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卷(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卷
一、单选题
1.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椒真训》曰:“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这一观点( )
A.反映了华夏意识开始形成 B.有利于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了传统夷夏观念形成 D.反映出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
2.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人。由此可以推断( )
A.少数民族政权正不断汉化 B.中原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各政权开启了同一化进程 D.民族共同体意识正不断发展
3.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凯旋献俘图》(局部)描绘了胡、汉联军对胡作战后的凯旋和献俘场景:左端上层战事汇报图,下层为献俘图。军中的指挥者和俘虏均为胡人;右边为骑兵凯旋图,既有汉兵也有胡兵。该作品体现了东汉政府( )
A.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B.对边疆实行有效管理
C.以夷狄攻夷狄的政策 D.军事实力的不断削弱
4.《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这表明汉朝( )
A.打通了陆海两个对外通道 B.“朝贡体制”已经形成
C.开辟由明州到日本的航路 D.实现了对日本的有效管理
5.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张的做法,继承汉唐“守中治边”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同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守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这表明明朝( )
A.疆域治理重北轻南 B.解决了北部的边患
C.边疆经营注重防守 D.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6.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从而带来了一场全欧洲的战争。这种战争大大简化了欧洲的版图,特别是那些还存在着中世纪式的分封割据的地方版图,如德意志境内由300多个邦国缩减为不到40个,意大利境内缩减为8个邦国。材料强调( )
A.启蒙运动瓦解了欧洲旧体制 B.美国革命影响了欧洲民主政治的扩展
C.拿破仑战争推动欧洲一体化 D.法国大革命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7.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联盟 D.形成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8.在中世纪创作的《罗兰之歌》中有这样的描述,罗兰无条件忠实于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大帝。他在临死时将法兰克、战友、查理大帝连接在一起。诗歌还借查理大帝之口,认为罗兰之死就是全民的损失,法兰克国家的损失。由此可知,《罗兰之歌》( )
A.孕育民族国家意识 B.借鉴希腊罗马文化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D.宣扬对外殖民扩张
9.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
C.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0.1956年,中共中央作出西藏“六年内不改革”的决策。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公然分裂祖国。人民政府粉碎其阴谋后,随即在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中国民族政策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正式确立
C.封建农奴制度是西藏发展的主要障碍 D.统战工作决定新中国民族关系走向
11.1951年《人民日报》摘抄: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经过如下:中央人民政府于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际,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来中央举行谈判,……双方先后经过多次洽商,一致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的和平解放( )
A.开辟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新局面 B.结束了列强对西藏的殖民统治
C.标志着西藏开始直属中央政府管理 D.开创了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根本制度
13.建国初针对英国追随美国参加朝鲜战争,中国给予严厉谴责,并没收英国在华部分财产;同时又针对英国希望与新中国保持往来的意愿,中国同意与英国谈判建交,开展经济贸易往来。这就是“礼尚往来”方针的突出体现。这一方针( )
A.突破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B.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D.有利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
14.1949—1956年,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国际组织。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9人,由团长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参观了第1届亚洲运动会。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紧随了“三个世界”时代判断 D.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15.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 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B.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16.1952年4月,周恩来说:“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 )
A.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B.促进了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
C.落实“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17.【唐代文化及对外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推动了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文化发展的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
19.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国家关系的处理,充分展示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20世纪40至50年代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 末至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21 世纪 “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图中的字母代替写出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以“口号标语的时代印记”为主题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简表(部分)
时期 外交大事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联结盟 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到1976年,中国与111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92年,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袋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009年,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依据上表,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C
6.D
7.B
8.A
9.A
10.A
11.A
12.B
13.C
14.D
15.D
16.A
17.(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原因:唐代疆域辽阔,推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在继承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18.(1)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主权意识的增强。利益纷争加剧: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加剧了新旧国家间的矛盾;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从“万民法”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国际法”,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变化:国际法主体增加并日渐多元,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的内容更加充实,形成了一批国际法新分支。国家本位观念逐渐淡化。
1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法制化。
思想原则:“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3)论题: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是为了在美苏争锋的国际形势中,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或50年代,朝鲜停战,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逐步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苏关系均十分紧张,需要寻找新的外交突破口;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帮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出现了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中国不仅继续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交。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的尖端科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美国在美苏争锋中处于守势,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历程。 21世纪“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口号反映了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化,需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即可) 综上所述,从外交口号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逐步成熟的。
20.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为非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卷(答案)—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