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裴李岗遗址的石制生产工具及其用途。由此可知,当时当地已出现
生产工具 用途
石斧和石铲 砍伐和挖掘
石镰 收割农作物
石磨棒 谷物加工
A.循环的农业经济 B.初步的社会分工 C.简单的农业生产 D.分散的小农经济
2.古书中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的兵士称为“甲士”,“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材料反映出夏朝
A.已建立国家管理机构 B.官员职责日益明朗
C.官员森严的尊卑等级 D.已结束国家动荡状态
3.商鞅变法后,秦国一跃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这说明商鞅变法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迎合了时代要求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秦朝统一
4.《荀子》中记载:“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 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这反映出荀子
A.批判迷信鬼神的宗教观 B.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C.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D.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5.读下表。由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秦朝
著作 作者 内容
《史记·秦本纪》 司马迁 把天下分为36郡
《秦郡新考》 谭其骧 郡级行政单位46个
A.地方行政区划已无可稽考 B.郡县制在当时未全面推行
C.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D.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了革新
6.《云梦秦简·语书》中记载:秦朝对私斗、拾遗、私徙、游食、非时砍伐林木,还有投匿名信、巫蛊、户籍报不实,向大街抛秽物、灰烬等各种不良行为,均视为犯罪,并加以严惩。材料可用来说明秦朝法律
A.重视犯罪的具体情节 B.形成完备的执法体系
C.具有轻罪重罚的特征 D.维护了社会稳定局面
7.《汉书》中记载,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虽语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汉代
A.民族认同感的加强 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8.董仲舒用阴阳流转与四时相配和,推出东西南北中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并且突出土居于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创立了阳尊阴卑的理论,并把这种理论用于社会,又推论出纲常哲学。这表明董仲舒的儒学
A.开始关注天人间的关系 B.带有糅合法道学说的痕迹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髓 D.主要用来服务于专制统治
9.东晋时期,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阜地区发展,种植麦、菽。由此可见,人口迁移
A.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10.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孝文帝改革废除了汉族的旧俗 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
C.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较密切
11.隋朝统一后,关中等北部地区人口激增,仅依靠陆路转运使粮食供应紧张,迫切需要扩大水上交通线,促进贸易往来。由此可知,隋代的大运河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加强了朝廷对全国的统治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改变了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
12.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13.有人在批评某选官制度只重家世、轻才德时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该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在唐朝前期,租庸调的征收既不依赖评定户等,也不依靠清丈土地,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将大部分变化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由此可见,租庸调制具有
A.便于操作性 B.与时俱进性 C.通权达变性 D.因地制宜性
15.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公开宣扬“援佛入儒”。这反映出唐朝思想界
A.侧重于对佛道的宣扬 B.儒学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C.出现了三教合流现象 D.佛道对儒家思想的汲取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 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之法源于先秦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的依据则为李悝的《法经》,后改法为“律”,后世便以“律”为法治之名。秦朝的律并不仅仅指刑律,还包括很多行政中应用的各种规章,如: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等等。秦朝的律法中有大量的律条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很少会从臣民角度考虑律法的合理性。在律法的具体实施方面,秦朝特别重视臣民对律法的了解,统治者认为只有臣民都明确地知晓法律具体条文,才能使他们有法可遵。所以秦朝的各法律条令都会向民众公布。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民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
——摘编自徐岩《浅析秦朝政治制度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西汉初年,陆贾建议汉高祖刘邦效法商汤、周武王“逆取”“顺守”,“文武并用”,实行“仁义”。文和武,也就是德和刑的两手,其各具用途,必须并重,使相济为用。汉初黄老思想虽对秦代的专任刑罚持严格的批判态度,但并不否认法律的重要性,也强调“明具法信”“进退循法”。黄老学说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这与秦代重刑学说有天壤之别。这种思想立足于道家的无为,却和儒家的仁政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从汉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到惠帝、高后时的“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及文帝、景帝各代的“除肉刑”等,就立法者意愿来说,都是要改变秦代暴政,要求宽减刑罚。
——摘编自田大治《论汉代的德主刑辅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法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年的法治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治对社会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炀帝即位后诏令宇文恺在洛阳城废墟以西9公里处修建洛阳城。洛阳城全城面积45.3平方公里,城郭周长25公里。城内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城内河渠众多,到处都有漕渠相通。整个水运系统以洛水为中心,城南城北遍布河渠;洛水北岸有瀍水、漕渠、泄城渠,南岸有通济渠、运渠和分渠。隋炀帝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交通更加便利。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使洛阳的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加。唐朝初年,洛阳社会稳定,人口大量增长。武则天时期定都洛阳,其人口一度突破一百万,洛阳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商业大都市。人口的扩张也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唐初,由于关中地区人口众多,粮食无法满足需求。于是,统治者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相当数量的粮仓。其中最重要的有洛口仓和含嘉仓。武则天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为洛阳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拓宽了市场,来往洛阳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
——摘编自《隋唐时期洛阳城经济文化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往往呈现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请从材料的整体或任一角度提炼有关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阐释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的歌词在内容方面大部分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男女的正当爱情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热烈而大胆歌唱男女爱情的而又较为婉转动听的民歌就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北方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当时北方各民族间常起争端,战争频繁。长期的行伍生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北方人民的性格锻炼得勇武刚强,北方民歌以很多篇幅反映了战争和人民的尚武精神。
——摘编自晏天丽《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
材料二 唐人饮酒姿态豪迈不羁。一些酒肆轻歌曼舞,宴饮游戏丰富多彩,这种氛围带给诗人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新鲜与愉悦。在酒肆交易中,现钱买卖、质酒、以物换酒、赊贷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诗人买酒的欲望,极大地改变了唐代诗人的生活方式,助长了饮酒习尚,由此酒更能迅速融入诗人生活。酒肆题壁诗推动诗歌传播,酒肆成为酒妓歌舞表演的场所及其与诗人认识交往的媒介。在酒肆文化中,诗人作诗技艺的精进与诗歌风貌的嬗变都在悄然进行着。
——摘编自于帅帅《唐代酒肆与唐诗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歌风格的不同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酒肆文化对唐诗发展的推动作用。(6分)
历史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当时石制生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用途,石制工具无疑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故C项正确。不同石制生产工具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是循环的,A项错误;仅由农业这一领域不能说明当时当地出现初步的社会分工,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知当时当地出现了分散的小农经济,D项错误。
2.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夏朝已出现了与国家管理机构相关的官职,还有军队、法律等,这说明夏朝已建立国家管理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官员职责的信息,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官员尊卑等级森严,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夏朝国家相应官职出现之前和之后的信息,D项错误。
3.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落后面貌,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继续推行,这说明商鞅变法迎合了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及其措施的延续不能说明商鞅变法本身完成了社会转型,也不能说明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A、C两项错误;秦朝在商鞅变法前并未统一,D项错误。
4.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强调天象变化是自然规律,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荀子对宗教的态度,排除A项;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老子强调“道生万物”,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D项。
5.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郡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说明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了革新,故D项正确。不能因为郡的数量不同就认为地方行政区划已无可稽考,A项错误;郡的数量的不同不意味着郡县制未全面推行,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秦朝的郡的数量,没有显示其影响,C项错误。
6.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秦朝把民众的一些不良行为视为犯罪并加以严惩,这说明秦朝法律具有轻罪重罚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了秦朝法律对民众不良行为的处罚,但没有体现对犯罪具体情节的重视,A项错误;惩罚民众不良行为不能说明秦朝法律已形成完备的执法体系,B项错误;秦朝严刑峻法并未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D项错误。
7.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先秦华夏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通过制度革新和文字的统一,西汉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地方割据势力和统治区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附会于社会统治,形成纲常哲学,这说明他的儒学主要用来服务于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董仲舒的儒学是关注天人间关系的“开始”,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董仲舒对法道学说糅合的信息,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不能说明他的思想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髓,C项错误。
9.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种植麦、菽”可知,南下人口不与当地居民发生利益冲突,同时种植北方旱田作物,这对丰富南方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贫瘠地区的开发有积极意义,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与材料中“逐空荒而居”的信息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北民南迁只是丰富了原有经济结构;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0.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族改穿汉服,而汉人中开始流行胡服,这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较为密切,故D项正确,排除A、B两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但材料并不能说明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排除C项。
1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有其深刻的经济动因,利用水力运输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故A项正确。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大运河和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无关,排除D项。
12.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表中唐诗反映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运用了战争、和亲、册封、经济交流等多种方式,这说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多元化不能说明唐朝对西北诸民族控制的强化,也不能说明唐朝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A、B两项错误;民族交往不意味着唐朝实施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C项错误。
13.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只重家世”体现了选官的标准是门第,这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以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以“德”“才”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以考试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
14.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租庸调在征收时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这说明租庸调制具有便于操作性,故A项正确。将大部分变化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不能说明租庸调制具有与时俱进性,也不能说明其具有通权达变性,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租庸调制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性,D项错误。
15.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李白、王维、白居易都曾以积极的态度入仕,同时他们在儒学之外又对道家、佛家思想有所信奉,这说明唐朝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了唐朝思想界对儒学以外思想的不同程度的认同,不能据此说明唐朝思想界侧重于对佛道的宣扬,也不意味着儒学地位已岌岌可危,A、B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佛道对儒家思想汲取的信息,D项错误。
16.【答案】(1)背景:社会出现转型,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辅佐;学术下移,各流派思想的传播。(9分)
(2)认识:百家思想都为后来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百家争鸣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答案】(1)特点:覆盖范围广;服务于统治阶级;注重对臣民进行法律宣传;具有严酷性。(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思想主张:反对严刑峻法;德、刑相济;宽减刑罚。(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影响:良法善治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严刑峻法则会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动荡。(4分)
18.【答案】[示例]
论题:洛阳地区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2分)
阐释:隋炀帝时,对洛阳城进行了重新修建。洛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十年发展,洛阳社会稳定,吸引了大量人口来洛阳定居。统治者还在洛阳修建了相当数量的粮仓。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政府关注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洛阳地区的发展。所以,洛阳地区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答案】(1)不同:南方民歌以描写爱情为主,较为婉转;北方民歌雄浑悲壮,充满尚武精神。(4分)
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但封建礼教强大,人们渴望正当的爱情;北方战乱频繁,塑造了北方民众勇武刚强的性格。(4分)
(2)推动作用: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酒文化迅速融入诗人生活;为诗人交流提供了便利场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