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基础夯实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 )
时间 法律 意义
195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确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移风易俗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确立劳资两利和民主原则,用协商的方法解决企业中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形成新型劳资关系
A.巩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推动了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2.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四章。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 )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3.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说明党开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价值
B.体现了我国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
C.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保障
D.表明了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补充
4.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五次修正,综合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 )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
5.新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图)。该法典的颁布( )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7.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时代内涵的精神是( )
A.挽救危机、求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引领时代、开拓进取
能力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
A.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9.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0.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11.下表所示为我国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1993年宪法修正案( )
序号 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
二 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等
三 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
四 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
A.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
B.凸显了宪法的根本地位
C.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13.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4.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15.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基础夯实练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初期的立法对婚姻关系、生产关系及劳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规定,这有利于推进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A排除;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C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D排除。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说明1982年宪法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A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可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错在“普及”,排除;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1982年宪法颁布后的修正、完善、健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不断深化,故选B项;修正内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C项“完成”说法错误,排除;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典的颁布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奠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故选D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起步,故排除A项;B项表述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故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可知,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开展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选C;之所以要办实事、讲实效,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群众对社会风气变革的作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治国的一项内容,D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挽救危机、求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A项错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C项错误;引领时代、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D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8.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材料分别表现了两个历史时间点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这是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的获得感增强,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其范围没有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的表现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与公民基本权利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3年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民主与法制的完善时期,材料中法律的制定或修改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建设,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凸显了宪法的根本地位”,所以B错误;“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1993年宪法修正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C错误。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县(区、市),而非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所以C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项排除。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故A正确;材料内容与以德治国无关,故B排除;材料虽然涉及艰苦奋斗精神,但是不是主旨,故C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爱国主义教育成功,故D错误。故选A。
15.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是“整风”“反右”和“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从材料一“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中断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第二小问条件,从材料一时间“1954~1956年”“1962~1964年”,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2)问第一小问历程,从材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可概括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二可知,民法典发展历程是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并且是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故可总结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第三小问因素,从两则材料,可知推动民法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可知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基础夯实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据此推断,该法典( )
A.为工商业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B.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C.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主要来源
D.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4.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有( )
①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②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③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④本质上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④
5.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 )
A.程序公正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民主权利原则
D.资产阶级原则
知识点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6.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他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
A.抨击中古时期的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痛斥基督教曾经毁坏欧洲文明
7.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能力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9.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过程中,继承了古代罗马不告不理的原则(最早出现在奴隶制时代的罗马)。当时采取控告式诉讼形式,即每个公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许可后,即可作为告诉人提起控诉,法院则根据其控诉,在指定的日期进行审理,如果告诉人不到,则撤销控诉。这表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 )
A.成为近代资产阶级诉讼的普遍原则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推行“民不举官不究”的消极做法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10.恩格斯指出:“这部革命的法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对这部法典解释正确的是( )
A.体现权力制衡思想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C.建立律师陪审制度 D.以习惯法为其基础
11.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内容涉及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不得无理搜查与扣押人或物;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等等。这些修正案旨在( )
A.理清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关系
B.完善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扩大美国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D.保障个人私权免受公权的侵害
1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在12块铜牌之上。上述做法( )
A.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
B.强化了个人自然权利的保护
C.保护了旧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
13.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材料说明基督教( )
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
14.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
A.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
B.永生与永罚等都是教会决定的
C.肯定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D.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爱德华·柯克(1552~1634),英国著名大法官和法学家。1608年的一天,英王詹姆斯一世意欲亲临法院坐堂问案,时为首席法官的柯克犯颜谏阻:“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柯克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并表示:“如果今后再遇见类似情形,仍将做一个法官所应当做的事。”1628年,议会通过了柯克起草的宪法性文件《权利请愿书》,为《权利法案》的制订提供了借鉴。柯克逝世6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终身任职。——摘编自[英]霍兹沃斯《英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概括柯克的法律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柯克对近代英国政治法律制度的贡献。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基础夯实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的是公民法,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重新出现”可知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法律制定的基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故B错误;罗马法的主旨内容是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制定有作用,并没有讲到对民主制度的影响,故C错误;罗马法并没有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故D错误。
3.答案:A
解析:“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强调对契约的重视,而保护私有财产、重视契约关系都有助于工商业的自由发展,A正确;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政体,排除B;近代欧美国家立法来源是罗马法,排除C;D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4.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①正确;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法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②正确;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③正确;法律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④正确;故选A;B、C、D排除。
5.答案:A
解析: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可知,恩格斯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7.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马丁·路德、信仰无法安稳的奠基于《圣经》、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本题要求回答马丁·路德和教皇代表的分歧所在。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教徒来说,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即听取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有无必要,故选C,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排除A;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排除。
能力提升练
8.答案:D
解析:“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之中首先强调明文法律,再者就是以法学家的司法主张,最后才是司法实践者的个人意志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故A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说明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是罗马帝国司法裁判的依据,并不等于他们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故B项错误;贵族意志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在罗马司法实践之中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古代罗马不告不理的原则,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表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的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诉讼的“普遍”原则,A项错误;近代资产阶级以不告不理的罗马法原则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表明其不是“消极做法”,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法国”可知是《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保护私有财产权,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关于国家权力和司法程序方面,与这部法典的内容不符,故排除;这部法典是对大革命中的一系列法律的总结,并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体现了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材料“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体现了宪法保护民众个人私权免于公权的侵害,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铸刑书”和《十二铜表法》都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冲击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D正确;上述做法限制的是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并非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A项错误;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并未强化对个人自然权利的保护,B项错误;这些做法冲击了旧贵族的特权,不是保护旧贵族特权,C项错误。故选D。
13.答案:C
解析: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因分析,暗含着劝人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C正确;基督教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证实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排除B;题干并未强调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宗教改革家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反对灵魂得救必须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提倡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选D;材料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所具有的作用,只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排除A;材料强调永生与永罚等不能由教会决定,排除B;文艺复兴提倡追求现世的幸福,排除C。
15.答案:(1)思想: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贡献:抵制了封建专制统治;起草了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1)材料“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说明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据材料“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得出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2)由材料“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可知抵制了封建专制统治;据材料“1628年,议会通过了柯克起草的宪法性文件《权利请愿书》,为《权利法案》的制订提供了借鉴”得出起草了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根据材料“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终身任职”说明推动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夯实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成文法得到普及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
C.礼乐制日渐消亡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
A.用法律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B.重视用法律规范经济生活
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农工商各行业的全面发展
4.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夏五月的诏令中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这反映了( )
A.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
D.汉代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5.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曲礼》有言:“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唐代《唐律疏议》规定:“文选君子行诗曰,君子防未然……言国家制刑,惩一而诫百,使之畏于未犯之先,不幸而丽于法,则宽平其徽纆(木工所用的绳墨),而心则主于博爱之仁也。”据此可知汉唐以来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是( )
A.礼法并用B.以民为本
C.为政以德D.以法治国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6.《(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由材料可以看出( )
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
D.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
7.乡约在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有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能力提升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8.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中国古代立法有如下见地: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管子·七法》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害甚于无法 《慎子·逸文》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 《韩非子·诡使》
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 )
A.取向公平公正B.强调因势制宜
C.追求礼法结合D.重视社会和谐
10.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
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
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
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
11.汉时,只有年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在执行死刑前须交由皇帝审核。《魏书》记载:“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这表明( )
A.地方司法官员权力缩小
B.中央集权程度逐步加强
C.封建司法体系日益健全
D.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
12.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13.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4.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夯实练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楚庄王问鼎被王孙满劝退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形成了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和德治传统,王孙满通过对于“德”阐述,促使楚王退兵,这说明当时地域文化较为落后的楚国也深受“德治”思想影响,证明了德治理念广泛传播,故选D;楚王问鼎的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微,宗法制瓦解,故排除A、C;孔子开创私学,其生活时代晚于楚庄王,故排除B。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周天子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春秋时期的郑国、晋国也可以“铸刑鼎”,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法律的公开,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反映出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郑国、晋国两个国家实施法律的情况,不能说明成文法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教化功能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C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等十余种”体现的是秦朝通过立法来规范经济生活秩序,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全面发展”,排除。故选B。
4.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为法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即法律儒家化的现象,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属于理学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汉代法律制度完善的过程,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非礼威严不行”反映了没有礼,官员不能树立威信;材料“言国家制刑,惩一而诫百,使之畏于未犯之先,不幸而丽于法,则宽平其徽纆(木工所用的绳墨),而心则主于博爱之仁也。”反映了既重视法律又重视礼制;由此可见汉唐以来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是礼法并用,故选A;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为政以德,故排除B、C;以法治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把家规比作国典,旨在强调家规的重要性,对家族中人起到约束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寓劝惩以训子弟”,即材料指出家规与国典在道理上一致,家规对于维系宗族的作用与国典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家规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A项;家规与国典在精神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诉求,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D;材料的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不能说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排除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
能力提升练
8.答案:C
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法不阿贵”“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均主张立法应当追求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重视时势对立法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先秦立法重视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用,重视了“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根据“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可得出儒家思想强调慎刑杀,因此死刑要经过多重的复核才能得以实行,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刑罚实施,D项正确;材料与司法官员权力大小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司法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任,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15.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并结合所学得出体系完备;据材料一“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并结合所学得出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一“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影响深远。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结合所学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第(3)问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据材料三“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得出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