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 (共23小题,每小题3分,计69分)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两颗古人类的门齿化石。经科学测定,这些古人类生活在距今
170万年前,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这些古人类后来被命名为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
2.
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如图1“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的主要依据是
A.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
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图
1
)
3. 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证据
是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D.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4. 下表中的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
年代 文化遗存 地点
新石器 时代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半坡文化 黄河中游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三星堆文化 长江上游
A. 世界最早,文化昌盛 B. 分布宽广,各自发展
C. 长江为主,文明单一 D. 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5. 下列图片中,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遗存稻谷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6. 《五帝本纪》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文章,列于《史记》首篇。其记载: “同祖黄 帝”,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
的共同祖先。这则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 民族认同 B. 华夷有别 C. 民族差异 D. 国家统一
7. 相传黄帝会挖水井并发明了弓箭;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会制作音律……印证这些传说真实性最
可靠的依据是
A. 在网上检索 B. 文献记载 C. 听长辈讲述 D. 考古发现
8. 传说尧不将帝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咨询四岳(炎帝族),四岳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在经
过层层考验后摄位行政。这个传说反映的制度是
A.私有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奴隶制
9. 当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找到两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时,他激动地说: “这意味着人
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材料中的王朝指的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10.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
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暴政导致亡国 D.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11. 下列图片是出土于河南的著名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
司母戊鼎 “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A.河南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B.我国的青铜文明高度发达
C.河南地区灿烂的封建文化 D.我国古代高超的冶铁技术
12.“钟鸣鼎食”是指:古代豪门贵族用餐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的食品(敲着钟,列
鼎而食)。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于
A.乐器 B.礼器 C.兵器 D.食器
13.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几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
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是
A. 甲骨文 B.陶文 C.金文 D.隶书
14. 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农耕演变的过程。下列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农具是
A. 耒耜 B.磨制石器 C.铁制农具 D.骨针
15.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
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A. 周王室势力大减 B. 周朝即将灭亡
C. 诸侯势力削弱 D. 周朝政局稳定
16. 纵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 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民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其二,本来属于“四夷”
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了华夏先进文化。材料表明
A. “尊王攘夷”巩固了周王权威 B. 春秋时期局势相对和平
C. 诸侯争霸客观促进民族交融 D. 春秋时期军事得到发展
17.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变革的契机出现,因此多个诸侯国实行了变法。
这些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A.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 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C. 推动民族交融 D. 实现富国强兵
18.诗人岑参在《石犀》 一诗中说: “江水初荡潘(激荡),蜀人几为鱼(蜀地人几乎被大水淹没,
葬身鱼腹)……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 治理黄河 B. 发明船只 C. 修建都江堰 D. 主持变法
19. 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硕大壮实的主根。春秋时期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提倡“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的历史人物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商鞅 D. 黄帝
20. 为参加校园文化节,李芸同学在网上搜集到下图一副楹联的上联。其中“千古第一帝”指的是
上联:兼并韩,虎吞魏,破强赵,西灭楚,北平燕,东降齐。 纵横捭阖筹长策一匡天下,真为千古第一帝。
A.周武王 B. 齐桓公 C.秦始皇
21. 如图2《秦朝驰道示意图》可以用于研究秦朝
A. 修建长城的原因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统一六国的过程
D. 巩固统一的措施
22. 秦王赢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
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赢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
的变化,说明
D. 汉武帝
图 2
A. 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 B. 经济制度实现了转型
C. 思想文化受到了控制 D. 普通百姓习惯了改变
23. 某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穿插成语典故,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
掌握历史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在讲授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时,教师最可能用到
A. 纸上谈兵、约法三章 B. 卧薪尝胆、退避三舍
C. 围魏救赵、破釜沉舟 D. 楚河汉界、四面楚歌
二、 非选择题 (共两大题,24题20分,25题11分,共31分)
24. 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以涵养核心素养,特别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请同
学们积极参与。 (共20分)
【时空观念】
材料一:
(
②
④
公元前公元前
771年
770年
公元前公元前
476年475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209年
战国开始
商朝建立
夏朝建立
秦朝建立
西周灭亡
西
周
建
立
③
①
)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 ( 4 分 )
① ② ③ ④
(
够中今
) (
簪
奥
) (
郡
县
乡
)
材料二:观察以下三幅形势图。
① ② ③
(2)将形势图按时间先后排序(写序号,1分)。想一想:结合三幅形势图和所学知识,概括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2分)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三: 图 1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贯
)平民
奴求2分2分2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图 2
(
查霜
)中央
(
角
)客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
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
时之所宜。
——宋·苏轼《秦废封建》
(3)据材料三,思考周朝到秦朝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
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有何区别 ( 4 分)
【家国情怀】
材料四: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
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
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从此, 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自觉地理性时代,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长河开始奔流不息,流淌至今。那理
性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国大地,成为后代中华文明思想智慧的基础和源泉。
——《中华文明》
(4)材料四中“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分)请列举战国时
期的两位代表人物并说说他们的思想主张。 (4分)
25.某校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秦之兴】
材料一:及秦孝公司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
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5)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君”改革的措施。 (2分)材料中“始皇并天下”有什
么重要意义 (2分)
【秦之强】
材料二:
图 1
图 2
图3:铜量
(6)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3分)
【秦之亡】
材料三: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 (huT: 毁坏)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
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该事件在
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分)
荣县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9分)
1——5:ACBDA 6——10:ADBAC
11——15: BDACA 16——20: CDCBC
21——23: DA D
二、非选择题(共31分)
24题。( 共20分)
(1)公元前207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陈胜、吴广起义。(共4分)
(2)顺序: ②③① ( 1 分 ) 趋势:统一 (2分)
(3)变化:由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4分)
区别:周朝实行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进行分封,后期容易造成诸侯割据;
秦朝实行郡县制: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4)事件:百家争鸣。(1分)
人物:墨子——兼爱非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治,庄 子——顺应自然和民,韩非子——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孙膑——提出灵
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人物与主张一一对应,答对两对得4分)
(5)
25题。(共11分)
(6)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等(其它措施也给分,
任两点,2分)。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仅答此点得1分)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答此得可得2分) (7)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半两钱;统一度量衡。(3分)
(8)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因暴政而亡)(2分)
地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