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质量评估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本试卷共6页,2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六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社会制度
2.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八千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3.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4.夏、商、周三族始祖的祖先崇拜传统各异,但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归结为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主要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
A.宗族观念得到初步发展 B.黄帝地位得到提高
C.民族认同意识开始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5.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
C.曲辕犁 D.汝窑瓷器
6.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阶段。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农业上深耕细作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农产品种类增多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吏管理,职位也不世袭。据此分析,这是哪一制度逐步瓦解的表现(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世袭制
8.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小国被兼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实力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9.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0.都江堰水利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变水害为水利。这反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A.具有防洪灌溉的作用 B.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C.沟通南北并巩固统一 D.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
11.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12.一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围绕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坏公物的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不同观点。下列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儒家组:损坏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坏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坏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坏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13.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1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这样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此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5.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掌握历史时间。请你算一下,从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到今年(2023年)大约多少年了?( )
A.2223年多 B.2242年 C.2243年 D.2244
16.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基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这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情况
17.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是( )
A. B. C. D.
18.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能合一
19.“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秦朝时,为了让各级官员“有权不可任性”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0.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劳工筑长城的艰辛。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起临洮,西到辽东 B.修筑的目的是抵御匈奴
C.秦朝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万里长城” D.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第二部分:主观题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1)材料一中为什么会出现“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的历史事件?(1分)
(2)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什么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呈现什么状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涉及的制度走向没落的原因。(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 命蜀守李冰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壅江水”修建的工程的名称,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作用。(不能照抄原文)(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列举“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农业措施。(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材料二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三 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①___________;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②__________。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最能体现老子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分)
(3)材料三中①和②横线处的内容分别是什么?(1分)
(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请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2分)
24.阅读下列史料:(6分)
史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史记》
史料二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资治通鉴》
史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请回答:
(1)根据史料一、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什么制度的实行?(1分)
(2)史料二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发生在何时?(3分)
(3)史料二和史料三分别反映出“王”采取了哪项措施?(2分)
25.阅读下列史料(6分)
材料一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材料二 为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逃,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1)两则材料分别是刘邦、项羽两人不同结局的写照,刘、项两人在秦亡前、后领导的战争的性质有何区别?楚汉之争的结局是什么?(3分)
(2)在历史课上,一位同学发言说:“陈胜、吴广之所以烟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法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2分)
(3)推翻秦朝后,项羽比刘邦强大得多,但在楚汉之争中却是刘邦获胜,并建立了西汉王朝。你认为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