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孔子:“道老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商君书》中《赏刑》有记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也”;汉武帝重用儒生,怛又实行“穷民犯法:酷吏击断”。这一变化反映出
A.重视以德治国理念B.法治得到民众普遍拥护
C.注重礼乐教化功能D.在治国策略中德法并用
2.古代中国驿道系统机构的统称为邮驿,包括邮、亭、驿、传、置。图一为汉代敦煌邮驿设置分布情况,这
A.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B.促进了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
C.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解决了少数民族侵扰的边患危机
3.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孝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形成
A.适应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B.提升朝廷百官的文化素质
C.推动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D.强化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4.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两税法取代租庸调B.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5.如图所示,反映的主题是
A.科举与社会流动B.察举与加强集权
C.察举与社会流动D.科举与公平公正
6.明朝时期,朝廷规定都察院监察御史“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并要求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由此可知,明朝旨在
A.提升社会道德修养B.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C.完善地方行政制度D.提高官员选拔标准
7.明后期为克服地方都、布、按三司分权过甚,无法应付处理地方突发或重大事件的缺陷.中央陆续向各地派遣巡抚、总督.将一地之行政、监察、军务诸政集中于督抚身上,使其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官员。这一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B.保证了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C.体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打破了山川形便为惯例的划分
8.朝贡制度在明代达到顶峰。万历《大明会典》用了整整五卷的篇幅来谈朝贡,分别是东南夷(上)、东南夷(下)、北狄、东北夷、西戎(上)、西戎(下)等。由此可见
A.明朝朝贡的范围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B.朝贡体现了明朝“天朝上国”的优越感
C.明朝的朝贡制度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D.明朝朝贡的目的主要是经济文化的交往
9.下表为北洋政府在文官考试制度建设上做了一些调整,其公布的法令如下,由此可知,
表1
1917年 《司法官考试今》
1919年 《修正司法官考试令各条》《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 考试法施行细则》《文官普通考试法实行细则》
1920年 《征收官任用条例》《电报电话局长任用规则》
A.文官选拔趋于公平性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特点
C.文官选拔程序更完善D。保证了官僚队伍高效廉洁
1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性质是工农民主的政权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11.历史学家伯恩斯曾说:“君主们统治教会的野心最初是由罗马法的复活所挑起的,罗马法的原则是人们已经把他们的一切权利委托给世俗领袖。”这反映了
A.强化王权是罗马法的核心精神B.罗马法的复兴推动西欧社会发展
C.商业发展是复兴罗马法的根源D.教权和王权斗争推动罗马法复兴
12.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行“政党分肥制”;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文官制度;1987年美国颁布“文官改革法案”,文官呈现政治化倾向。这些变化
A.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国家管理效能
C.消除了官僚腐败现象D.规范了联邦政府职能
13.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论述:“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治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其意在说明
A.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并只能由其缔约结束B.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之中具有主体地位
C.只有君主才能代表主权国家发动战争D.战争是解决国际之间争端的主要方式
14.1935年起,美国最高法院先后裁定多个新政法案违宪。为了推动新政,罗斯福提出总统可提名法官取代年龄超过70岁仍在职的法官的法案,尽管这一法案最终被否决.日迫使最高法院改变原有保守立场,由此扩大子美国总统对最高法院的影响。这反映了
A.美国三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B.新政遭到了美国司法界的反对
C.行政权的强化顺应社会发展D.罗斯福违背了美国的民主精神
15.1945年之后,英国工党政府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手段,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80年代以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据出打破申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削减教育和科技在内的公共开支。这反映了
A.福利国家政策退出历史的舞台B.国家干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受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负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
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机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4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
2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地域分布情况表
籍贯 任中央官员人数 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 名次
浙江 131 13.77% 1
广东 108 11.36% 2
江苏 81 8.51% 3
湖南 70 7.36% 4
福建 59 6.20% 5
湖北 46 4.84% 6
江西 39 4.10% 7
河北 37 3.89% 8
四川 37 3.89% 8
山西 31 3.26% 9
安徽 28 2.94% 10
广西 20 2.10% 11
上海 19 2.00% 12
山东 18 1.89% 13
陕西 18 1.89% 13
贵州 17 1.79% 14
辽宁 6 1.68% 5
云南 5 1.58% 16
河南 11 1.16% 17
甘肃 10 1.05% 18
内蒙 10 1.05% 18
天津 7 0.74% 19
吉林 9 0.63% 20
西藏 4 0.42% 21
黑龙江 4 0.42% 21
北京 2 0.21% 22
新疆 2 0.2196 22
青海 0.11% 23
未详 104 10.94%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僚构成之研究(1927—-1937年)》
(1)提取图4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结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7分)
(2)提取表2的中央官员的地域分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
18.(12分)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简表
表3
时间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53—1956年 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9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 尼泊尔、柬埔寨、埃及、阿尔及利亚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60年代初,又有加纳、老挝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建立外交 关系;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至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到111个。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外交”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12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19.(17分)中世纪以来的西方基层治理经历过多次变化而逐渐走向完善,建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4
时间及事件 说明
1066年诺曼征服 征服者将英格兰1/5留给自己,认命郡长官进行管理;1/4给教会;其余纷纷给180个直属封臣(领主任命庄园的管家与服务人员,村民则自己选举代表其利益的“村头”管理);并在之后出卖了许多城市的自治权。
1688年光荣革命后 王权的减弱及其枢密院的衰落,大大减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再加上强烈的地方主义影响,治安法官免于中央干预而成为地方事务的主宰。
1835年《市政法案》 调整了城市管理职能,政府积极发挥治理作用,从“自由放任”到“有限治理”模式,对市议会的职权范围进行了初步规定。但是诸如公共卫生区教区委员会的一些组织执行人员仍由志愿者担任。现代地方自治的原则从此被正式确立下来。
1969年《社区发展项目》出台后 睦邻组织运动持续发展,在贫困地区,由当地牧师发动大学的学生帮助服务平民,以便实际了解平民的生活情形,在社区内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服务的浪潮快速兴起。地方政府致力于提出明确要求与设定项目,制定服务标准等方式,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地方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4分)
(2)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基层治理的变化并予以说明。(13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3.11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B 7.C 8. 9.A 10.C 11.B 12.B 13.B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参考示例:
(1)原因:宋代吸取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理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责任和使命感(宋代士绅的支持响应);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6分)
特点:内容上主要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易为中下层百姓所接受(4分)
(2)宋代日常读物有助于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但过份强调文治,造成宋代文弱的社会风气,是宋代积弱的重要原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4分)
17.(1)信息:旧式官僚所占比重很低,接受新式教育的官员(新式人才)占绝对优势;(2分)
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留学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西学东渐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3分);是近代用人管理制度的尝试,有利于推动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目的仍是维护其独裁。(2分)
(2)信息:不平衡;南方官员人数远远高于北方;沿海沿江地区远远高于边远省份;(3分)
从经济角度: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受列强侵略较早,较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交通便利,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北方地处内陆和边陲,经济文化落后;(2分)
从政治角度政治中心往往是全国文化中心,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如:南京是南京国民政府所在,会影响江浙两省的官员数量;广州是广州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周围是广东省);武汉是武汉国民政府所在地(周围是两湖地区);北京(河北省)是元明清都城,较深的文化积淀,影响河北省官员较多的原因。(2分)
从国民党的历史看:广东是孙中山的故乡、国民党的发源地;武汉是国民党活动范围较广的地区,辛亥革命首义地。(2分)(任选其中一角度说明)
18.评分细则
(1)观点明确2分,没有观点或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0分
(2)能够从建国初,1953—1956,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和70年代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且涵盖外交背景(或者外交政策)和材料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情况。(8分)
(3)表述成文、逻辑严密(2分)
答案示例:
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发展。(2分)
建国初,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在“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影响下,新中国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分)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2分)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赢得了亚非国家的支持;(2分)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变化,受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国力增强的影响,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华孤立政策。尼克松访华以及《联合公报》的发表,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使国际上与中国建交国家大大增加,中国迎来建交高潮。(2分)
总之,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基于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
答案详解:
首先明确本题主题为“新中国外交”。结合材料,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建国初,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50年代初,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70年代,改善中日中美关系,进而出现建交高潮。所以,围绕主题,可以确立“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与不同时期外交发展特点”之间的关联,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突出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1)形成了郡,庄园,教会和自治市等多主体共同治理地方的治理格局。稳定基层社会、形成自治传统、延续民主思想。
(2)变化:从地方权力较大到政府影响力增强,再到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组织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3分)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但受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央政府与法庭影响力较小,地方权力较大。说明英国自治传统悠久,但易造成地方管理混乱等问题。(2分)
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人口激增,也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力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具有民主与法制化色彩。从“自由放任”模式转变成“有限管理”模式。但公共卫生等由志愿者负责,政府没有完全承担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效率仍不高。(3分)
二战后,经济受到创伤,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传统的社会治理遇到瓶颈。政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方法,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在政府主导下社区组织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这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成本,提高了效率。(4分)
总之,近代以来英国基层治理的变化,使得英国形成了良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作用。(1分)
详解
(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世纪欧洲地方治理的特点是基层自治,多主体治理。(2分)
影响可从对当下、对未来;对欧洲、对世界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评分细则
层次一:能够指出变化,并进行简要说明(4~7分)
层次二:指出变化,并正确划分阶段。按照背景、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说明(8~10分)
层次三:指出变化,并正确划分阶段。按照背景、特点、影响三个角度,结合材料,说明合理、充分、逻辑严密,得出合理总结。(11~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