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所示为西汉至明清时期“县”(单位:个)和人口(单位:亿)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朝代 县 人口 朝代 县 人口
西汉 1587 0.6 元 1127 1.1
隋 1255 - 明 1171 2
唐 1573 0.8 清 1358 4.25
A.县在地方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基层管理体制逐渐地发展完善并成熟 D.县的数量与各朝疆域范围紧密相关
2.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入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入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B.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
C.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D.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
3.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高行政权力由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任期一年。同时,元老院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有决定内外政策、审查和批准法案、支配国家财产的权力,并有权监察执政官的行动。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执政官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B.国家注重保护平民阶层的利益
C.官职的设置具有法治色彩 D.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4.下图显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这反映了法国(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阻 B.各派政治势力实现了均衡
C.民主政治进程具有曲折性 D.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5.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而尖锐对立,革命派排皇,立宪派保皇,双方势同水火。立宪派依附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与革命派对抗,革命派内部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发生分化。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实行政党政治的政治基础薄弱 B.革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迅速 D.政党之间的党争多于联合
6.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明确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同时,各抗日根据地对于识字者,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不识字的,采用投豆、举胳膊等方法。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中共建设民主政权的探索 B.凸显了持久作战的战略优势
C.促使中国的民主革命实现了转型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7.张居正在改革中创设了“考成法”,其基本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规定:“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张居正的这一措施( )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B.精简了政府机构的设置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改变了内阁的参政体制
8.1979~1999年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30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新兴国家和地区的30%。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到4743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不足10%增加到36.7%,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这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 )
A.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对外开放战略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 D.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
9.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作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 B.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 D.保证了地方官员清正廉洁
10.秦汉时期,对官员实行一年一考,三年一次总评定的办法;唐代,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大考按九等定黜陟的制度;明清时期,实行三年一考,九年考满的京察大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官员行政效率的提高 B.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C.考核机构趋向专业化 D.政府重视对官员的考核
11.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12.近代文官制度实行初期,英国的文官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 向于出身贵族和名门等上流社会人士。而美国文官考试特别重视把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同时,强调文官均匀分布与职位轮换的思想。这说明该时期( )
A.西方文官制与科举制有渊源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缓慢
C.西方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D.美国文官考试更具实用性
13.在西方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而常务次长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易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这一状况的出现( )
A.说明文官制度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 B.严重削弱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D.表明政务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
14.下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B.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开放
C.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15.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重要法律法规。这些规定( )
法律法规 节选
《文官高等考试今》(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 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
A.表明文官行政机制仍待完善 B.充分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C.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水平 D.意在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16.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是指具有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经历。此后,这一规定逐渐成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 )
A.提高了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B.优化了国家对公务员的选拔
C.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D.扩大了政府官员考录的范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后,各级政府都把改造与健全村政权、提高村政权的效能与村干部的质量作为不断完善根据地政权的重要环节,例如,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强调要掌握组织(村政权的群众基础、组织、民主制度等之健全)、掌握干部(村干部之审查、考核、训练、奖惩)及检查村政权对各种政策法令之执行情况。各根据地先后按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进行了选举,如晋冀鲁边区临时参议会议员134人,共产党员只有46人,占34.6%;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中,国民党员占3/10,而共产党员只占1/10;晋西北行署共产党员只占33.8%,而党外人士占66.2%。从1941年开始,大部分根据地都先后进行了机构精简,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8个减至4个,边区共裁并机关及科室计100个。通过各级参议会,对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选民对各级行政和司法部门负责人直接监督。
——摘编自孙树青李丽斌《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框架,确立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和法制框架,形成了以党治国、党政统一的政治体制模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进一步肯定、确认了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79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到1958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制定到全面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推广的时期。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末宪政的实施,打破了法律监督只是自上而下进行单行监督的传统。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察职能”的机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之后,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察人员的履职能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最早向西方介绍科举制度的是16世纪回国的葡萄牙的传教士。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敏锐地发现科举制度的思想价值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并由此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作出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欧洲最早对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地方是英国,1853年英国格兰维尔伯爵在上议院指出,中国清朝就是由于采取了科举制度把最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吸收到政府中来,所以少数民族满族能够统治庞大的帝国二百年,不久英国正式建立文官制度。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所提出的改革法案,该法案被视为以公开、公平的竞争性考试和考绩制为核心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担任同文馆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科举考试,“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文官制度”拟定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中西汉至明清时期,不论人口数量如何变化,县的设置始终保持在较大的数量且变动幅度较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一级的行政区划是封建国家治理地方的基础,故选A项。其他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2.B考查明朝内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阁员一般是翰林出身,文化素质比较高,更有利于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选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排除A项;C、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3.D考查罗马共和政体。根据材料“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元老院由贵族和退任的执政官组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故选D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处于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4.C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几经更迭,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说明法国民主政治进程具有曲折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不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故排除A项;“各派政治势力实现了均衡”说法不准确,而是相互妥协的结果,故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不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故排除D项。
5.A考查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其政治主张严重对立,导致立宪派依附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革命派也出现分化,民国初年实行政党政治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也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尝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A项。在当时领导革命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属于先进阶级,故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的主要是派别而不是政党,故排除D项。
6.A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根据材料“1939年”“边区选举条例”“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对于识字者,采用写票法;识字不多的,采用画圈法、画杆法;不识字的,采用投豆、举胳膊等方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共建设民主政权的探索,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故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故排除D项。
7.C考查张居正改革。根据材料“立限考事”“以事责人”“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改革的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的效率,故选C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8.C考查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1979~1999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3060亿美元”“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不足10%增加到36.7%”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故选C项。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一直未变,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9.B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做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主要是解决察举制的弊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0.D考查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历代都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官员考核制度,反映了政府对官员考核的重视,故选D项。通过考核有利于官员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考核年限,并没有反映考核机构专业化的问题,故排除C项。
11.B考查中国古代监察。根据材料“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严格的亲属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故选B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制度化”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12.D考查近代英美文官制度。根据材料“英国的文官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美国文官考试特别重视把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在当时更具实用性,故选D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13.C考查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事务官)手中”“小官僚集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状况反映了文官制度滋生的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故选C项。A项说法较为片面,文官制度中的这一弊端,并不能说明实行文官制度就会降低国家的治理水平,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
14.A考查清末选官制度变革。根据材料“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贡生、举人、进士”“留学日本归国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旧选官方式并存,故选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故排除。
15.C考查民国初期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物理”“化学”“冶金”“机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选拔实用性的人才,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故选C项。A项“行政机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这时近代文官制度已经确立,故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这时尚未建立,故排除D项。
16.B考查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中国家提出公务员考试中必须有一部分具有工作经验,并逐渐成为常制可知,体现出公务员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兼顾了能力,这有利于优化国家对公务员的选拔,故选B项。A、C两项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出,故排除。
17.(1)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主要措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基层民主;实行“三三制”,扩大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通过精兵简政减轻民众负担,加深民众对民主政权的认同;采取有效方式,确保民主监督渠道的畅通。(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利于巩固边区的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利于充分调动边区人民参战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有利于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成就: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并基本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民主必须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依法保障民主;必须处理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2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演变:监察与行政分离,监察机构日趋独立;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体系日益完整严密;从台谏合一到台谏并行,相互配合;检察权力随着君权的强化而加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责任,形成了综合监察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意义:为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并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此时世界市场也逐渐形成,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具有许多弊端,比如政党分肥制度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于是国内出现了文官改革的呼声。加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传入西方,在17和18世纪西方国家出现了“中国热”,启蒙思想家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代表,为封建统治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西方国家有很深的社会基础。由此,英国和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文官改革,借鉴科举制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公开考试、平等择优。文官考试提高了官员素养,也为英美政府的统治提供了人才,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8分)
总之,文官制度是为适应英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科举制,说明中西方之间的政治文明可以交流互鉴。(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部分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