始确立于( )
A. 战国时期的秦国 B. 秦朝 C. 唐朝 D. 西周
1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A. 远古人类的产生 B.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盘古传说的真实 D. 早期国家的建立
12.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铜面具
13.夏曾佑说:“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孔子奠其基”指的是( )
A. 创立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封建文化基础 B. 创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奠定了日后中原王朝的基本统治范围 D. 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
14.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与以下哪一措施相符合( )
A. 提倡勤俭治国,有利于廉政风气形成 B. 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 提倡以农为本 D. 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15.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 秦朝实行暴政 B. 统一文字 C. 设立郡县 D. 开凿灵渠
16.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可以避开野兽虫蛇;半坡居民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便于防寒和炊煮。这反映出当时( )
A. 居住形式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B. 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C. 南北方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巨大 D. 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17.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 造字方法多样 B. 记载内容丰富 C. 出现年代最早 D. 发现数量很多
18.“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19.小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役的资料,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七雄 C. 商汤灭夏 D. 武王伐纣
20.下列选项中,对表格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诸子百家代表及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注重法治 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
A. 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 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 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 古今思想南辕北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河姆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注:“邦畿”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围属其管辖的地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论文)
材料三: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请你仿照示例,利用材料一中的文物,完成一组推论。 (4分)
示例:史实: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推论:说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雕刻技术。
史实: ______ 。
推论: ______ 。
(2) 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3分)
(3) 都江堰建造于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国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都江堰的功能。(3分)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种)(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流沙》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强国兼并地盘,弱国丧失江山。
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 材料一中“七雄戈戟乱如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2分)
(4) 材料四反映了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局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次,孔子从泰山旁路过,见一个妇女在坟前痛哭,便打发学生去询问。原来妇女一家为了逃避残暴的统治,从家乡流亡到这里,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先后都在这里被老虎吃掉了,但还是不愿回到家乡。孔子不禁叹道:“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1) 在材料一中,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他希望君主实行怎样的统治?(2分)
(2) 材料二是孔子的言论,对于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2分)
(3) 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学习中国文化。对此,你如何理解“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3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ABC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知道题干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B正确。ACD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B错误;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错误;李冰父子是秦国时期蜀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都江堰,知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解析】“……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直接反映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题干材料直接反映的是分封制。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可知,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从事原始农耕生活。
故选:A。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知道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卫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故选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统治,但并未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排除B;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据分裂,相反为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故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统治。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这反映了变法深入贯彻。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故选:B。
本题考查的商鞅变法的作用。考查学生通过解读题意再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制”应该是郡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郡县制的创立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对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准确记忆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郡县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知识点,应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
11.【答案】B
【解析】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知,以上材料证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证实我国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的兴起。
故选:B。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知道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解析】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故“孔子奠其基”指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封建文化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廉政风气形成。这表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A项正确;材料反映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不能说明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汉文帝提倡以农为本,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汉文帝提倡以德化民,废除了部分严刑苛法,并没有彻底废除,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度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A项正确;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B项;设立郡县是秦始皇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排除C项;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开凿灵渠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等知识。
16.【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材料“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可以避开野兽虫蛇;半坡居民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便于防寒和炊煮。”可知,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半坡居民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建筑,好处是冬暖夏凉,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自然环境;而河姆渡人则住“干栏式”房子,可以防水、防潮、便于通风、防炎热,适合南方的自然环境,A项正确。
B.题干主要强调居住形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未涉及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排除B项。
C.题干主要强调居住形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未体现南北方经济文化,排除C项。
D.题干主要强调居住形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未阐释贫富差距,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识记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河姆渡人、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相关知识。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项正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禹,排除A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知道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之间进行的战争。
故选:B。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诸子百家的思想存在很多相似点,一脉相承,说明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深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之一。故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旨在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百家争流派众多或禁铜思想,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在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而我们今天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说认知一致,只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继承和发展诸子百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小题1】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上绘有家畜猪的形象
【小题2】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仿写,推论合理即可。如可以选择材料一中的图片三猪纹陶钵,阐述史实为“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上绘有家畜猪的形象”。由此可得出的推论是“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
(2)根据材料二中的“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二中的“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分封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修筑于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三中的“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建造了都江堰”可知,秦国修筑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根据材料三中的“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一可知,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从材料二中的“论文”可知,研究论文可以帮助深入地了解历史;从材料三中的“《中国古代史》”可知,图书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
故答案为:
(1)史实: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上绘有家畜猪的形象。推论: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
(2)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时期:战国时期。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等多种用途,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途径:出土文物,图书资料,研究论文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以及这一制度的作用、秦国建造都江堰的目的以及都江堰的功能、了解历史的途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以及这一制度的作用、秦国建造都江堰的目的以及都江堰的功能、了解历史的途径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歼灭对方,统一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小题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小题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4】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变法的意义、百家争鸣以及这一局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变法的意义、百家争鸣以及这一局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统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小题2】教育意义:孔子要求我们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小题3】理解: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孔子思想及教育贡献。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孔子思想及教育贡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