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 B. 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 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 D. 大鸿胪、礼部、四夷馆、理藩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清朝。结合所学可知,典客、典属国是秦朝设立,大鸿胪是汉朝设立,礼部和鸿胪寺是隋唐开始设立,宣政院是元朝开始设立,提督四夷馆是明朝设立,理藩院是清朝设立。宣慰司是元朝对西域所设的管理机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BC项。故选D项。
2.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分析出,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会受到之前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排除A项;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与题干信息和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频遭割让”,排除D项。故选C项。
3. 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 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 反映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
C. 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 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材料“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可知,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排除A项;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4. 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 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 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 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在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大,并且和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相符,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B. 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C.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国在中苏结盟的同时又注重改善中英关系,并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兼顾灵活的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而非普惠性,排除A项;改善与英国关系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52年,全国共有36所高校设立俄语系。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缩小俄语教学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有29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同时,俄语专业硕士点得以建立。这些变化表明( )
A. 人民教育体制逐渐建立 B. 国家关系影响外语教育
C. 新中国外交正走向成熟 D. 俄语成为对外语言首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中“1952年……36 所高校设立俄语系”“1964年……提出缩小数学规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有29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俄语得到社会层面的重视;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俄语受到限制;而到20世纪80年代,全方位外交形成,与苏联外交关系逐步恢复,俄语的重要性也再次凸显,这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国家外交关系的影响, B项正确;教育体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 项;新中国外交成熟是在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俄语与其他语言对比,排除 D项。故选B项。
7. 1887年,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币,银元正式流入市场。1890年后各省先后仿效广东设局铸造银元。由于意见不一、标准各异,各省所铸银元的分量、成色甚至单位均参差不齐,并且都标明本省省名,很难在全国通行。该现象反映出( )
A. 银元已经成为法定货币 B. 清末新政激化社会矛盾
C. 清末中央集权弱化 D. 货币流通较为紊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清末各省设局铸造银元,造成银元制度混乱,影响流通,未建立统一的银元制度与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控制力减弱有关,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将银元作为法定货币,排除A项;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银元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货币流通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8. 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
A. 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唐中叶(中国)。根据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可知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这是因为编户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9.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②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③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府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等一切劳苦民众,①项正确;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期间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随后苏维埃政府加以贯彻实施,②项正确;苏维埃政府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④项正确,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是与南京国民政府相互对峙的政府,不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府,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根据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受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事实上,如史鼐1920年任主事,杨晋源1924年任佥事,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A. 公务员选拔体现出新旧交织的特征 B. 注重对官员的甄别审查
C. 文官制度实施过程中效度出现偏差 D. 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至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文官考试合格人受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员学习满后即可分配岗位,但是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有些合格人员学习期满的几年后才被分配岗位,出现了考试与任用出现偏差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公务员选拔方式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北洋军阀时期文官任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注重对官员的审查,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五服”(一种以父系血缘分辨亲疏的等级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引五服入律始于《晋律》,如亲戚间的财产侵夺案件的量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准五服以治罪”原则在《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中得到了沿用和发展。由此可知,“五服”入律( )
A. 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 B. 催生了封建伦理
C. 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五服”入律是指以礼入法,而礼属于儒教伦理(孔子主张恢复周礼),C项正确;“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封建伦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三纲五常论,排除B项;“五服”入律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东罗马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拜占庭帝国为缓和社会矛盾,完善法典,放宽了对子女、妇女和奴隶的限制,提升了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据所学,《查士丁尼法典》坚持而非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排除A项;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与法典增加了“释放奴隶的条文”等不符,排除B项;仅有材料案例不足以说明罗马法形成了“完整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
A.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 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以来中国。据所学可知,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1992年以来,国家加快了经济类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此举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D项正确;立法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之一,但是1992年以来国家加强经济立法主要不是为了加强宏观调控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排除A项;加强立法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措施之一,但是1992年以来国家加强立法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排除B项;C项错在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强学会,该会由康有为任主讲,户部侍郎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同年11月,康有为又组建强学会上海分会,主要吸收江浙沪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参加。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三立、汪康平、章太炎、黄遵宪等人,均出其里。由此可见,维新变法运动( )
A. 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B. 得到社会上层支持
C. 影响多数知识分子 D.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北京强学会由户部侍郎任会长,上海分会则主要吸收江浙沪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可见,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社会影响,D项正确;维新变法脱离广大群众,故排除A项;不是所有社会上层都支持维新变法,排除B项;仅凭北京和上海的部分知识分子接受维新思想,不能得出维新变法影响多数知识分子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A. 政治变革渐为晚清社会风潮 B. 戊戌变法不断深入发展
C. 清末新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D. 民主革命形成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说明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立宪的社会呼声高涨,A项正确;戊戌变法在1898年戊戌政变后就宣告失败,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全国上下呼吁立宪,而非支持清末新政,结合所学,立宪派不满清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动作缓慢、缺少诚意,排除C项;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兴起,但没有到“形成社会共识”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表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期 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其他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7.7%
A. 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 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世纪末中国译著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在1902年至1904年间,我国翻译的著作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类比例上升,说明这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这促进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入,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译著中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的著作比例上升,不代表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并且“普遍”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都不是儒学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及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及实质,指出20世纪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答案】(1)表现:众多银行倒闭;多国放弃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崩溃。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连接为一体)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货币战、关税战、倾销战(或者资本主义各国奉行经济利己主义)国际金融缺乏协调机制。
(2)表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趋势:由单一货币体系向“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转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可知,众多银行倒闭;根据材料“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可知,多国放弃金本位制;根据材料“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可知,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崩溃。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时间“1930年”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连接为一体)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根据材料“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可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货币战、关税战、倾销战(或者资本主义各国奉行经济利己主义)国际金融缺乏协调机制。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二战后(世界)。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可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可知,加强国际的联合;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贸易金融体系。
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三小问趋势,结合英镑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可知,由单一货币体系向“一主多元”,再向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转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关条约》及随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使日本完全取得了与英、法、美等列强相同的贸易通商权益。《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第九款规定:“凡各货物日本臣民运进中国或由日本运进中国者,又旧本臣民由中国运出口或由中国运往日本者,均照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各税则及税则章程办理。凡货物于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税则及税则章程之内,并无限制禁止进、出口明文,亦准任便照运。”《马关条约》第六款还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1925年8月,依据华盛顿会议通过的《有关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北京政府向有关各国发出参加关税会议的邀请上海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执政段祺瑞称“夫不平等条约既倡自英,我国亟宜向英严重交涉,务达取消之目的,还我国关税自由之独立主权,全国国民誓为后盾”。《申报》发表评论或刊文宣传关税自主之必要。财政委员会拟订《关税自主办法大纲》,经北京政府批准作为参加会议的纲领。会议期间,北京民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11月19日,列强在关于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文中,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主张。
——摘编自杨红林《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关税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关税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列强把持中国海关大权;列强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共享关税特权。
危害: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束缚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变化:中国取得有限关税自主权。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北洋政府进行外交交涉;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增强;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
“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马关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与英、法、美等列强相同的贸易通商权益”“均照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各税则及税则章程办理”等,即可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列强拥有关税特权等角度进行作答。
危害:结合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列强侵华、民族利益、社会性质等角度进行简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
“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列强在关于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文中,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主张,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条例于1929年1月1日生效”,即可从有限关税主权角度作答。
“原因”:结合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状况,即可从经济基础、政府交涉、民族意识、民众支持等角度说明。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北洋政府进行外交交涉;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增强;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四幅以外交为主题的图片。
请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一幅或多幅有历史关联的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图片见证了中国外交发展,说明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
论述:壁画、影像图片和纪念邮票都是重要的史料,承担了记录历史的作用。这四幅图片,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了相应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从盛唐时期的外交盛况到现代社会的独立自主外交,展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演变历程。在国力强盛的唐代,文化繁荣,统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亚欧各国使团也纷纷来华,《客使图》就反映了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的情景,这是唐代综合国力强盛的一种证明。明成祖时期开启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是强盛国力支撑下的政府外交行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更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选择恢复与美国的正常外交关系,这是国家在独立自主地位下自由选择的结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又有较大提升,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主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等,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更好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外交选择,是与该时期的中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是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变化的展现。
示例二
论题:历史图片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见证了中国自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来进行外交实践。
论述:壁画、影像图片和纪念邮票都是重要的史料,承担了记录历史的作用。这四幅图片,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了相应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从盛唐时期的外交盛况到现代社会的独立自主外交,归根到底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唐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有力提升了国家影响力,丰富了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内容;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客观上拓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范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导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等,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政府站在自身国家利益基础上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起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这些时期的外交政策,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的。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唐朝、明朝、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的中国。首先,认真分析四幅图片蕴含的深层次历史信息,提取相关的信息,设定论题;然后,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论述。
示例一
提取信息,可以从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历史内涵或者影响来分析。例如选取图1、图2,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当时国家的强大,对外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据此可以将论题定为“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
论述环节,需要结合材料,从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几个维度进行分析,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如,在国力强盛的唐代,文化繁荣,统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亚欧各国使团也纷纷来华,《客使图》就反映了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的情景,这是唐代综合国力强盛的一种证明;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是强盛国力支撑下的政府外交行为。
最后,总结回扣观点,表述成文。
示例二
据材料“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四幅以外交为主题的图片。”并结合图片拟定论题为“历史图片增强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见证了中国自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来进行外交实践。”
然后陈述四幅图片记录的相应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重点分析这些时期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的情况。如,唐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有力提升了国家影响力,丰富了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内容;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客观上拓展了明朝的海外贸易范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导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等,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政府站在自身国家利益基础上采取的相应外交政策,起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作用。
最后总结,中国这些时期的外交政策,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的。表述成文。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 B. 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 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 D. 大鸿胪、礼部、四夷馆、理藩院
2.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3. 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 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 反映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
C. 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 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4. 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 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 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 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5.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B. 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C.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 1952年,全国共有36所高校设立俄语系。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缩小俄语教学规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有29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同时,俄语专业硕士点得以建立。这些变化表明( )
A. 人民教育体制逐渐建立 B. 国家关系影响外语教育
C. 新中国外交正走向成熟 D. 俄语成为对外语言首选
7. 1887年,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币,银元正式流入市场。1890年后各省先后仿效广东设局铸造银元。由于意见不一、标准各异,各省所铸银元的分量、成色甚至单位均参差不齐,并且都标明本省省名,很难在全国通行。该现象反映出( )
A. 银元已经成为法定货币 B. 清末新政激化社会矛盾
C. 清末中央集权弱化 D. 货币流通较为紊乱
8. 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
A. 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9.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②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③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根据北洋政府规定,文官考试合格人受学习期满后,可被授以荐任文职或技术职任用。事实上,如史鼐1920年任主事,杨晋源1924年任佥事,陆懋德也是在1924年才取得教育部视学的位置,而他们在1918年即已学习期满。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A. 公务员选拔体现出新旧交织的特征 B. 注重对官员的甄别审查
C. 文官制度实施过程中效度出现偏差 D. 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
11. “五服”(一种以父系血缘分辨亲疏的等级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引五服入律始于《晋律》,如亲戚间的财产侵夺案件的量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准五服以治罪”原则在《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中得到了沿用和发展。由此可知,“五服”入律( )
A. 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 B. 催生了封建伦理
C. 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12.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
A.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 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14.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强学会,该会由康有为任主讲,户部侍郎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任书记员。同年11月,康有为又组建强学会上海分会,主要吸收江浙沪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参加。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三立、汪康平、章太炎、黄遵宪等人,均出其里。由此可见,维新变法运动( )
A. 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B. 得到社会上层支持
C. 影响多数知识分子 D.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15.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
A. 政治变革渐为晚清社会风潮 B. 戊戌变法不断深入发展
C. 清末新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D. 民主革命形成社会共识
16. 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期 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其他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7.7%
A. 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科举制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D 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时政府大力支持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纽约合众国银行宣告破产,造成国内银行倒闭风潮,并迅速蔓延到欧洲。由于德国冻结了英国的对德投资,其中多是法国和其他国家在英国的存款,引发债权人涌向英国银行提款,致使英国大量黄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停止现金支付,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价格迅速跌落,英镑对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镑贬值使英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抵制了美国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多达十五个,包括英帝国所属自治领及其成员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及日本等国。
——摘编自崔树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经济战》
材料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及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及实质,指出20世纪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趋势。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关条约》及随后签订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使日本完全取得了与英、法、美等列强相同的贸易通商权益。《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第九款规定:“凡各货物日本臣民运进中国或由日本运进中国者,又旧本臣民由中国运出口或由中国运往日本者,均照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各税则及税则章程办理。凡货物于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税则及税则章程之内,并无限制禁止进、出口明文,亦准任便照运。”《马关条约》第六款还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1925年8月,依据华盛顿会议通过的《有关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北京政府向有关各国发出参加关税会议的邀请上海国货维持会致电临时执政段祺瑞称“夫不平等条约既倡自英,我国亟宜向英严重交涉,务达取消之目的,还我国关税自由之独立主权,全国国民誓为后盾”。《申报》发表评论或刊文宣传关税自主之必要。财政委员会拟订《关税自主办法大纲》,经北京政府批准作为参加会议的纲领。会议期间,北京民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关税自主运动。11月19日,列强在关于中国关税自主的条文中,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主张。
——摘编自杨红林《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关税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关税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四幅以外交为主题的图片。
请围绕“图片中历史”,提取一幅或多幅有历史关联的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