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2023.11
一、选择题
1.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2.表1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表1
阶层 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
A.官僚集团的腐败 B.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
C.科举制度的缺陷 D.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3.北宋殿试制度以皇帝亲自检阅试卷的方式筛选出“天子门生”,这些政治精英被授予官职后为报君恩,出于贯彻施行皇帝政治纲领的目的,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这表明(  )
A.科举制的完善利于维系统治 B.士大夫政治已占据首位
C.儒学成熟影响国家发展进程 D.科举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4.下表为两部史书中关于交子的记载。据此可知(  )
史书 朝代 作者 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 李焘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 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宋史·食货志》 元朝 脱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时代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5.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7.清代,督抚正式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大吏,但朝廷仍以中央官员差遣形式委派督抚任职,同时督抚之间职责又有交叠,互为监督。这反映了(  )
A.清代地方官制冗杂 B.中央权力下移
C.地方治理效力提高 D.监察制度发展
8.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特点,因国家对里控制的同时,乡绅和宗族等民间力量在道德教化、公益事业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了(  )
A.中央政治权力下移 B.基层治理兼顾国家和社会自主性
C.基层自治色彩浓厚 D.封建国家与乡绅争夺基层控制权
9.下表是1861—1911年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表。这一构成(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A.体现了中国外交体制的完善 B.表明科举制仍为主要选拔方式
C.彰显了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D.有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0.195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礼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并提出“中国、苏联、英国和其他各大国都靠拢些,也包括美国在内”。毛泽东这一认识(  )
A.立足于国内建设的需要 B.调整了“一边倒”政策
C.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D.践行了“求同存异”方针
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各级文官如存违背职守、玷污官吏身份等各种情况之一者,应当受到惩戒。并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这些规定(  )
A.保证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公正 B.体现国家制度建设的连续性
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D.说明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
12.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派宣传队进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打锣喊口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而且创造性地发明了投豆法、画圈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具体投票办法。这些举措意在(  )
A.丰富边区选举方式 B.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D.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13.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4.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这一事件当时被西方称为“外交核爆炸”,媒体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
A.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使中国重返国际社会
C.带来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 D.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15.表 3是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年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的大致情况。其变化(  )
表3
年份 1951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1996年
平均税率 52.9% 42.9% 39.9% 36.9% 23%
A.限制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 D.体现了关税主权的回归
16.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7.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这一举措的出发点(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D.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
18.2003年,我国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时确立的费用分担比例是政府与个人为2:1,后来逐渐变为3:1、4:1,个别地方甚至到了8:1 以上;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这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  )
A.政府承担主导作用 B.提高了公民文化素养
C.制度建设循序渐进 D.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日耳曼统治者在灭亡了西罗马之后却主动学习了古罗马以法治国的统治理念,“作为征服者反而被被征服者所征服”,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日耳曼人认识到自己的落后 B.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更加优越
C.罗马法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日耳曼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0.中世纪时,人们结婚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但需要教会主持,举行宗教仪式。17世纪的新教徒结婚,则需要家长的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但可以不采用宗教仪式。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B.表明婚姻摆脱了宗教影响
C.反映了世俗权力的提升 D.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增强
21.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平民至上的立宪思想
C.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22.下表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A.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23.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该举措(  )
A.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B.体现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C.缩小了贫富分化差距 D.推动了现代保障制度建立
24.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该漫画揭示了国际联盟(  )
A.建立了权力制约的机制 B.严重干涉了别国的内政
C.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D.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25.从1947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大批民众提供了免费医疗,为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提供家庭补助,并根据战时破坏和战后人口增长情况,设计混合居住计划,让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混合住在同一个新住宅区。这些措施旨在(  )
A.建成福利国家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人口增长 D.实现社会公平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史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
史料三 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
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专业设置 创办者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北京 英文、法文、算学 奕诉等
1866年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制造、驾驶、绘图 左宗棠
1874年 操炮学堂 上海 制炮工程 江南制造总局
1880年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电讯 李鸿章
1883年 金陵同文电学馆 南京 电讯 左宗棠
1884年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广州 驾驶、鱼雷 张之洞
1888年 珲春俄文书院 珲春 俄文 希元
1890年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威海 驾驶 丁汝昌
1890年 旅顺口鱼雷学堂 旅顺 鱼雷 丁汝昌
1892年 湖北采矿工程学堂 武昌 矿务 张之洞
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受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6分)
28.(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战争 国际法历程
1618—164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 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793—1815年,法国VS反法同盟 1815年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三国同盟VS三国协约 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3年,鲁尔危机 1928年《非战公约》
1939—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VS法西斯同盟 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受着挑战与考验。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结合材料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短文的形式证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A C D C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D B D D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C B
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结合所学可知《吕刑》记载,如果对案件所判决的刑罚适宜减轻处理,那么就可以量轻定罪;如果对案件所判决的刑罚适合加重处理,那么就应当从重定罪,对待罪行的轻重处罚可以有适当的灵活性,量刑的轻重应根据当世的社会情况而定,这与原情定罪的观念相符合,即根据事情的轻重,实际情况来定罪,故选A项;论心定罪是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其偏向于主观意识,对行为的定性并不以行为本身的轻重为准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礼入律,其侧重于礼仪规则与法律的交融,并无明确的刑罚与罪行轻重的判断标准,排除C项;轻罪重罚,这一理念与《吕刑》中的“轻重诸罚有权”不符,因为轻罪重罚偏向于量刑过重,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朝廷品官中出身士族的约占2/3,主要司法官中出身士族的占比更高,士族在官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故选D项;官员出身士族的多不等于官员腐败多,排除A项;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士族在官场中的重要地位与这一阶层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养有关,不能完全用科举制度存在弊端来解释,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出于贯彻施行皇帝政治纲领的目的,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可知,北宋殿试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多冠以“天子门生”的名头,且对于天子的政策贯彻实施,有助于巩固皇权,这体现了殿试制度对皇权的巩固,反映了科举制度有助于维系皇帝的统治,故选A项;宋代虽形成了文官政治,但古代中国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皇权才是首位,士大夫政治并非首位,排除B项;儒学成熟于两汉时期,宋代是进一步发展阶段,排除C项;科举制度相对公平,且材料更强调其对“巩固皇权”的作用,并非其公平性,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国家的经济依赖南方,按照李焘的记载,交子产生的原因是“钱重”,蜀民私自“为券”,以方便商品交易,到元朝时期,国家完成了统一,依据脱脱的记载,交子产生是由政府所主导的,据此可知,之所以二者对交子产生原因有不同记载,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故选A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李焘和脱脱对交子产生原因有不同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述及“历史研究”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不同的史料互证也并不一定得出历史的真相,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依据不同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有些历史真相是能够被还原的,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如果按照山川形便原则来进行行政区划很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局面,为了避免这一弊端的出现,从元朝开始,行省的行政区划采用犬牙交错原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地理因素能够影响行政区划,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决定”,排除A项;题干“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说明行政区划越来越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原则,并没有述及行政区划调整的“频度”,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导致……”“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等可知,北宋阻断宋夏贸易,导致西夏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引发各族不满,促使西夏同意与宋和谈,可见经贸往来会影响政权关系,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可推知其余所需西夏尚能自给,“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表述过于绝对,只能说宋夏贸易对于西夏比较重要,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北宋,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材料无法证明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西夏需要从宋夏贸易中获得所需的粮食、布帛等物质,但并没有体现宋朝对西夏物资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督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大吏”,避免了三司之间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的问题,督抚由“中央官员”差遣,督抚之间“职责”“交叠”,“互为监督”有利于牵制地方长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既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又能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中清代地方设“督抚”和“三司”,督抚在三司之上,并不能体现地方官制冗杂,排除A项;材料中设督抚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权力下移,排除B项;设督抚属于行政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因国家对里控制的同时,乡绅和宗族等民间力量在道德教化、公益事业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可知,国家在加强对基层控制的同时也发挥民间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反映了基层治理兼顾国家和社会自主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中央权力下移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权力开始下移,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国家对里控制的同时,乡绅和宗族等民间力量在道德教化、公益事业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可知,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既强调国家作用也强调民间力量的作用,因此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既强调国家的作用也发挥地方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因此D项中争夺说法错误,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861—1911年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多样化,传统考试来源虽占较大比重,但来源于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书馆、留学生的比例更大,其世界视野和外交能力会促进外交近代化,故选D项;外交体制又叫外交组织体制,也就是立法机构、行政机构以及司法机构之间在外交问题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和外交决策机构、主管机构、咨询机构、监管机构之间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领导隶属关系,而材料与“中国外交体制的完善”不符,排除A项;“仍为主要选拔方式”不合时空,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且传统选官在外事人员来源中占据少数,排除B项;“选拔程序”不合逻辑,材料只涉及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未涉及如何选拔而来,排除C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54年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毛主席会见外宾时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以便让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内建设,故选A项;当时我国并未调整“一边倒”政策,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文官任用、考察、犯错惩戒等都作了规定,且颁布专门法案进行具体规定,说明了文官管理的规范性,体现了当时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故选D项;材料中除了有官员任用资格的规定,还有组织考试、错误惩戒等方面的信息,且仅凭草案无法保障官员选拔的公正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很多措施由于各种原因后期并未继续实行,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据时间(1937年下半年)可知,该题干所述史实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据题干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创造性地发明了……具体投票办法”等内容可知,该做法能够团结更广大的农民参与边区政府的政治活动,以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故选D项;“丰富边区选举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参与边区政府政治的方式,而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这也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49年毛泽东所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深刻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据表格中“边区政府”可知该史实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据表格可知,在边区政府内部,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无党无派的人士,进行亲密合作,在基层,村和县都有议会,并且,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再结合所学可知,该史实体现出边区政府的“三三制”原则,该原则最大程度上团结了抗日的力量,极大的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法关系建交是“外交核爆炸”,它“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法两国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它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得中国重返国际社会,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年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总体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会降低进出口商品的总成本,从而促进了中外贸易,故选B项;“限制了”不合逻辑,应为“促进了”,排除A项;“最终确立”不合史实,直到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关税主权的回归的标志是1951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出台,与题意逻辑不合,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失业现象在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后就已经出现,并非到1993年才出现,材料中“待业保险”更名为“失业保险”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并非因为失业现象出现,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不能体现整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还处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时期,排除C项。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相当于减少了存款利息,进而使得人民将部分存储的金额数量减少,一定程度上使得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故选D项;对存款利息征收个税的规定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征收个税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民众国内储蓄存款利息征收的改变,没有明确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具体关联,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法》属于税收法律,是中国法制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定修订是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18.【答案】A【解析】据材料“政府与个人为2:1……个别地方甚至到了8:1 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可知,不论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中,还是在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方面,政府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且政府占比高,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故选A项;幼儿园普及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但材料中还有医疗方面的信息,该说法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中2003年到2020年说明的是不同方面的社会保障信息,无法体现其渐进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社会保障的相关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日耳曼统治者……主动学习了古罗马以法治国的统治理念”可知日耳曼统治者利用古罗马以法治国的理念来巩固统治,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统治阶级采取的措施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A项和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和C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
20.【答案】C【解析】材料提及相比于中世纪,17世纪新教徒结婚“需要家长的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加强世俗权力,故选C项;“觉醒”不合时空,人文意识的觉醒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雅典,排除A项;“摆脱了”不合史实,与材料“可以不采用宗教仪式”相悖,排除B项;“人身控制”不合逻辑,结婚登记有利于保护男女婚姻权利,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任何自由人,如未经……依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可知,未经法律判决,任何人无权随便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和流放他人,体现了用法律来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故选C项;《大宪章》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但并没有剥夺王权,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用法律的作用,对任何人判决必须依照法律,其适用范围是“任何自由人”,并没有强调平民至上,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但法治并不等于自由平等,排除D项。
2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从1805年“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到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制度的过程,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且有众多阶段的改革和完善,文官制度逐步推进,故选C项;选拔机制只是文官制度的一个侧面,没有概括出英国文官制度的时序、整体特点,排除A项;“仿照”不合史实,科举制考查的文章诗赋,而各行业文官考试内容具有专业性,排除B项;“规范高效”不合史实,文官的层次众多,工作项目层层批报,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一第18课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重视调动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社会治理模式发挥了国家、社区、居民、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选B项;“延缓了”不合逻辑,应为“推进了”,排除A项;“缩小了”不合史实,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拉大,排除C项;“推动了现代保障制度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国家颁布社会保障法等共同推动的成果,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中国际联盟虽然意图实现实现和平,但还是向着战争的方向发展,说明国际联盟建立的所谓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选C项;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没有能够建立起权力制约的机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这是国际联盟本身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材料并没有体现国际联盟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排除B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是漫画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联盟背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但在国际事务中,却不能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政府为民众提供免费医疗和家庭补助,且设计混合居住计划,有助于解决战后人民的医疗问题,促进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的融合,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属于其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提供免费医疗和家庭补助可以促进人口增长,混合居住计划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社会公平无法实现,且这些措施无法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8分)
(1)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1分)可以推断西周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分封制、宗法制的联系紧密;《诗经》蕴含“大一统”观念;孔子思想具有“大一统”观念;早期儒家提倡“大一统”。(2分)
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1分)可以推断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与周王地位的变迁有关。(2分)
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1分)可以推断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一体;不同考古文化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流促进了文化及政治认同。(2分)
(2)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的战乱里,各民族的迁移和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族与其他民族联系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定。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秦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且注重开拓边疆,发展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大都以华夏正统自居。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与突厥、回纥、西域等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唐太宗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正统自居,尤其是元代将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契丹人称为汉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尤其是清朝前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联系,祖国疆域最终奠定,民族联系空前加强。(6分,答出三点即可)
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1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从而可推断出其价值为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据史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其价值为可以推断西周时期“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分封制、宗法制的联系紧密;王土和王臣可以推断出其价值为《诗经》蕴含“大一统”观念;相传《诗经》为孔子编订,可得其价值为孔子思想具有“大一统”观念;早期儒家提倡“大一统”;据史料二“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意思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要说王正月呢?是为了强调天下的大一统,可推断出其价值为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据史料二“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可推断出其价值为“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与周王地位的变迁有关;据史料“《公羊传·隐公元年》载”可判断其时间为春秋时期,因而可推断出其价值为“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与周王地位的变迁有关;据史料三“龙山文化时代,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可推断出其价值为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也可以推断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一体;据史料“不同文化有互动关系,有物品的交换”,可以推断出其价值为不同考古文化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流促进了文化及政治认同。
(2)提炼观点类小论文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信息的提取,如此题可按照题目要求,提取“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围绕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展开论述;第二步历史阐释,大一统内涵产生的时代背景,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一统和民族凝聚力之间的联系,对大一统内涵的评价或阐述其影响等等;第三步总结升华,呼应主题,如此题可总结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7.【答案】(16分)
示例: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步步紧,西学东渐不断深人,晚清政府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米看:新式学堂分为语言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三种类型。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绝大多数是应外交、国防建没的需要而产生,有鲜明的针对性。
从分布地区来看,新式学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内陆城市多为交通枢纽、工商业重镇及军事要冲,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的总体态势大致相合。 从创办者来看,几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创办新式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意味着对旧传统的偏离和挑战,会遇到顽强的抵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导和支持。
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对中国教有近代化和国内各项新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新式学堂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体现。(16分,其中背景2分,论述12分,评价2分)
【解析】
评析需要先分析晚清新式学堂,再评价。分析可以从背景、内容、特点等方面展开。据材料时间“1862—1893年”“创办者都是洋务派”,并结合所学19世纪中期的世界和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等内容可以得出背景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不断深入,晚清政府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据材料“京师同文馆、珲春俄文书院”等等、“金陵同文电学馆、天津电报学堂、湖北采矿工程学堂”等等、“操炮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等等不同学堂主要教授的课程可以得出从依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语言学堂,以教授外国语言、培养外交和外语人才为宗旨;二是技术学堂,以培养轮船制造、航海、电讯、矿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宗旨;三是军事学堂,以培养海军、陆军的指挥人员为宗旨。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绝大多数是应外交、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产生,有鲜明的针对性;据材料“珲春、武昌、南京等”地区并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可以得出从分布地区来看,新式学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内陆城市多为交通枢纽、工商业重镇及军事要冲,如珲春、武昌、南京等,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冲击影响的总体态势大致相合;据材料“奕 、张之洞、左宗棠等”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从创办者来看,几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创办新式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意味着对旧传统的偏离和挑战,会遇到顽强的抵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导和支持;最后对新式学堂进行评价,需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国内各项新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新式学堂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体现。
28.16分【答案】
示例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家利益和宗教纷争加剧,为减少武力冲突(战争),国际法诞生。从1625年至20世纪以来,国际法始终以避免战争和维护和平为中心;始终渐进性发展,且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从诞生地欧洲外扩至美洲、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大大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从国联的“全体一致”到《联合国宪章》的“大国一致”,国际法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大大保障了战后的世界的和平。但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历史遗留问题迟而未决,再加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存在,国际法依然面临挑战。
【解析】
结合材料二“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阐述国际法诞生的背景,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家利益和宗教纷争加剧,为减少武力冲突(战争),国际法诞生。结合材料一国际法的发展历程阐述分析国际法的发展,如从1625年至20世纪以来,国际法始终以避免战争和维护和平为中心;始终渐进性发展,且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从诞生地欧洲外扩至美洲、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大大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结合材料二“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阐述分析国际法的意义,如从国联的“全体一致”到《联合国宪章》的“大国一致”,国际法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大大保障了战后的世界的和平。结合材料二“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受着挑战与考验”阐述分析国际法面临的挑战,如但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历史遗留问题迟而未决,再加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存在,国际法依然面临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