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年级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 100 分,本次考试 8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1839 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他雷厉风行,沿途拜访有经验的士绅,了解和掌握鸦片贩 子的活动情况。到达广州后,他与邓廷桢、关天培等研究和商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表明,
林则徐禁烟时
A . 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B . 英勇善战,知难而进
C . 办事干练,善于合作 D . 清正廉洁,成效卓著
2 .五口通商之役开始打破清朝和外国人交涉时以“天朝上国 ”自居的迷梦。材料中的“五口通
商之役 ”是指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
宜秉公议定则例, 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段材料应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4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
是
A .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B . 魏源的《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C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
D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 .1856 年 12 月,《北华捷报》详细梳理并刊载了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系列事件,公开了十多篇 英国领事与两广总督来往书信的全文,并在评论中有意突出中国官员的“傲慢 ”,以佐证其
“外国人长期受到中国人的蔑视和侮辱 ”的立场。此举旨在
A . 向在华洋人介绍中国时局进展 B . 指责中国外交上的傲慢行为
C . 配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 D . 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进行辩护
6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
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 .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 . 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
《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
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 地理学研究兴起
C .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8 .1853 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分,焉有主从之分。” 1861 年,太平天国官员蒙时雍驳斥并拒绝了“凡挂有英国旗的船只,得自由航行江上 ”的要
求。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 .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 . 具有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C .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 D . 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9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此歌谣反映出
A . 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 . 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 .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 . 天京陷落
10 .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图示理清的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五四运动
11 .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 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
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A . 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 .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C . 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2 .1864 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其题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衙门,在校订手稿期 间,普鲁士与丹麦两国因在华商船起了争议,总理商门根据《万国法原理》提供的国际法知
识妥善处理了该事件,验证了该书的价值,随即散发了三百本给各省。这反映当时
A . 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B .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影响中国
C . 近代化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D . 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消失
第 1面/共 4 面 初二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13 .1877 年,李鸿章奏请总理衙门批准轮船招商局“任意沿海揽载 ”,总理衙门批复:“除承运官
物外,该局华、洋商人货物,概不准在不通商各处起卸。”这说明洋务企业
A . 市场经营受限 B . 已分洋人之利 C . 垄断海上运输 D . 冲击外资企业
14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 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
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 . 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 . 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15 .1872 年到 1875 年间,120 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 84
人、20 人和 9 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A . 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 . 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 .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 .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16 .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图 16
A . 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 . 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 . 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17 .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 年) 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
上,流衍于各省, 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A .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 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 .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8 .从历史的连续性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长剧中的一首序曲,具有伟大的、
深远的意义。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它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
B . 它结束的标志为“ 明定国是 ”诏书的颁布
C . 它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上层集团的支持
D . 它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 .1898 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 大影响。“天演 ”“物竞 ”“淘汰 ”“天择 ”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
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A . 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 .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 . 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20 .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
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 ”,而是“教之道未尽也 ”。维新派这一思想
A . 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 .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 . 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 .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21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
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 .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 .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 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中国近代
史上列强“ 以华制华 ”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C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 D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3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4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
此有耳目者所同认…… ”,此语旨在说明
第 2面/共 4 面 初二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A . 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 B . 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 . 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 . 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25 .革命的理论思想是指导革命行动的指南,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 自强求富 B . 救亡图存 C . 民主科学 D . 三民主义
26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到谭嗣同的“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 处是神州 ”,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 ”。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
进步人士强烈的
A . 实业救国思想 B . 君主立宪思想 C . 民主共和思想 D . 爱国主义思想
27 .有学者指出: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 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
走路。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 根除了社会陋习
C . 废除了封建制度 D . 推动了思想解放
28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
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 反封建不彻底 B . 没有唤醒民众
C .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9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
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A .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 .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 .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30 .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A . 师夷长技 B . 国家统一 C . 军阀割据 D . 走向共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31 小题 14 分,第 32 小题 12 分,第 33 小题 14 分,共 40 分)
31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 年 8 月 29 日 1895 年 4 月 17 日 1901 年 9 月 7 日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 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 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 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 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 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 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
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的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 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
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 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
影响。(4 分)
第 3面/共 4 面 初二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 ”的口号是什么?(2 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
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4 分)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1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
主要原因。(2 分)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1分)
32 .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 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
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剿 ”“抚 ”不定,战和不决,极为被动。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 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 日本截获电报并 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章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
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
义和团席卷华北的过程中,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 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
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2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义和团运动有何局限性?(2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注意的历史教训。(2 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下面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历史伟人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
人物 观点 引文出处
陈旭麓 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 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 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毛泽东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 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 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 孙中山。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章开沅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 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 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 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2 分)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2 分) 电报
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为什么?(2 分)
(2)请针对材料中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10 分)(要求: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第 4面/共 4 面 初二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C C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A B B B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B B D D D A C D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大事及其重要影响: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任选一个回答,满分4分)
(2)口号:“自强”、“求富”(一点1分,满分2分);
原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一点2分,满分4分)
(3)管带:邓世昌(1分)
原因:中国清政府的腐败。(2分)
(4)责任:维护(珍惜)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1分)
32.【答案】
(1)军情传递慢,战争指示传达慢,战争指示无效,朝廷获得的虚假军情造成决策失误。(2分)
(2)皇帝专断一切事务,大臣的自主决策范围有限;(2分)
没有;电文被破译,日本掌握了中国的谈判底线,李鸿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2分)
义和团破坏了电线和电报设施,拆毁了铁路;(2分)
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2分)
(4)注重对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的掌握;注重通信安全;注重维护通信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2分)
33.【答案】
(1)政党:中国同盟会(2分);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2)观点2分,论述6分,结论2分。
示例一:
观点: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2分)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6分)
结论: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2分)
示例二:观点: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但后来失败了。(2分)
论述:辛亥革命有伟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但辛亥革命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后来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资产阶级领导的后续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6分)
结论:辛亥革命有成功的地方,推翻了清朝,终结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也有失败的地方,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分)
示例三:
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2分)
论述:辛亥革命虽然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但积极影响是长期而持续的,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6分)
结论:辛亥革命虽不彻底,但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